大赈灾:如何确保商品流通顺畅

2008-12-29 00:00:00刘丽琴
中国市场 2008年25期


  2008年5月12日,一场突如其来的8级大地震残酷地袭击了四川汶川等地。强震还在最短的时间内向其周边的重庆、湖北、陕西、山西,以及东北、华北、华东、华南扩散。对全国各地各领域的生产生活造成了极大的影响。
  连日来,从党中央、国务院、各大军区,到各大国家部委,各级地方政府部门,以及全国民众都投入到了抗震救济、灾后重建的巨大工程中。
  在这场万众一心重建家园的战役中,我国商品流通领域从救灾物资(包括饮水、面、大米、肉类等)的货源组织、到运输投放等诸多环节都全面参与,正在发挥十分积极的作用。
  
  价格稳定要先行
  
  不难肯定,组织货源,保障物流畅通是整个救灾进程中极其重要的步骤。从各大新闻媒体的报道看,目前,各地商业主管部门正在及时安排供应渠道,帮助食品、安保、医药供应商从北京、湖北、上海、辽宁、云南、广东等省市调配商品。此外,交通运输方面也启动了道路货运行业抢险救灾和重要物资紧急运输预案,以确保应急运输运力的充足。
  通过以上措施我们不难看出,政府部门通过积极的引导,正在有力影响各相关供应商,为从供需两方面缓解市场供求矛盾创造重要的支持条件。
  值得提及的是,日前,国家发改委发出的紧急通知称,灾区价格主管部门已经启动限定差价率或者利润率、规定限价、实行提价申报制度和调价备案制度等干预措施,防止价格大幅上涨。
  不过,四川省雅安市的一位政府工作人员披露,虽然目前当地主要超市的商品价格都在限价措施下保持了稳定,但经私人出售的食品,价格已经出现了飙涨势头。他还呼吁国家有关方面,严厉执行限价政策,打消厂商的暴利预期,防止厂商囤积居奇,从而减少价格变动的不确定性。
  
  应急机制为重点
  
  对于这样的情况,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副教授刘向东表示,突发事件促使人们开始研究商品流通应急机制。但目前政府建立的应急机制大多只是机构专责和领导专责预案,实质上不过是增强了一些行政准备而已。他认为,除此之外,更核心的机制应该是从建立完备的市场信号体系和完善的市场基础条件入手。
  突发事件的爆发,给我国商品流通管理提出了新课题:深入研究如何建立和完善商品流通应急机制,对重大突发事件中整个社会经济的稳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市场表现是所有居民和厂商的自主决策行为的总和,市场机制高度依存于所有这些主体分散的决策。通过实施有效的措施,政府能有力影响供应商,从而诱导企业提供充足的商品供求量,进而缓解居民对价格和供货量的紧张预期,最终达到正常。”刘向东说。
  据了解,“市场信号”和“市场基础条件”是市场主体评估市场趋势、决定消费行为的两方面必要条件。在应急情况下,比较关键的“市场信号”主要包括:事前产品价格,事中抢购价格,居民预期价格,居民预期供应量,市场需求信息传播的广度和深度,厂商预期市场价格,为应急生产和销售需增加的交易成本等等。
  刘教授告诉我们,这些市场信号的形成与传播,通常要依靠一些我们长期以来没有意识到或没有重视的“市场基础条件”,它们包括:市场信息发布传播设施和机制(决定信号);竞争、交通和贸易政策体系及其应急保障机制(影响信号等);专业市场信息评估服务设施和机制(影响居民和厂商对等市场信号的判断);商品分销设施(几乎影响上述所有信号);市场主体的经济理性素质(突出影响居民和厂商对等市场信号的判断)等等。
  “人们应付突发性危机的效果,主要取决于市场信号体系的完备性和市场基础条件的完善性。完备的市场信号体系应该具有以下特征:市场主体需要的所有重要信号能够及时、真实、充分地显示,政府或任何其它市场主导力量对市场信号的影响能及时地以高度的确定性显示,自发形成的市场信号系统(或在必要时经过政府影响后的市场信号)应能具有确定的引导市场以最小成本复归均衡的性质。”
  “完善的市场基础条件至少应该具有以下特征:市场信息发布和传播设施和机制完善,能够在第一时间与全国市场乃至国际市场形成必要而充分的信息交换;竞争、交通、贸易政策体现出高度的公平性、自由性和开放性,并能够在危机时期获得强有力的法律保障,使全国乃至全世界各方面善意力量都能及时、便利、低成本地参与应急流通保障;权威、高素质的专业市场信息服务机构发达,它们能够帮助居民和厂商理性、准确解读市场信息,协助政府高效引导市场预期;物流和商业分销机构具有高度的组织化程度,能够迅速、有效地满足复杂的消费者需求;居民和厂商普遍具有应急训练经历,并具有必要的经济理性和市场道德素养,能够对危机做出理性的适当的反应。”
  “市场信号和市场基础条件是政府利用市场机制化解危机的杠杆。政府应急管理的核心内容在于及时补正市场信号系统、及时保障和完善市场基础条件。”刘教授说。
  
  先决准备是关键
  
  然而,有一点我们需要注意,商品流通应急机制不等同于建立专门的应急领导机构、明确各政府职能部门的分工、加强应急物质储备等等。刘教授进一步强调,要建立健全完备的应急机制,还必须采取以下措施:
  设立长期性、战略性地收集、整理、研究市场信息的政府专门机构,以期能在危机管理中为政府和社会提供可靠、充分的市场信息情报。
  鼓励、扶植社会力量深入开展市场信息研究和服务,并争取培育出若干权威的、具有良好公信力的专业市场信息服务机构。这样的机构通常比政府具有更高的服务效率和中立性,在危机管理中往往能够发挥独特而重要的作用。比如,它们可能为市场更及时地提供准确的市场信息,还可能帮助政府弥补其知识和信息的不足;特别是在信息评估方面,其专业分析可能对居民、厂商和政府正确把握宏、微观市场走势具有极大的帮助。这对居民、厂商合理决策、减少损失,对政府实现引导社会的目的,无疑都具有基础性意义。国外的一些著名咨询公司可以作为我们学习的样板。
  依靠市场力量或由政府主导,逐步建立起一套市场信息集中发布、传播和回收设施和机制。这次应急过程中采取的新闻发布会、电视电台报导、报纸宣传、网站布告等机制,还没有整合为高效协同的设施和机制系统,其传播影响力、沟通能力还远没有达到理想水平。
  加快建立公平、自由、开放的竞争、交通和贸易体制,并对这种体制给予强有力的立法保护。这次危机显示,正常、高效的商品流通十分依赖于公平、自由、开放的竞争、交通和贸易体制。在危机时期,供货特权、交通堵塞、贸易壁垒都可能极大增加交易成本、严重损害危机处理效率和效果。所以,公平竞争的市场体制及其立法保护,绝对应该成为应急机制的常规性基础。
  将全民应急素质训练,以及必要的经济理性和市场道德素养培训作为应急机制的组成部分十分必要。因为应急的最终行动者是广大居民和厂商,他们的应对水平也就成为危机处理效果好坏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