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年实践的起起落落,农改超的路子走得并不十分顺利。农改超接下去到底该怎么办,现在确实到了该好好反思一下的时候了。
自从农副产品销售终端兴起农改超以来,各种号称生鲜超市的门店不断诞生,各地政府和企业纷纷响应,但同时各种疑问也似乎从没有彻底打消过——生鲜超市是否就能完全取代传统的农贸市场呢?请问“农改超”是不是趋势?其优势所在?农贸市场的脏、乱、嘈杂等问题一经超市化就能全部解决吗?
消费需求决定商业形式
在沿海发达地区和北京等大中型城市,生鲜超市和超市生鲜区在生鲜消费市场中所占份额不断增加,而传统的农贸市场受到了很大挤压。但是,由于城镇下岗人群和社会弱势群体等低收入阶层的存在,发达地区的农贸市场仍然拥有不小的消费群。而像广州东川路市场这样经过改造升级之后的传统街市(农贸市场),也仍然拥有习惯于传统消费形式的顾客群。
在中国内陆地区和乡镇,由于消费能力和习惯等原因,传统农贸市场和定期集市仍然在当地人民生活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如果可以说生鲜超市会在很大程度上逐步挤压传统农贸市场的市场份额,那么从目前来说,以生鲜超市完全取代传统农贸市场似乎不太现实。况且生鲜超市本身也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一些城市“农改超”试点情况可以清楚的反映现实问题。
从商业发展的角度来看,各种不同的商业业态是共生于同一个生态环境之中,不同业态会在一定时期内此消彼长,而很难出现一个业态取代另外一个业态的情况,即便是在发达国家中,农贸市场也占有一定的市场份额。因此只要有消费需求存在,就一定会有满足需求的商业形式存在。
一般来讲,超市生鲜区在初级生鲜商品(蔬果、肉和水产等)上的价格竞争优势并不明显,但消费者购买需求中对购物环境和生鲜品质量保证的要求明显较高,因此,超市生鲜区能否经营好?能否达到超市生鲜经营的目的,就取决于高水准现场管理和商品组织保障,否则将失去超市经营农副产品的真正意义,同时超市的整体形象也会受到影响。例如个别超市“肉制品过期返包”、环境卫生不佳等等。不良的超市生鲜经营是不可能成为农副产品销售主渠道的。
华南理工大学的一位教授认为,传统街市之所以在香港受市民欢迎,是受香港市民饮食图新鲜、买菜喜欢讲价的消费心理影响甚大,“这种根深蒂固的市井文化,试图改变它需要耐心和时间。”但是笔者认为,香港对传统街市经营和卫生环境的有效管理,使香港传统街市经营环境从根本上有别于内地农贸市场,这是它受市民欢迎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很明显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脏、乱、嘈杂和不规范的交易行为都无法再适应消费者的需要,那么问题是未来哪种商业形式更能够满足消费者不断提升的需要。
“农改超”有没有自身问题存在呢?应该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生鲜超市难成独立业形
随着消费市场的深入细分,社区服务和社区消费逐渐成为关注的焦点,生鲜超市作为满足顾客日常饮食需要的一种商业形式,它和连锁药店、快餐店等一样,虽然经营的商品结构和分类商品比重各有不同,但都是社区店的一种体现,因此生鲜超市很难成为一种独立业态。
另一方面,顾客生鲜消费明显地呈现出多样化、个性化和层次分化,而承担顾客生鲜消费的商业形式也随之趋于多元化,各种连锁超市(标准超市和加强型超市)、大卖场、生鲜专营店,甚至餐饮业并存,再也没有一种商业形式能向过去的农贸市场那样一统天下了。生鲜超市要想真正在消费市场上站住脚,还需要过市场这一关,绝对不会因为自称是“农改超”就一定能站得先机。
随着近年连锁超市规模快速扩大,以单店生鲜经营为基础的运作模式正在受到极大的挑战,在门店营运管理、品质控制、长期经营成本和投入产出等方面都使大规模连锁发展受到诸多困扰,生鲜经营模式亟待更新。新的目标模式是在生鲜加工配送中心支持下的连锁经营。
生鲜超市应以生鲜自营为起点,在能够把握商品销售规律、商品结构、加工成本结构和定价策略等之后,以生鲜加工配送中心为核心逐步发展产品加工外包,通过与供应商和承包商的长期磨合,最终实现高效的社会化专业分工,形成产销联盟。生鲜经营模式更新和生鲜供应链资源整合将会直接影响到企业未来的生存。
提高生鲜经营的门槛
超市生鲜经营发展到今天,食品安全和环境卫生问题一直没有统一的行业管理标准,在实际经营中也是问题频发,令人堪忧。过去的非典疫情使我们在反思公共卫生问题的同时,也使我们也必须正视这样的问题:是否有必要为超市生鲜经营设立的门槛?这个问题既涉及企业的社会道义责任;也涉及企业的投资效益。
首先,超市生鲜经营,食品加工质量保障是最为重要的一点,现有的加工条件和环境达到基本保障的要求,现有法规是否能覆盖、并很好的解决和监督生鲜超市的品质管理,这的确是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其次,由于经营生鲜食品的投资较大,所以不乏“因陋就简”上生鲜的超市,这种低水平投入生鲜项目,不仅会使品质大打折扣,而居高不下的损耗也会导致长期成本上升,削弱生鲜项目的投资效益。这样在与农贸市场的对比中,生鲜超市也不会具有更食品安全保障。
在连锁经营和生鲜超市的发展中,政府主管部门始终发挥着关键作用,加强政府在食品卫生安全上的监管力度,确立和规范行业管理标准,建立相关食品经营管理认证体系。发挥政府协调工作优势,建立产业之间的沟通协调机制,解决农业和流通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这样既可以促进生鲜超市的发展,又可以带动农业产业化经营,环境建设会带来双赢的回报。政府主管部门首先要对农改超有一个清楚的认识,切不可令农改超成为新一轮泡沫。(来源:中国食品商务网 编辑/刘丽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