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教育的目的是要使学生成为一个有创造性、发展的社会人,在人的一生发展过程中,贯穿了从他育到自育的教育过程,最终要实现自育,学生主体性的建构就是必需的。文章以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对个体发展阶段划分理论为依据,详细阐述了他育与自育的关系,在从他育到自育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具体从教师和家长的角度进行了分析,说明了自育的形成是主体性建构的结果。
关键词:自育;他育;主体性
一、他育和自育的关系
1.他育和自育的类型
他育从表面上讲是个体接受他人的影响,即个体要接受成人或外界因素对他的教育才能生存和发展,而个体也有受教育的必要和可能,通过调整自己的学习状态接受教育的影响,从而获得知识,得到发展。形式化的他育一般是指规范化、制度化的教育,往往特指学校教育,同时,还有非形式化的他育,如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等对个体的影响。在个体成长发展过程中,他育会随着个体年龄增长、心理的成熟而逐渐减弱,会产生一种强烈的“拒绝被动”和“追求自主”的心理愿望,极易对外部影响产生强烈的怀疑和批判以及对被动角色的心理抵抗。这是个体主体性发展的呈现,也是自育产生的可能。
2.他育与自育的联系
他育和自育有区别,但并不是两个完全对立的过程,而是存在着紧密联系,最终统一于整体教育过程的两种教育形式。
(1)他育是自育的基础和前提,而自育是他育的继承和超越。没有他育,自育就发展不起来;而没有自育,个体就不可能实现最佳发展,他育的终极目标也就无法实现。
(2)他育过程实质也是一定程度上的自育过程,因为如果没有个体对知识的渴求和内化,没有对客观世界的明辨能力,那么,传统的学校教育、社会的影响力、家庭的灌输等都不可能对他产生作用,无异于对牛弹琴。但是,自育过程却不包含他育过程,因为学习者对文化知识的学习,在一定程度上就是一个建构自我的过程,学生受教育的过程,也是学生不断自我发展、自我创造的过程。自育过程是个体独立进行自我教育的过程,很少存在他育的影响。
在人的终生学习过程中,始终交织着他育和自育过程,但关键的是学生自育的形成,要让学生有主体意识,重新建构自我的学习,让自身得以自我发展、自我创造,这样,才能使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得以提高,也才能发挥学生自育的主动性。
由此说明,教育过程实际上是一个以自育为中心和目标的过程,也是学生主体性建构的过程。
二、他育到自育是学生主体性建构的结果
从他育和自育的关系可以看出,我们不能把二者截然分开,它们在人一生所受教育过程中是同时并存的,只具有年龄阶段性的不同侧重。但不管是他育还是自育,教育的目的都是为了培养全面发展的、能适应不断变化发展的社会的有用人才,根本目的就是开发人的潜能,促进人的发展,提高人的素质,培养人的健全人格和个性,并使人能够不断地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促进社会的发展,从而创造和实现自身的价值。简单地说,就是为了个体的生存和发展,为了自身价值的实现,为了自我的完善。人的一生所受的教育,在不同的阶段他育和自育起着不同的主导作用,但培养人的自育能力是很关键的,而一个人的主体性被激发出来了,他的自育能力也才能体现出来。
1.他育是自育形成的基础
人从一出生就在受教育,但很大程度上是它育。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把个体从出生到成人的认知发展划分为几个按不变顺序相继出现的时期或阶段,每一阶段均诞生了与上一阶段不同的认知能力(同化水平有高低),这标志着儿童不断获得了新的适应环境方式。每个阶段出现的先后次序固定不变,既不能跨越,也不能颠倒,并且所有的正常儿童都遵循这样的发展顺序。儿童所获得的不同的认知能力,调节着主体的认知活动,制约着儿童的行为,使儿童逐渐由一种无意识状态转变为有意识的活动。其中,他育占主导地位,教育者(主要是家庭和学校)应遵循儿童的认知能力,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来实施教育,要教会学生学习,使他们获得学习的技巧,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为自育的形成和发展打下基础。因为自我意识是自育的基础,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也显示了这样的规律:随着自我认识水平的发展和个体经历的积累,对于客观事件或刺激形成了不同的主观意义理解,这种特定的意义认识会形成个体不同的自我调节性反应。
自育的目的是为了自我的发展,自我的发展应该具有这样的轨迹:从幼稚的妄自尊大向现实性的自我提高发展。自尊需要是自我发展的内在动力之源。科尔伯格认为道德教育的目的是保证儿童有适宜的发展水平,保证每个儿童最终能达到思维和行动的某种成熟的水平。由于一个人从直接的经验中获得的知识能影响他的道德行为,因此,在培养一个具有良好人格品质的社会化个体的过程中,一切有助于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的教育都是道德教育。
2.影响学生主体性建构的因素
人的一生都在他育与自育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中不断成长、发展,但不管是在他育阶段还是自育阶段,主体性的建构必然贯穿其中,可以说,自育是学生主体性体现的结果。而影响学生主体性形成的因素,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阐述。
(1)教师是学生主体性建构的引导者
在学校教育过程(以他育为主)中,要有效完成教育过程,教师和学生都必须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在师生互动、教学相长的双向过程中完成教学活动。其中,学生是学的主体,决定学的结果,是内因,教师是客体,是外因,只有把学生的主体性调动起来,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体,才能有自育能力的形成。所以,教师作为学生主体性建构的引导者,应该做到:
1尊重学生
尊重被看作是人性最重要的特征之一,每一位学生都是具有独立人格的人,当他们被尊重、被肯定时会产生一种自愿的意识,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完成自身应尽的职责。既然学生是有思想、有情感的群体,作为教师必须做到心中有人,把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激发出来,尊重他们的合法权利和意见,使学生的参与管理的意识逐渐增强,满足自我尊重的需要。
2创造良好的环境
教师要引导学生自育的形成,良好环境的创设是必须的,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课堂教学环境:宽松明亮的学习课堂、设施齐全的教学设备、教师创设的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等,能使学生敢于畅所欲言,自然地成为学习的主体。另一方面是校园文化环境,包括文化观念、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历史传统、规章制度、科研实力、学术水平等,其中价值观念是学校文化的核心。[4]只有学生的追求与学校总的培养目标相协调一致,凝结为价值观念时,才能形成相应的文化。
教师要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学校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科技发明和思想政治工作中,既陶冶了学生的情操,又培养了学生主动参与和实施的积极性,让他们在实践中去接受自育的锻炼。
3设立多元的评价指标
由于每一个学生的需要目标是多种多样的,个性发展也是多层次的,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和不同需求设立多元的评价指标,以满足和激励学生的不同需求。在此,教师要转变观念,制定“全面发展、学有所长”、把知识、能力、特长融于一体的评价体系,从多元的角度来评价学生,把每一个学生的主动性发挥出来,逐步引导他们走向自育的道路。
(2)家长是学生主体性建构的指路人
学校教育是孩子成长、获取知识和技能的一块主阵地,也是孩子养成适应社会生活的一个主渠道。而父母是孩子学会生活、学会做人、学会交际的启蒙老师,他们在孩子成长路途中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可以说对孩子了解最深的就是父母了。父母应该教会孩子怎样学习,怎样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怎样发展自己的个性等都需要父母有意识地去培养,才能让自己的孩子养成自主的能力。
1发现孩子的个性特点
很多孩子在成人面前羞于彰显自己的个性,但也有的孩子喜欢表现自己,让家长、老师容易发现他们的特点,但不管是哪种性格的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会把自己隐藏起来。而父母是最容易赢得孩子信任的人,所以细心的父母不管是在任何时候都要努力了解孩子的思想动态,发现他们的个性特征,发挥优点,让孩子自己做主,从小培养他们的主体意识,让他们的个性伴随自己一生而成长。
2培养孩子主动学习的意识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他育与自育始终伴随其左右,要达到自育的结果,主体性的培养是必须的。父母作为孩子学会学习的第一位老师,应该从培养孩子学习的兴趣入手,采取多种激励手段,让孩子愿意主动地学习。他们只有有了发自内心想学习的愿望,才能形成主动学习的意识。只有这样,孩子才会意识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体,学习是他们所必须的,在终身教育理念下,要为达到自育而努力。
3养成孩子的社会适应性
每一个人都不是孤立于真空中的,对于处于发展中的孩子来说,受社会因素的影响非常大。
学会生存是每一个人最基本的能力,人人都要在生活磨练中学会生存的本领,因此,在孩子从他育到自育过程中,不管是老师还是家长,都有义务要让孩子懂得如何适应社会,作为一个社会人,必须懂得自己对社会的义务、对他人的义务,并以此为准绳来规范约束个人行为,使个人行为有利于保障和改善人们的社会生存条件。基于此目的,父母担负着这样的责任,要随时提醒孩子做一个社会需要的人,要想在社会上立足,必须要发挥自己的主体性,最终形成自育。
随着个体的社会化,正如《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一书指出:要“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也就是通过自育的形式,去寻找自己学习的内容,不断完善自己,达到自我实现。
综上所述,人在一生所受教育过程中,始终贯穿着他育与自育两种教育形式,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形成自育,而学生主体性的建构是一条很好的途径。所以,教育就是要发挥出学生的主体性,使之更好地生活,培养出适应新世纪社会的一种新人。
作者单位:邹俊 昆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初教一系
张军生昆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体育系
参考文献:
[1]陈晓力.终身学习:确立现代文明生活方式的教育行动.王木丹主编.教育基本理论与实践[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8.
[2]罗明东.从他育到自育:当代素质教育的必由之路.当代教育改革新探索[M].昆明:云南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