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2007年开始,当年风电装机总量就超过了过去5年总和。朝向清洁能源的路,似乎走地有点急。
今年4月份,国家发改委刚将“十一五”风能总装机目标由500万千瓦提高到1000万千瓦,来自风能行业的数据就表明,到今年年底全国风能总装机量就能达到1000万千瓦,提前2年实现“十一五”目标。
就在内资、外资热烈进入风能领域时,关于风能上网电价、企业税收优惠等系列扶植性政策却“只见楼梯响,不见人下来”。
风能投资还能高歌猛进多久?
“大跃进”
2006年时,风能上马项目很多,但是发电量和上网电量都很少,大量风场资源被闲置。而2007年开始,当年风电装机总量就超过了过去5年总和。
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风能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施鹏飞表示,内蒙古、甘肃、河北、江苏等省区风能发展以年均50%的速度增长,预计到2010年,全国风能装机能达到2000万千瓦,到2020年能达到1亿千瓦。
内蒙古自治区政府风能顾问陈通谟更为激进:到2010年,全国风能装机将达到2770万千瓦,成为世界四强,到2015年将进入三强。
的确,《可再生能源法》发布以后,强制性的节能减排工作为风能等清洁能源发展带来了机会。
2007年,全国电力装机4250万千瓦,风电仅有123.89万千瓦,占2.9%。到2008年底,风电占比将达到5%,15年内,全国将实现电力资源风电互配的局面,发电装机1亿千瓦,外送能力达到4000万千瓦,外送电量达到1750亿千瓦时(相当于两个三峡水电站)。届时,煤电及燃油发电装机占60%,风电将达到36%,水电及抽水蓄电达到3%,光电及其他发电占1%。
于是,风能等可再生能源投资成为热潮。
河北宣布要将张家口打造成全国最大的风能基地,并在2007年已经实现风能装机30万千瓦。而甘肃省则宣布打造“河西走廊风能产业带”,理论上该地区风能潜能在1.25亿千瓦。
“求大”误区
中国农机工业协会风电设备委员会秘书长祁和生告诉记者,目前国产风能设备还不具备技术优势,多数设备采取进口的。另外,国家电网还没到位,电网建设跟不上风能发展速度,他很担心这些风能发电后如何输送。
“这么搞下去,有人要赔钱。”祁和生说,发展还是太快了。
陈通谟认为,当前各地大力发展风能,以下几个现象必须加以注意。
第一,很多风能大省在追求风能上马规模上,提出风机大型化。单机容量在2兆瓦的设备已经在内蒙古出现,但是大型风机多是进口,加上现在风电设备是卖方市场,风机价格高涨。
第二,甘肃、河北、内蒙古等地都提出了打造世界级大风场的口号,地方政府都认为风厂规模越庞大越好,但是风电具有不稳定性,越庞大的风场给电网带来的压力越大。
第三是招投标制度需要改革。在2006年时,曾采取风电“最低价中标”的办法,导致了大部分投资商退出风电。如今发改委等部门采取“一企业一议”、来核准企业电价(发、根据风电企业的位置,成本、等因素来核定上网电价),行政成本高,而且对企业并不公平。
第四是政府定价也需要改革。目前风电企业上网电价从0.3元到1.2元不等,曾出现过浙江风电企业上网电价1.2元,而内蒙古风电企业上网电价0.3元的严重不平衡电价情况。虽然各地成本不同,但也应采取市场定价的机制。
政策博弈
很多上市公司进军风能时,都对外界表示风能发展前景广阔,甚至称项目利润率会在15%以上。
但记者从华能、大唐等风能巨头了解到,风能上网电价仅仅是“保本价”。
以内蒙古自治区为例,全区风能平均发电成本为0.45元/度,上网电价为0.51元,每度电仅有6分钱的利润空间。但是每个风能项目动辄投资数亿乃至数十亿元,回收成本速度特别慢。
华能吉林公司一位人士介绍,企业希望风能上网电价提高到0.58或0.60元,风能产业才能真正实现盈利。另外,对于参加CDM项目(清洁发展机制)的风能项目来说,该给予何种政策优惠,国家至今没有说法。
对于风能产业“大跃进”与政策制定部门的沉默反差,陈通谟说:“政策制定部门就是要等行业冷静下来。” (摘自:《21世纪经济报道》2008年6月4日 编辑:何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