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鲁滨:高油价倒逼中国经济转型
招商证券宏观经济分析师胡鲁滨日前发表经济报告表示,油电价格上调不会改变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回落趋势,高油价倒逼中国经济结构优化,也许是高油价对中国经济最为深远的影响。他指出,油价上调主要影响运输、钢铁、石油制品和化工等行业。石油价格每上调一个百分点,将会导致运输行业总成本上升0.3个百分点、化工行业上升0.05个百分点。不过,石油仅仅是生产成本中的一项,而通过技术进步、提高劳动生产率则能化解高油价的压力。高油价对引导企业走向低能耗、高增长有一定的倒逼作用,使中国经济结构优化,日本四十年前的经历对中国有借鉴意义。(摘自:《北京晨报》2008年6月24日)
点评:如果说高油价真的可以成功倒逼中国经济转型,那也许也算是不幸中的大幸。问题是:作为市场独立竞争主体的企业,是否有实力如此乐观看待高油价和进行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也许更多的是一种无奈中的选择。也许在短期内更多的是一种挣扎与适应。而以高油价倒逼中国最终实现经济结构的优化,也许还需要一定的时日。
应坚:高油价调整可能性正在增加
中银香港研究员应坚日前发表文章表示,大量资金热炒原油,使原油的功能发生了改变,其投资性的功能不断上升,而实用性的功能所占比重有所下降,实际上具备了金融属性,其定价机制也就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商品供求关系不再是决定价格的唯一因素,资金、信息、信心及技术指标等市场因素都成为价格波动的依据。最近油价变化使投资者深刻体会“你能判断基本面,却判断不了油价”。但是,正如“没有只涨不跌的股市”,也不可能出现只涨不跌的油市。油价被炒得越高,市场风险也就越高。高企的油价是脆弱的,调整可能性正在增加。首先,监管者打击投机者的力度正在增强。尽管对商品市场投机力量的认识有分歧,但美国国会中要求遏制商品投机力量的声音越来越响。只要油价暴涨得不到抑制,打击投机的新招就会不断推出。其次,亚洲新兴工业化国家开始抑制过于旺盛的原油需求。虽然原油生产国增加供应的难度很大,但原油需求国通过努力降低能源消耗的可能性是存在的。除了美国原油需求量有所减少外,亚洲新兴工业化国家面临国际油价屡创新高且一时难以回落的现实,不得不调整能源政策,取消对能源消费的财政补贴,纠正被行政手段扭曲的真实油价,更多地依赖市场手段来调节原油需求。今年5月底以来,印度尼西亚、印度、马来西亚、斯里兰卡、中国大陆及中国台湾先后宣布上调能源价格。调幅最大的是马来西亚,一次性提高汽油价格41%。调价前该国在能源上的补贴已达150亿美元,占全部财政支出的三分之一,占GDP的7%,政府能承担的风险已到极限。亚洲新兴工业化国家油价向国际水平靠拢,原油需求有望回落,使支撑投机力量炒高油价的基本因素发生变化,从而可能触发国际油价的下跌。(摘自:《第一财经日报》2008年6月30日)
汤敏:没有粮荒 只有恐慌
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秘书长汤敏日前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现在中国并没有粮荒,全世界也没有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粮荒,只是一种恐慌性的购买,粮食跟其他经济作物不一样,和其他产品也不一样,弹性非常低。也就是说,粮食少一点价格就大涨,就出现问题,多一点价格就大跌。这也就是为什么各国都要补贴农业,因为农业不能没有,但是粮食产量稍微多了一点就会“谷贱伤农”,稍微少了一点7fc19ce9cf0b1eb806c1a9de61c3b2eada5ce3cecb0e79f7451a271a65db96e3又会引起社会恐慌。所以,一般政府宁愿补助农业,以免引起社会的不安。另外,国际炒家的推波助澜也是目前粮价上涨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一旦价格炒起来,造成恐慌性购买,本来不短缺的粮食就变成短缺的了。这是很简单的道理,比如,大家都按照正常的情况去买粮食,粮食是不短缺的。但是如果每家每户都去囤积粮食,那么粮食绝对就短缺了。这种恐慌性的购买是完全有可能发生的。因为媒体一宣传粮食危机,对老百姓来说,反正都得吃,我为什么不多放两袋米在家呢。所以在当前情况下怎么打消老百姓的恐慌心理,怎么样减轻老百姓的粮价上涨预期,就变得非常重要。(摘自:《中国经营报》2008年6月22日)
王峻:三四个月后国内成品油价还可能涨10%
上海证券交易所高级访问专家、纽约市立大学布鲁克学院金融学终身教授王峻日前在接受金融界网站专访时表示,油价在未来一段时间内放开的可能性不大。然而财政的压力也确实存在,政策可能倾向于一步一步提高成品油价格,直到到达某种平衡。王峻预计,虽然成品油价格在不久之前每吨刚刚提高了1000元,但是在未来三四个月后国内成品油价格还可能涨10%。(摘自:金融界网站 2008年7月3日)
余丰慧:谨防外资过度渗透中国粮食产业
资深金融工作者余丰慧日前撰文表示,我国粮食价格偏低,与国际粮食价格差距过大,可能导致国际资本和热钱正在觊觎我国粮食市场,影响我国粮食安全。他指出,目前国际热钱可能钻国内外粮食价差空子的途径主要有:到中国低价收购粮食,出口到香港,再转口欧洲,从中牟利;把粮食收购回来,储存到租来的粮仓里,待到价格攀升之后售出,赚钱更容易。特别值得警惕的是,国际资本直接或者间接对中国农业特别是粮食的控制,主要是向中国的农业产业大举渗透,如高盛控股了河南双汇这个中国最大的屠宰公司;中国最大的两家制奶业——蒙牛与伊利,同样让外国资本从中获得了最大的利益。更为可怕的是,现行的2004年通过的《粮食流通管理条例》存在很大漏洞。该条例规定“市场调节为主,政府储备为辅”,在该体制下,个体经营户只要具备相应资格就可以买粮卖粮,而且只有买卖的下限,没有上限。如果热钱收购一大批这样的具有采购资格的公司,那么他们就可以合法地大举买卖粮食。同样需要警惕一些香港的贸易公司的暗中操作。余丰慧指出,在吸引国际资本上我们必须认真学习美国的管理办法,织好安全网,升级防火墙。他建议,国家有关部门迅速制定农业以及相关产业、企业外资兼并、入股办法,最基本的原则是外资不能处于控股地位,其股份不能超过50%。同时,密切关注热钱流向,密切关注粮食流通和去向,限制粮食出口,防止非国家储备库之外的任何企业、个人大量囤积粮食。(摘自:《中华工商时报》2008年7月1日)
陈家林:正视粮食走私发出的信号
经济评论员陈家林日前撰文指出,与其他一切危机相比较,粮食危机最容易引发社会动荡,因而,世界各国无不把解决粮食问题放在重要位置。我国粮食连续四年大丰收,使得我国在这轮全球性粮食危机中显得非常平静。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高枕无忧,低粮价就是一大隐患。最近,全国各地海关都相继查获粮食走私出口案件。满洲里海关破天荒地一次就截获了350吨企图走私出口的粮食,而在此之前,深圳、拱北、昆明、南宁、杭州等我国多个海关今年相继查获粮食走私出口。粮食向外走私意味着我国粮价远低于国际水平。陈家林指出,走私粮食者需要承担被查获的风险,运输成本等等,尽管如此,依然猖獗,说明国内的低粮价已经到了不得不调整的地步。同时,也意味着国内粮食生产者的动力和对投资意愿的降低,这会进一步降低粮食产量。我们现在需要透过表面的平静看到潜在的风险。当务之急是尽快提高粮价,实现粮价与国际的接轨,增强农民种粮的积极性,从根本上遏制粮食走私。(摘自:《上海证券报》2008年7月4日 编辑:张小玲)
点评:俗话说:“民以食为天”,“手中有粮,心中不慌”。粮食问题不仅是民生问题,而且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理应高度重视,尤其在全球粮食恐慌情绪蔓延的特殊时期。由于我国粮食的连年丰收,似乎并没有产生太多的恐慌情绪,但保障粮食安全的工作一刻也不能放松警惕——比如严打粮食走私。据报道,国内外大米价格相差4倍,如此巨大的价差诱惑,难怪有人敢于铤而走险频频“闯关”。对于相关监管部门来说,当务之急便是调整粮价、完善相关的法规政策,让投机分子无缝可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