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生物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近几年来,由于学生的心理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重视,学校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也就显得越来越重要。但是有些学校受师资、场地等条件的限制,单独开设的心理健康教育课难以达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而如果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科教育结合起来,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于学科教学中,是一个可行、有效的途径。
生物学是一门研究生命现象和规律的科学,教师应充分发挥生物学科优势,利用生命科学的丰富资源,结合学生实际,在生物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
一、找准心理知识的渗透点,对学生进行适应性教育
环境的改变、集体的重组,对新入学的学生来说是人生道路上的新的起点,从某种意义上说,还是转折点,也是对其进行教育的关键时期。新生初入校都是十分喜悦的,也憋足了劲。因此,教师要把《生物》绪论课上好,不仅要以精湛的教学艺术去吸引学生,以严谨的治学风格去征服学生,还要教给学生应该怎样学生物,同时还要让学生了解教学目标及阶段教学任务,这样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自学能力,也减少了他们了学习上的盲目性。据调查,许多学生的心理失衡大多起于入学后不久。因此,此时教师应引导学生选好坐标,避免其产生失落感和不适应感。
在学习《生物》绪论知识时,教师可通过讲述生物的基本特征,引导学生了解所有的生物都有应激性,即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并且都有适应性。通过使学生了解生物的拟态、警戒色、保护色的形成及各种生物为了适应环境、繁衍后代以维持它们物种存在的生殖方式,引导学生认识人类是高等生物,需要不断接受刺激,不断适应新的环境,以便促进学生尽早完成好角色转换,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其全面发展。
二、对学生进行性心理教育
性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养成科学的、文明的、健康的生活方式,使青少年在认识世界之前,首先认识自己,对自己的身心变化有所了解,为进一步学习和成长打好基础。没有一个健康的身心基础,任何教育都是无本之木。随着青春期的到来,性意识的发展和性生理的成熟,对青少年产生了很大的心理冲击。在以往的教育中,性教育一直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青少年从正规途径获得的性知识相对较少。为此,教师可利用生物课本中“生殖与发育”一章,对学生进行性心理教育。可结合这部分教学内容,介绍有关身体发育的卫生常识,使他们对自己的生理现象有一个比较深入的了解,不致于产生心理困惑,陷入迷惑、恐惧的不良情绪之中。同时,教师还可引导学生懂得珍惜自己的生命,提升生命质量;珍惜父母之爱,学会对别人友爱,学会感恩。
三、结合生物学知识,对学生进行生活观教育
古人云:“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设法培养学生承受挫折的能力,使他们在遇到挫折时不致于对人生和社会失去信心。在生物教学过程中,可结合“生物科学史”教学内容,培养学生承受挫折的能力。例如,在“遗传规律”的教学中,向学生介绍两个遗传基本规律被发现的艰难曲折历程:孟德尔经过整整八年的不懈努力,才发现并提出分离规律性和自由组合规律。然而,孟德尔的研究成果在当时并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直到35年后,孟德尔的发现以被三位植物学家在各自的实验中分别给予以证实后,才受到重视和公认,遗传学的研究从此很快发展起来。通过科学史的学习,教师可引导学生明白受挫、失败和成功的内在联系,引导他们学会合理认识挫折,正确对待挫折,从而树立坚定的信心。另外,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还可有意识地创设挫折情境,对学生进行耐挫折训练,培养其坚忍的性格。
编辑: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