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厢记》中张生与莺莺一见面便互生爱慕之心,《白蛇传》中白娘子与许仙偶遇于西湖而订下“终身”,在《罗密欧与朱丽叶》中,罗密欧对朱丽叶一见钟情,汹涌猛烈而纯洁的爱情让我这等凡夫俗子羡慕不已。这种瞬间产生的男女之爱可能吗?是不是文学家故弄玄虚而编撰出来的呢?这确是生活中的真实写照,科学家已经解开个中之谜。
心理学家研究发现:男女一见钟情只需三秒钟。在男女初次见面的几秒钟里,大多数人就作出了是否和对方继续交往的决定,一些人甚至只需要3秒钟。
研究人员从一家约会介绍公司获得了约会者的匿名资料。研究人员发现,约会中真是“闻名不如见面”。约会公司为参加者做了完善的准备,并对他们心目中理想的“另一半”有详细的描述。但是,书面资料非常“般配”的两个人,多数在见面几秒钟之后就决定不再交往。
研究专家认为,在“快速约会”这种场合,因为人们担心不好的约会所带来的后果,所以更可能受到感情的直觉驱使,而不是依照书面资料来判断。在恋爱关系中,金钱、权力等因素算是重要的“筹码”。但最新研究结果显示,在面对面的约会中,这些因素对双方的选择看来并没有很大影响,取决定影响的是“爱之图”。
原来,男人和女人各自把所梦想的对象特征储存于大脑之中,就像把数据储存于软盘中一样,称之为“爱之图”。这张图最早由父母勾画,并不断受到外界因素的修正与补充。年龄越大,图像越具体,由于某种契机而第一次目光相触时,眼睛就捕捉到对方身高、体形、眼神、发色、发型、风度以及服饰等信息,以每小时400多千米的速度,通过视神经传给大脑。对方特征与所储存的图像越是相吻合,大脑产生的信息就越强烈,体内的“化学工厂”便开足马力产生大量兴奋物质,在脑中形成一种幸福激素,引起诸如心跳加快、手心出汗、颜面发红等变化,心中激情涌荡,即“一见钟情”。
也有心理学家认为,造成男女一见钟情强烈吸引的原因之一,其实就是为了追寻完整的自我。
大量的研究表明,每个人都身具“显性”与“隐性”(或称“影子”)人格。换言之,每人除了表现外在众人所见之“显性人格”外,还有个正好相反,潜藏心底的“影子人格”。也就是说,一个很活泼的人实际潜藏着很抑郁的一面,而另一个很安静的人,很可能在另一种陌生环境下,变得躁动不安。用心理学理论来说,“分析型”者的影子人格是“感觉型”,因为“分析型”者着重逻辑思考与客观评断,但是当他在强调与表现“理性”时,便不知不觉地把自己细腻多情“感性”部分的人格,压抑到潜意识深处,变成隐性的“影子人格”。
于是,当一个遇见一位身具自己“影子人格”的异性时,心中常会有欢喜雀跃的感觉,因为对方彰显出自己所缺乏(或已被压抑)的人格特质。有人说,爱情对象通常都是性格互补,就是这个原因。一个沉默的人遇到一个活泼的人,往往是他的“影子人格”见到了阳光,受到了感召,由此变得极为愉快,受桎梏的心灵,得以自由释放。
我们常说,追求爱情就是寻找自我的另一半,心理学家称之为“完整之我”的追寻。这个一见钟情、异性相吸,正体现了“影子人格”和“显性人格”的整合互补。■
(汪海坤荐自《大众卫生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