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莫轻易亮剑

2008-12-24 00:00:00孙雅彬
今日文摘 2008年20期


  宋太宗作为赵家王朝的董事长,喜欢亲力亲为,尤其热衷面试新员工。
  对待年轻人,即便才高八斗,宋太宗也常常亮出利剑,一票否决。因此当寇准19岁考上进士,并顺利迈入国家公务员序列,着实让众人羡慕得嘬紧了牙花。
  据野史记载,寇准为准备面试很是下了一番工夫,染发整容,生生把一青年书生改造成了中年大叔。正史则截然不同,说是有人给寇准出主意,告诉他虚报几岁,以免榜上无名。寇准却正气凛然,婉言谢绝。
  不论寇准把胡子头发染白也好,还是坚持自我,不加丝毫修饰也好,都反映了朝廷对人才选拔的高度重视,也正因为如此,才会有野史记载的妙趣横生和正史的浩然正气。
  寇准年少得志,青云直上,说明他的确才智超群。但有得有失,职场生涯起点太高,缺少早期的彻骨磨炼,在工作中血气十足,锋芒毕露,动辄亮剑,难免为后来仕途坎坷埋下祸根。
  有一天,寇准向宋太宗汇报工作,固执己见,拒绝顺应领导意图,皇上很生气,寇准却毫不在意,坚决贯彻亮剑精神,一把薅住龙袍,把起身欲走的真龙天子按在凳子上,接着汇报,说完才告退。好在宋太宗脑筋转得快,赶忙当着其他人的面儿满口称赞寇准是魏征:“朕得寇准,犹唐文皇之得魏郑公(魏征)也。”如此,不仅找到了台阶,顺便把自己也夸了,意思是自己跟唐太宗李世民一样英明神武胸襟开阔。
  作为一国之君,宋太宗想杀谁还不就是一句话的事,可人家剑气内敛,收放自如。他看得出寇准亮剑是为江山社稷着想,是为自己家兢兢业业地打工,所以不与他计较。但不是所有员工都姓赵,对于同属打工行列的同事和下属,寇准动辄亮剑的“决斗”式工作方式只能带来灾难。
  担任枢密使时,寇准对出身行伍的副手曹利用一万个看不上眼。有次开会,俩人发生争执,大概是情绪长久淤积,早在胸中化作万把利剑,盛怒之下,剑锋自寇准口中喷涌而出:你这舞刀耍枪的粗人,怎能明白国家大事!
  本来武人从政心就虚,这句话恰如长剑贯胸正中要害,一下让寇曹关系冷到极点,自此俩人反目成仇,成了职场上的冤家对头。
  按理说,同事之间同在一室,磕碰在所难免,但公开交恶的却也不多。毕竟矛盾一旦公开化,同室操戈,你剁我一刀,我反手削你一剑,最终会两败俱伤,谁也得不到好处。
  况且,人都有长处和短处,是积极和消极的复合体。积极如希望追求成功、取得成绩,消极如偷懒、避重就轻。行走职场,如若不知发现、挖掘同事积极的一面,而是鸡蛋里挑骨头,只盯着人家的缺点喋喋不休,久而久之会伤害他人自尊,以致人际关系紧张。如果身为领导,更要韬光养晦,雪藏剑气,容得下属犯错误。
  即便曹利用参政议政能力低下,总可以私下交流吧,俩人炸点花生烫壶白酒,谈谈理想谈谈人生谈谈烦恼忧愁,还能有啥说不开的事儿。可寇准虽然喜欢摆筵席开party,却压根儿没往这方面考虑,大有我的地盘我作主的劲头,所以被他说成废物点心的也远不止曹利用一个人。
  寇准曾作诗《庭雀》,饱蘸文化墨水,化诗句为匕首投枪,剑指同僚张洎,讽刺攻击不遗余力。受辱的张洎把一腔怒火压在心底,心想君子报仇十年不晚。机遇果真偏爱有所准备的人,老张忍辱负重,终于等到寇准仕途坎坷,逮着了出气的机会,跳出来抨击他诽谤朝廷,以致寇准的参知政事一职也遭罢免。
  在职场行走,同事间难免有矛盾、有冲突。如果互相敌视,让这种你给我一刀,我反手还你一剑的亮剑精神泛滥职场,伤害的是人心,增加的是内耗,受损的是工作,最终毁掉的,还是大家赖以生存的事业。从这个方面来说,不论是为自己的生存,还是为事业的发展,最好少一些亮剑精神,多一些宽容理解才好。■
  (邱小芳荐自《中国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