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南京的小学生熊捷,偶然交了一个笔友,是云南省怒江州马吉乡的小学生余丽芳。然而后来,余丽芳突然失去音信。熊捷坐立不安,等待了整整一年后,拿着她们之间七年的书信,走进了南京某电视台。
熊捷努力说服那位制片人:“丽芳的午餐只是一根黄瓜,寄一封信要8毛钱,她仍和我通了7年信……为了给我寄一张照片,她要走上几十公里山路去照相馆……她每天都要通过溜索去上学,特别希望考上大学——瞧,这就是溜索。”
制片人看着那张从信封里抽出来的照片:两边悬崖峭壁,夹着波涛汹涌的怒江,惊涛骇浪之上,悬着两根光溜溜的钢索,一个女孩背着大书包,正通过溜索过江——生命真正“悬于一线”。制片人凝视良久,抬头对熊捷说,我们会尽早出发去云南!
寻访队伍很快组织起来。到达怒江州的马吉乡后,大家望着怒江溜索,集体惊呼。有村民过来,掏出自带的滑轮,将自己简单系绑在溜索上,抓上一把青草,就准备过江。记者一问才知,滑轮在溜索上速度极快,通过几百米的江面。只需要七秒钟。如果不带把青草当“刹车”,巨大的惯性将把人直接摔到峭壁上。这七秒钟,有孩子,也有孩子的父母,因故从溜索上坠落,被浪涛吞噬。
记者问:“不害怕吗?”村民回答:“哪有不怕的!我们在怒江边上长大,从小怕到现在。有用吗?”
余丽芳找到了。她生病在家,休学一年,附近也没有邮局,所以跟熊捷断了联系。她用记者的手机第一次给熊捷打电话,欢喜无比。寻访圆满结束,大家却个个满腹心事,最后不谋而合:要为怒江搭建一座简易的可供人行走的钢架桥!
电视台播出“怒江孩子索道求学”的故事后,引起强烈反响,人们纷纷慷慨解囊。2007年10月12目,第一座爱心桥在怒江布腊村小学旁奠基。2008年3月12日,大桥竣工。布腊村小学的孩子们从此可以扔掉沉重的滑轮了。
熊捷没有料到,她对笔友的小关爱,最终竟建成了怒江州马吉乡史上第一座钢架桥。爱无所终—— 一个一个小小的善念,如同风中的蒲公英种子,你不知道它会落在哪里生长开花,再度飞扬,入地生根……■
(池洁芝荐自《人生与伴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