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60年,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建立宋朝,定都开封。称帝后,赵匡胤将文人摆到了国家统治这个金字塔的顶尖。有宋一代,文士地位的显赫尊崇是历代都不曾有过的。
传说赵匡胤重视文人皆因一次提问:平蜀之后,他曾因年号问题产生疑问,便去问自己的智囊赵普,谁知道赵普却支支吾吾说不出来,最后还是学士陶毂、窦仪给出了答案,因此赵匡胤感慨地说了句:“宰相须用读书人!”
他还提倡多读书,朝廷上很快就形成了一股读书热。那位“半部《论语》治天下”的大宰相赵普,就是在这种大环境下才爱好读书的。 其实,赵匡胤用文人是包藏私心的,连老百姓都知道“秀才造反,三年不成”。他曾亲口对赵普说过:“五代时武人把老百姓害苦了。我现在就用读书人,找他们去管理天下,就算这些读书人再混蛋,再贪赃枉法,造成的祸害也赶不上一个武夫。”
大宋的基层政权都是文人出身的官员,那时哪怕做个小小的县令,皇卜都要亲自和他面谈一次,这不仅是对官员的考察,对官员来说,荣宠的意味就更重了。
综观宋代,文官地位不仅很高而且生活待遇之好更是现代人不敢想象的。除了工资薪水,还有茶酒钱、职钱、给券(差旅费)、厨料乃至仆人的衣食等各种各样的杂费,另外还有“职田”,依官阶高下可得田四十顷至一二百顷不等。哪怕退休了,也会给他们一个管理道教宫观的名义,借此还能领取俸禄。
不杀文人,是宋太祖赵匡胤留下的“祖宗家法”。文人即使犯了罪,通常都是被流放了事。享受到此等待遗的就有鼎鼎大名的苏东坡先生,尽管那时海南岛是“蛮荒之地”,可总比被砍掉吃饭的家伙强得多。
宋朝的官多,待遇丰厚,责任却很小,只要不出大错,会通过政绩考核“磨勘”,一路绿灯地上升,真是文人的理想时代。可惜,这样的制度虽然保证了大宋没有短命夭折,却造就了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因循守旧、重文轻武、丧失血性的官场习气。
滥觞于宋太祖,又经宋太宗放大强化的这种官制,最后葬送了繁荣一时的大宋。矫枉虽必须过正,可文武皆为国家之大器,过于偏废哪一样,都会弊端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