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代,孔子的弟子曾参是个品行端正的人。有一天,有人跑来对曾参的母亲说:“曾参杀人了!”曾母斩钉截铁表示:“不可能!我儿子绝不会杀人!”照旧织她的布。没多久,又有人跑来对她说曾参杀人了,曾母还是不相信,照样织布。不久,当第三个人跑来对她说曾参杀人了时,曾母开始相信了,她丢下织布机,翻墙而逃(其实是误会一场,杀人的是和曾参同名同姓的另一个人)。
这个故事原是在强调谣言的可怕,但其实也是在告诉我们社会压力如何发挥它的效力。心理学家阿瑟的实验显示,当他安排的同伙故意说出错误的答案后,会对受测者形成压力,而产生从众效应。阿瑟调整说出错误答案的同伙人数,发现从一个人升为两个人,再升为三个人,让受测者屈服的效果会节节升高,巅峰是四个人。但超过四个人,就无法再增加效果,随着人数的增加,团体的说服力反而会逐渐下降,因为受测者会开始怀疑其中可能有问题,不是大家预谋串通好的,就是后面的人跟着人云亦云,而使他产生抗拒心理。
在组合方面,实验显示,当压力团体是四个人时,两人一组在两场讨论中的一致看法,要比四个人在一场讨论中的一致看法更具有说服力。若是六个人,则说服力的强弱依序是分成三组(两人一组),两组(三人一组)、一组(六人)。越能让受测者感觉看法相同者的独立性,就越能发挥说服的效果……
在曾参杀人的故事里,让曾参母亲相信的是三位个别人上的相同说法,而“三人成虎”这句成语也是同样的意思,它们跟现代心理实验的结果可说英雄所见略同。这些故事和实验告诉我们,要想让某人听从你的意见,高明的办法不是找一群意见一致者对他集体施压,而是由三四个看法相同的人和他个别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