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澄升
以0∶1不敌智利队的结果,宣告了巴西莱在阿根廷队“二进宫”的失败。比赛结束后不久,老帅便向阿根廷足协递交了辞呈,就当人们以为刚刚率领阿根廷国奥队卫冕奥运会足球金牌的巴蒂斯塔将成为继任者时,球王马拉多纳的半路杀出将球迷和媒体打了个措手不及。而在这样一次帅位更迭的背后,则映射出了阿根廷队在选帅上的与众不同。
离任伴随摩擦
通常情况下,世界杯后往往是南美球队换帅的一个时间节点。一方面,球队与主教练的合同通常是这个时候到期;另一方面,足协也可以根据球队在世界杯上的表现,决定到底是续约还是另择新帅。然而巴西莱本次的离开,却发生在世界杯预选赛进行期间,与以往的惯例有所不符。记性好的球迷应该记得,类似的情况四年前也曾在阿根廷队发生过一次,当时在两届世界杯之间宣布辞职的是“狂人”贝尔萨。
由于阿根廷队在韩日世界杯上没能获得小组出线权,早在那届杯赛结束后就曾传出贝尔萨即将离任的消息,但倔强的贝尔萨却选择了坚守岗位,直到2004年率队接连赢得了美洲杯亚军和奥运会金牌。当整个阿根廷都期待他能够在2006年世界杯上取得更辉煌的战绩时,贝尔萨却在毫无征兆的情况下宣布辞职。四年后,巴西莱中途辞职的原因显然与贝尔萨有所不同,如果说后者是在洗刷了昔日耻辱之后昂首离开,那么巴西莱则是由于无法重现往日辉煌,不得不以失败者的形象告别。但无论是哪一种离开方式,在主教练与足协之间都存在着很大的不愉快,可以说是以撕破脸皮的方式分手。
回顾一下历史,会发现阿根廷队的最近几任主教练,在离开时都有些磕磕碰碰的摩擦。当帕萨雷拉在1998年世界杯后离职时,围绕着他此前禁止球员留长发的规定,阿根廷媒体展开了一系列声讨。面对恶劣的国内舆论环境,帕萨雷拉接下来几年宁可辗转于乌拉圭、墨西哥和巴西,也不愿意回到阿根廷继续执教。直到2006年,他才回到了老东家河床队,此时距离他离开阿根廷队的帅位已经过去了八年。
再来看看佩克尔曼,当初在2006年世界杯率队冲出“死亡之组”时,足协一度承诺将与他续约至2010年,但接下来仅仅由于球队在四分之一决赛的点球大战中不敌东道主德国队,佩克尔曼也遭遇到了与无数前任相同的命运——面对来自媒体的炮轰。甚至就连本该同病相怜的帕萨雷拉,此时也出面称佩克尔曼为“大白痴”,马拉多纳更是扬言要“砍下他的头”。原本曾经表示愿意支持佩克尔曼的足协主席格龙多纳,此时也掉转枪口,加入到了批评者的行列中。在这样的氛围下,佩克尔曼不得不在输球之后宣布了辞职决定。
相比之下,巴西莱在1994年世界杯后的经历倒还算是“善终”。虽然阿根廷队在该届比赛中止步于16强,但大多数人都将此视为马拉多纳遭遇禁赛所带来的打击,而不是主教练执教不力的表现。因此,当巴西莱带着两个美洲杯冠军离开时,还是赢得了不少尊重的掌声,也正因为如此,他才会在时隔12年后重返阿根廷队。但如今看来,这并不是一次明智的决定,反倒断送了他昔日在国家队相对美好的回忆。
环境难容名帅
虽然主教练是一份以成败论英雄的职业,但是在国际足坛也并不缺少主教练风风光光离开的例子。2006年世界杯上,虽然克林斯曼没能率队赢得冠军,但照样在无数球迷的掌声中告别了帅位。而在今夏的欧洲杯上,老帅布吕克纳没能率领捷克队闯入八强,但是当他赛后离任远赴奥地利执教时,国内球迷一片叹息。
相比之下,阿根廷队主教练在国家队所面临的环境则糟糕得多。当他们还坐在帅位上时,总是面对着无数媒体和球迷的指手画脚,几乎每一次排兵布阵都会引起争议,还需要警惕马拉多纳等足坛名宿时不时冒出的惊人言论。一旦他们离开了帅位,也很难听到挽留或者祝福的话语,而是经常成为“秋后算账”的对象,继续遭受口诛笔伐。
这种环境的形成,与阿根廷足球的整体心态有很大关系。作为国际足坛的一支传统劲旅,阿根廷的成年队已经太久没有登上世界之巅或者美洲之巅了。球队上一次获得世界杯冠军是在遥远的1986年,就连最近一次捧起美洲杯都要追溯到1993年。长期远离冠军的荣誉,令媒体和球迷很难在胜负结果面前表现出一颗平常心。
就在成年队接连折戟沉沙的同时,阿根廷却在青年赛事中接连问鼎。2004年和2008年两届奥运会上,阿根廷国奥队都以明显的优势夺得了金牌,阿根廷青年队也在近四届世青赛上三次折桂。这些青年赛事的辉煌战绩,与成年队的乏善可陈形成了强烈反差。可以说,每一次当国奥队或者青年队赢得冠军时,都让人对阿根廷足球的明天充满期待。然而几年之后,当这些备受期待的新秀踏上世界杯或者美洲杯的舞台时,伴随着他们的却往往是失败。
面对这样一种反差,球迷很容易将矛头指向国家队的主教练。毕竟在此前的奥运会或者世青赛上,已经证明阿根廷并不缺少具有潜力的天才,那么当这些潜力没能在国家队得到充分发挥时,主教练自然难辞其咎。
事实上,巴西莱下课的诱因也并不全是因为在预选赛中输给了智利队,毕竟即便输了球,阿根廷队仍然有机会进军2010年世界杯。真正致命的是,阿根廷国奥队两个月前刚刚在北京蝉联了奥运会冠军,与之相比,巴西莱的国家队战绩不佳就显得格外刺眼,这才导致他无法继续留在帅位上。
青年队诞生新帅
这样一种对于国家队主教练极为不利的环境,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名帅入主阿根廷队的热情。其实在近十年的国际足坛,最成功的两名阿根廷籍教练当属库珀和比安奇,前者曾经率领巴伦西亚两度闯入欧洲冠军联赛决赛,后者则率领博卡青年队多次问鼎南美解放者杯,在业界都取得了辉煌成就。但以往每逢阿根廷队出现帅位更迭时,这两位名帅却很少流露出接手的兴趣,与其说他们没有为国效力的热情,还不如说是国内恶劣的大环境令他们望而却步。
早在巴西莱正式宣布辞职之前,阿根廷国内就曾出现过有关他继任者的猜测,但候选名单中并没有执教生涯显赫的教练,而是巴蒂斯塔和马拉多纳两名“准新人”成为了阿根廷足协关注的对象。
巴蒂斯塔的最大资本莫过于刚刚率领国奥队赢得金牌的战绩,而对于阿根廷足协来说,任命青年队教练接掌国家队似乎正在成为一种传统。四年前当贝尔萨中途卸任,足协选择了佩克尔曼——一名长期从事青年足球工作的教练。自1982年开始执教以来,佩克尔曼曾经先后担任多家俱乐部的青年队教练,并在1994年至2001年间执教阿根廷青年队,期间三次率队赢得世青赛的冠军。在2004年执教阿根廷队之前,佩克尔曼几乎没有任何在成年队执教的经历。
巴蒂斯塔的情况也与其类似,自从2000年正式成为一名教练之后,他基本上保持着每年更换一次东家的频率,经常由于成绩不佳而被俱乐部扫地出门,直至去年坐上了阿根廷国奥队的帅位。但这名在成年队领域内乏善可陈的教练,凭借北京奥运会上的金牌一跃成为了阿根廷队主教练的热门人选。
阿根廷足协之所以接连将赌注押在青年队教练的身上,存在着两方面的考虑:一方面,毕竟这是一群已经在其他年龄层次的国家队取得成功的人,选择他们至少不会听到太多反对的声音;另一方面,这些教练昔日在执教青年队期间所培养出来的弟子,大多会在未来几年内逐渐成为国家队的支柱,请出这些具有“教父”地位的人物,或许会有助于球队内部的凝聚力,而不是像巴西莱那样遭到梅西等主力球员的炮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