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平遥,2001到2008

2008-11-19 01:56赵永平
山西文学 2008年11期
关键词:大展古城摄影

赵永平

2001年,国际摄影节在平遥悄然落户,作为一名摄影爱好者,同大多数平遥人一样,我好奇掩盖了思考,迷茫多于理性。当时,我通过时任晋中市摄影家协会主席的范岐山先生颇费周折地弄到一张参观通行证,看到了一个自己陌生的光影世界,记下了两个外国摄影大师的名字,法国的马克·吕布和阿兰·朱里安。

平遥的民众对这一事件的反应最初也比较漠然,甚至于有些抵制。在首届摄影节期间,曾经发生过这样一件事:布展人员要在一户居民家的后墙上悬挂作品,这家人以破坏房屋为由进行阻拦。相持不下时,主人提出折衷方案——钉一颗钉子70块钱。

诸如此类的事例不胜枚举。比如,“碗秃”是平遥的一种特色小吃,在平常也就是三四块钱一碟,大展期间卖给游客,最多能要到30。以至于事后有外地的朋友跟我惊叹:你们平遥人真有钱啊,连小孩子都天天捧着个碟儿吃“碗秃”,那可是30块钱一份啊!

可以说,在首届国际摄影节举办之前,平遥作为世界历史文化名城的地位尽管已得到广泛的肯定,但对游客的吸引力还嫌不足,整体的配套设施也不够完善。而民众对旅游城市这一概念的淡薄依旧是发展过程中的一大瓶颈,这一问题直至今日也尚未得到全面改观。

虽然问题多多,但终究瑕不掩瑜。第一届摄影节举办得仍然很成功,琳琅满目的展览,内容丰富的研讨,以及各种各样的文化活动,古城与摄影艺术的首次嫁接就在国内外一炮走红,吸引了4000多名国内外摄影人士的参与,其中包括来自16个国家和地区的100多位国外摄影家。

我以一名平遥人的角色朦胧地咀嚼着这一非同寻常的视觉盛宴,通过观察,我发现大多数的观者仍旧对传统摄影情有独钟,而对稍显前卫一些的作品则抱有相当的成见。相比之下,似乎老外们更能欣赏这类艺术作品,在那些光怪陆离的摄影作品前驻足的多是些金发碧眼的外国友人。这样的差异透露出一种什么样的信息?我一时难以判断。

文化的差异、艺术的差异、观念的差异,触发了我寻访光影世界的激情。

2002年平遥国际摄影大展新闻发布会在北京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新闻中心举行,当时没有任何方面通知要求我参会。然而激情难抑,我与时任县政府新闻办公室主任的邓晓辉先生商量说,咱们去趟北京吧,看看大展新闻发布会是咋个开法,如果不让进去,咱们就先联系省委宣传部的人,实在进不去,就当去北京逛逛。晓辉也是摄影发烧友,与我一拍即合。我们坐了十几个小时的硬座去了北京,次日清晨6点下了火车,打上出租早早地找到了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新闻中心。为了能顺利进入会场,我们自发做了工作人员,后来,与会的平遥县县长李定武见了我俩很惊讶,安慰和鼓励了我们一番后,又带我俩与时任省委宣传部部长的申维辰同志合了影。

这一年的平遥国际摄影节就更名为平遥国际摄影大展了,国际著名品牌企业阿尔卡特和欧莱雅加盟大展。同2001年相比,这一届的国际性更强,从来宾和展览看,共有来自法国、美国、英国、西班牙、丹麦、俄罗斯、韩国、日本等10多个国家的123位摄影家参加了大展,注册人数比上年翻了一番,国内外展览共有94个,展出作品有4000余幅;从招商引资看,两大著名跨国公司阿尔卡特和欧莱雅加盟大展,分别举办了“阿尔卡特中国摄影家画册奖”和“中国当代摄影师欧莱雅大奖”,与大展形成一种互动双赢的关系。二是文化品位更高,主要表现在不少国际摄影界知名人士,还有法国驻华大使、西班牙驻华文化专员等参加了大展;不少国外摄影精品第一次亮相中国,而反映中国摄影最新探索和成就的观念摄影展和女摄影艺术家五人摄影展也引起了摄影界的广泛关注。三是氛围更浓,以“三晋文明之光”为主题的开幕式文艺晚会品位高雅、异彩纷呈,加之系列民俗文化活动,使整个摄影大展自始至终洋溢着浓厚的喜庆、祥和气氛。

这一次我被大展执委会吸收进了秘书处,参与了一些宣传工作。在大展颁奖晚会上,我意外地获得了阿尔卡特幸运嘉宾奖,得到了一部阿尔卡特手机。

2002年摄影展期间,我与县衙博物馆馆长冀太平先生组织了《商人·女人·老人》晋商老照片展,我在前言中写道:“……商人创造了历史,女人诠释了历史,老人记录了历史”。这次活动之后,我开始用心研究和收藏老照片,利用一切机会和可能,积累平遥晋商老照片,把触角伸向了晋商历史文化名村,伸向了晋商后人,伸向了文史研究工作者,伸向了各级各类档案馆,建成了一个兴趣同一的资源网络,在晋商人物主题下,把老照片征集收藏变成为研究晋商,服务平遥文化的大事,渗透在平常的工作之中。

这几年在与老照片的“亲密接触”中,我思索着这样一个问题:晋商是山西的骄傲,他们曾经带给山西最辉煌的荣耀,他们的印记应该震撼、感动和抚慰今天山西人的心灵,并为艰难行走在重振晋商雄风之路上的人们亮起一盏明灯。也许有人会说让一张照片承担如此厚重的内涵未免太苛刻了一些,可是想想解海龙的那个唤起希望工程的《我要读书》的大眼睛女孩,谁走到她的面前能不心潮涌动?

如此想来,我们又不能不说,一张老照片的意义绝不仅仅在于取悦观者的眼睛,它应该有一种力量,有一种魅力,让人们被滚滚红尘物化了的眼睛、刻板了的心灵,活跃起来,振奋起来。

商道即人道,晋商老照片让历史变成了鲜活的面容,呈现出了可以触摸的灵魂,并穿越昨天,引领今天,印证明天……

作为一名本土摄影人,面对平遥国际摄影大展在故乡举行,是不可能无动于衷的,我开始和我的影友们思考,平遥摄影人该怎么办?

那年平遥的发烧友烧得就更厉害了,我与其他17名摄影同好加入了中国民俗摄影协会,整顿充实平遥县摄影家协会,壮大了平遥县摄影工作者队伍,开展了对外摄影文化交流。为配合平遥国际摄影大展、活跃平遥县摄影创作氛围,奠定了良好的人才基础。我们开展“聚焦六大工程”摄影采风活动;邀请全国侨联摄影家协会、晋中市摄影家协会与平遥摄影工作者进行摄影采风活动;晋商社火节期间也组织平遥摄影工作者采风,为平遥县名城保护、经济建设、旅游发展以及对外宣传擂鼓助威、添砖加瓦。《山西日报》以《平遥本土摄影家为世界遗产代言》为题,报道了平遥摄影创作的活动情况。

而如何欣赏艺术?如何引导观众理解作品?我们与摄影这一艺术活动的关系是怎样的?在这一年也时常困扰着我。本届大展曾有一组人体摄影作品,是观者人数最多的地方。我曾亲眼见到许多五六十岁的人戴着花镜在一幅幅女人体影像前细细端详,那种姿态就可以构成另一幅有趣的摄影作品。但这现象背后又说明了什么?是我们的观念落后,还是我们的文化不够开放?抑或是某些教育缺失?似乎都不能一言以蔽之。而在这个展区门口,多数年轻的母亲又都拒绝将小孩带入。

值得我们深思的话题总是在不经意间冒了出来。

2003年摄影大展有一个不可回避的主题——抗击非典。近万幅图片,作为全国唯一的

大型国际摄影艺术交流活动更加集聚了世人的目光。而对本土摄影人来说,与之关系最密切的则自然是“今日平遥”摄影大赛的举行了,我作为这项活动的总策划、策展人,其间的经历最为难忘。这一年我的参与度就不同往日,被安排参加北京新闻发布会。会后在与中国摄影家协会王悦主席就餐碰杯时,就碰出了一个项目:办PIP(PINGYAO INTERNATIONAL PHOTOGRAPHY FESTIVAL)快报。嗣后,办快报的项目一直坚持到现在,使我有机会掌握更多的信息,更全面地了解大展。申维辰曾为快报题词:快报是大展灵动的眼睛。

办快报过程中,平遥古城的历史价值和晋商文化成为文化品牌宣传中的着力点,这个着力点是多种资源,包括文化资源、社会资源、经济资源的有效结合。由此,以摄影为形、文化为魂的品牌营销走向更广阔的社会天地,更加侧重于一种开放性理念的构建,它所推介的不再仅仅是一片市场、一座古城、一所大院,而是一种观念、一种价值、一种文化。人们在提到摄影的时候就会首推平遥国际摄影大展,提到平遥摄影盛会就会产生去看一看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愿望。

随后的几年,县委县政府逐渐加大对旅游环境的整治和建设,此间首屈一指的当数星级厕所的建立。

据说看一个地区、看一户人家的文明程度,首先应从厨房和卫生间开始观察。人类的起居活动总不能脱离“食”与“住”,“衣”与“行”倒更关乎外在了。过去的平遥城,几乎没有抽水马桶,多数是建在自家院子里的旱厕。这让不熟悉环境的外地游客叫苦不迭,遇上阴雨天,则更是无处下脚。有一家三口的南方游客,在城内游览时女儿内急,钻进居民院里找厕所,结果被民厕内的景观惊呆了,小女孩硬是解完手哭着从里面跑出来。

改善了硬件环境,古城内的软环境也有了不小的变化。这样的变化,应当说是从市场中来的,景点、商家、客栈水涨船高,对于服务质量尤其在意起来。我总在想,这些年县城文明程度的提高是否与摄影大展等一系列接待性工作相关呢?而营业收入的提高也确实富了这一方土地,这些年,平遥各景点的门票收入及旅游综合收入每年以60%至80%的速度增加。至2007年,平遥的GDP为48亿元,其中旅游业的贡献达到了14%,成为平遥的新兴支柱产业和龙头带动产业。人们富而知礼、富而思雅,俨然有祖上之风。

因之,2004年,摄影展的主题确定为“文明·发展”两大项,整个展览以“从远古走来”、“精彩在世界”、“中国进行时”、“走到一起来”等为题,分七个展区进行。法国桦榭菲力柏契出版集团、香港凤凰卫视和中国移动通信集团等的加盟,使大展在国内外的影响越来越大,效益越来越好,而且以其示范性极大地提升了人们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成为一张亮丽的文化品牌。

2003年之后,每年平遥国际摄影大展期间,作为策展人,我又相继推出了“文明平遥”、“世界平遥”、“和谐平遥”、“魅力平遥”、“平遥记忆”等摄影展览。连续几年的打拼,使得平遥本土摄影家在大展中的影响力越来越大。

这年5月,在南京世界历史文化名城博览会上,平遥古城图片展荣获组委会组织奖。我有四幅摄影作品获奖,并在文化名人论坛上发表了《平遥古城及其城市文化性格》的演讲,演讲稿被收录在江苏人民出版社发行的《城市与文化性格》一书中。

通过几年的亲历与运作,我们对大展更是形成了一种期待,产生了一种责任。到了2005年,正值中国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大展组委会又确立了“和平·进步”这一主题,为平遥国际摄影大展赋予了更加深远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同时,充分利用摄影大展积累下来的品牌效应,从全球搜集最能充分展示战争与和平、繁荣与进步的摄影佳作,凸显本届摄影大展更加开放的国际化背景、更加多元的文化内涵和更加丰富的影像表现手段,借中国平遥这座世界文化遗产古城,打造崭新的国际摄影名都。

以摄影艺术为媒,2005年,同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平遥古城和最具有欧洲中世纪文化特色的法国普罗万缔结为友好城市,成为中法文化年的重要成果之一。

雷新平先生曾经是大展执委会秘书长,他认为,平遥国际摄影大展是文化遗产和现代艺术的有机结合。透视这一文化活动,我们发现,它在促进平遥人认识、利用资源,确立并实施旅游带动战略上,发挥了十分重要的论证作用。把平遥古城世界文化遗产和国际摄影大展这样两个国际型文化大品牌结合在一起,使全县民众从思想深处认识到了世界文化遗产品牌的含金量,认识到了有形遗产背后的文化资源潜在的、现实的对本土发展的推动。

有媒体宣传评论资料显示,国际摄影大展一个最重要的经营理念和绝妙之处,就在于“借”——借平遥古城这块文化宝地,吸引更多的摄影人、摄影爱好者、文化研究交流者,以及更大范围的民众的关注、支持,扩大影响和效益。而山西省委、省政府举办摄影大展,意在宣传平遥、宣传山西,达到借这一文化遗产、文化盛事打造文化强省、建设经济强省的目的。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开放发展、群众受益。平遥县委、县政府并没有多花力气牵线搭桥,但本土企业以及民间自主的对外开放、招商引资,正在成为县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力量。这可以归结到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大趋势以及平遥不断发展积累的必然,更重要的是,应该归功于国际摄影大展这一由文化现象引发经济现象的实践。

有城市分析家认为,国际摄影大展是一面大镜子,它把平遥古城推上了世界瞩目的焦点,对公民的言行举止、文明素养,以及全县的软实力建设是一个重要的锤炼和检阅。人们开始逐渐地在从讲一句普通话做起、讲一句文明礼貌语做起,从爱护卫生、爱护公共设施做起,一些不文明的服务行为、生活行为在潜移默化中自觉或不自觉地逐步改善了。国际摄影大展是一个抓准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有机结合的重要活动。

在平遥,现在已经不约而同地形成了一个规则:每一项工作在起初筹划的时候,都自觉地把“为了迎接国际摄影大展,国际摄影大展之前要办到什么程度,国际摄影大展之后要怎么样”作为衡量工作进展和质量的一个重要标准。这个标准和要求激励和督促我们办成了许多事情,在建设生态旅游城市、理性调整优化经济结构上发挥了十分重要的导向作用。旅游业成为了经济结构调整所围绕的核心和依托,得到了大家的理解和支持,取得了预期的进展。摄影大展成了古城快速向国际型旅游业迈进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历届国际摄影大展的组织和举办过程中,全县上下逐渐认识到了发掘区域文化内涵和区域文化底蕴的重要性,形成了一种浓郁的文化氛围。现已出版近百种关于挖掘古城文化内涵的书籍,旅游景点推出了县太爷系列表演项目:有县衙县太爷升堂断案、古城墙明县令仿古迎宾、县太爷拜城隍、县太爷拜大年等活动,还推出了账房先生写汇票、日升昌招徒、状元祭孔、市楼抛绣

球招亲、走镖等游客参与性表演节目,诞生了大戏堂、云锦成等演艺项目,增强了旅游的观赏性和参与性。

2006年,平遥国际摄影大展以“多元-和谐”的主题让中外摄影家有了更宽阔的创作展示平台,观展人数更是与日俱增。摄影大展开幕三天,参展和观展的人数就达到15000多人,络绎而来的观展人数最终超过6万人次。新华社75周年摄影展、百年奥运、凤凰卫视摄影展、PIP回顾展等10多个大型展览集纪实性、艺术性为一体,充分展示了多元的魅力、和谐的美好。

2007年摄影展期间,我还结识了美国联系图片社总裁普雷基,我们亲切地称他为老普。记得有一次,他与几位伙伴在张国田先生的陪同下,走进了我的办公室,他除过夸奖平遥古城之外,还夸奖摄影大展的组织工作,他在我使用的摄影大展工作指南上用英文写下了“平遥太美了,让我拥抱平遥”。随后的谈话中他连续拥抱了我五次。

普雷基,1976年与美国摄影师大卫·伯耐特一起,在纽约创办了联系图片社,编辑过多本广受好评的画册,并在世界各地,包括阿姆斯特丹、巴马科、北京、柏林、布鲁塞尔、达卡、洛桑、伦敦、马德里、墨西哥城、新德里、纽约、巴黎、东京等地,策划过多场摄影展。应平遥国际摄影大展艺委会的邀请,罗伯特·普雷基先生来到平遥,与主办方就有关合作事项交换了意见,并前往平遥柴油机厂考察场地。普雷基先生称赞平遥国际摄影大展是中国的“阿尔勒”,给予很特别的评价,他说:“有点疯狂的感觉”,“这对一个摄影节来说非常棒。”作为大展重头戏的“联系图片社三十年回顾展”,普雷基投入了极大的热情。顶着平遥最大的一次扬沙天气,他与平遥国际摄影大赛执委会主任王悦、副主任兼秘书长张国田一起仔细勘察将作为展场的柴油机厂铸造车间,设计并绘制出草图。谈到展场的布置,普雷基先生说:“一幅照片可以凝固瞬间,而历经三十年拍摄的一幅幅照片又可以呈现出一段延续的历史。”“展览不仅是展出照片,而是要通过某种方式体现出对时间、空间、人生以及历史的辩证思考。”

何奈布里是法国一位著名的摄影师,我陪同他参观平遥城墙时,他被古城墙的宏伟壮观所震惊,不时地换出各种照相机用各种角度拍摄,创作激情难以掩饰,临别时依依难舍。

杨鹤鸣是中法文化年法方主席,他是法兰西共和国院士,根据领导安排,雷新平先生带领我去大同接迎客人,我们一同陪他参观了云冈石窟,又一同回到平遥。一路上,我介绍了平遥古城的历史文化,从明清建筑讲到民俗风物,杨先生为平遥古城的深厚文化深深陶醉。

摄影展也使我结识了很多国内著名的摄影师,如中国摄影家协会主席邵华,老一辈摄影家侯波、徐肖冰,新华社中国图片总汇总编辑张瑞琪,中国画报社社长许步,中国摄影家协会副主席、山西摄影家协会主席王悦,《映像》杂志总编张国田,中国地市报新闻摄影学会会长吴骞、执行会长郑石明,博联社总裁马晓霖……

自从平遥国际摄影大展降生以来,我从一个爱好者、旁观者到一名参与者、实践者,感触颇深。深感摄影的作用是巨大的,它不仅可以反映现实、记录历史,而且可以推动文明建设,激励人们热爱并创造美好生活。而平遥本身就是独具韵味、底蕴丰厚的文化品牌,她为国际摄影大展创造了无限联想的可能性,满足了人们丰富的情感体验。

法国VISA国际摄影节总裁若华索先生说:“平遥国际摄影节获得了巨大成功,是NO.1。法国VISA摄影节第一届只有3个国家、7个图片社、100多人注册参加,而平遥国际摄影节第一届就达到16个国家、700多人注册,了不起。”

中国摄影界认为:平遥国际摄影大展以摄影艺术为桥梁,吸引了全世界摄影师,并通过他们向世界传播华夏五千年灿烂文明,促进了中国与国际间的摄影文化交流,提升了中国摄影艺术的品位,为中国摄影艺术走向世界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平遥大展现在每年参展国家都超过四十个。

法国驻华大使菲力普·盖卢说:“平遥国际摄影大展已成为中国摄影的重要盛事,她的永久性地位已经确立。”

原中央外宣办赵启正主任欣赏平遥的创新,“鲁迅说,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同理,门户亦然。世上本没有门,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门。小门侧门,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大门主门。”

经济欠发达而文化资源丰富的地区,如何跻身国际舞台?山西人从国际摄影大展认识了自身的优势,发现了文化的捷径,找回了久违的自信。文化魅力具有“文化口岸”、“无中生有”的先导力量和以点带面的辐射力量。国际性、文化品位、专业扭转、商业延伸是平遥国际摄影大展始终追求的品牌个性,即其核心价值所在。

如今,平遥的大街小巷里,随处可见不同肤色的外国游人,而在一年一度的摄影大展期间更是如此。跻身在观者如织、熙熙攘攘的明清老街上,徜徉于挂满摄影作品的四合院落里,在曾经的厂房、古建筑巨大别致的展厅中,悠闲、沉思于一幅幅光影的杰作中,浏览、品味在浓缩的地球和“联合国”里,东西方文化结合产生的火花,更增添了古城的魅力。

“不同文明交流的最大障碍往往是语言,尤其是我们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而又比较含蓄,很多精彩的东西,只可意会,难以言传。而摄影的长处,又恰恰发挥中华文化传播之长,弥补之短。”王悦这样解说影像平遥影响之深的原因。

国内有众多大大小小的摄影节,为何平遥举办得如此成功,那是因为有自己的特色。与其它摄影节相比,平遥国际摄影大展极力渲染“平遥古城”的历史风采,挖掘三晋本土文化的魅力。大展不仅将酒会和晚会搬到了古城墙“点将台”上,还组织模特在平遥古色古香的民居宅院现场表演,供摄影家们拍摄;组委会精心设置民俗、民间文艺活动,安排多种选择的摄影采风路线,将展览馆分设在当地土产仓库、县衙、文庙等特色建筑物内。这些别具姿采的形式尽情挥洒古城的历史文化底蕴,用黄土高原人文景观的独特魅力为品牌增添地域性、个性化特点。另外,同期举办的图片编辑及摄影研讨、幻灯晚会、中国摄影论坛这些配套活动内容,不但增强了大展的文化内涵,而且以专业的角度、轻松活泼的方式,促进了学术的沟通和中外文化的对话。

国际摄影大师与普通百姓的面对面,中外摄影爱好者之间的交流,都在无形中加强了平遥古城文化与摄影文化、民族文化与多元文化的交融和理解。大展形式上的开放和包容进一步强化了文化内容上的开放和包容,摄影文化、古城文化和海外文化等多品种、多门类文化交织辉映在一起,为大展注入了强大的生命力,为平遥旅游输入了新鲜血液。

融合、融合、更深的融合,平遥国际摄影大展就是这样一项多种文化汇集融合的活动,我们重视差异却又不强调差异,繁荣、搞活地方经济之外,其更大的魅力在于拓展视野、精神互补。

持续八届的平遥国际摄影大展在平遥古城的文化舞台上推动了摄影艺术,促进了文化交流,增强了文化的渗透力,打造出了著名文化品牌,强化了民族文化的特色,使平遥一步步走向世界。

而我,作为一个平遥人,真的感到很幸运、很欣慰!真的,非常棒!

责任编辑鲁顺民

猜你喜欢
大展古城摄影
战“疫”白河畔 人大展担当
“首届全国平面设计大展” 入会作品选登
第九届CIT大展已圆满落幕 热切期待明年第十届CIT大展
我有两个童年,一个古城一个江边
翘街古城
安居古城
春秋古城一日游
2017年值得期待的海外艺术大展
摄影42℃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