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rriet Rubin
莎士比亚戏剧中
穿越时空的领导艺术
成为伟大的领导人需要什么?经典的“成功秘诀”并不能有效解释。实际上,领导者乔装的时候显得最强大,因为这时候他们是在扮演角色而不是表现真实的自己。莎士比亚的戏剧艺术中就潜藏着领导力的细节。
我曾经与一些伟大的CEO一起工作,比如英特尔的安迪·格鲁夫,维萨的狄伊·哈克,耐克的费尔·奈特,星巴克的霍华德·舒尔茨。我问他们同样的问题:怎样才能成为一个伟大的领导者?
我发现,即便是最杰出的CEO,解释起自己的成功来都不比外人更占优。倒是CEO们并不希望向外界透露的一些逸闻趣事暗示着领导力的秘密。英特尔内部就流传着一个关于格鲁夫训练领导者的趣事。格鲁夫坚持让手下一些能干但害羞的经理人员参加一个被称为“豺狼训练营”的研讨会,学习如何把面孔凑到上司跟前,大声吼出一个想法或建议。通过戏剧性地表现出的自信,这些经理人得以说服英特尔内部那些顽固派尊重他们的想法。即便他们没有变得疯狂,也必须学会假装。这是因为,像个大权在握的人那样行动,就会获得权力。需要把小声嘀咕转化为大声咆哮。
奇怪的是,我遇到的许多领导人在乔装的时候却显得最强大,似乎他们的性格不是通过挖掘真正的自我形成的,而是通过扮演角色形成的。最好地概括这一点的说法是“领导是一种表演”。一个公共人物打扮得越是光鲜,其性格所焕发的神奇力量就越大。
哈尔王子的雄辩
英国皇家莎士比亚剧团对2007年秋季演出的《亨利四世》这样描述道:“演员们穿上皇室和公爵的长袍,展示强大的能力,他们用国王和王后的方式讲话。这种对皇室权威的有说服力的扮演是否暗示着:领导力是一种可以被模仿的表演艺术?”
一些伟大领袖,特别是政治人物,都曾经向莎士比亚寻求过灵感。女王伊丽莎白一世在英国军队与西班牙舰队决战前,在对英国军队发表决战演说前夕,曾复制了一部分莎士比亚的《亨利五世》剧作;托马斯·杰弗逊曾亲自去斯特拉福朝圣莎士比亚,甚至跪下双膝,亲吻地面;美国总统林肯花了很多时间大声朗读莎士比亚的历史和悲剧。即使到了今天,莎士比亚最后一个历史剧——《亨利五世》,依然是五角大楼的军事人员研究领导力潜力的4个样本之一。
我最推崇的莎士比亚式的领袖人物是《亨利五世》里的主角——哈尔王子。莎士比亚一生中写了许多不同类型的领导力模型,但在哈尔这个角色上,他想表明领导者该如何一步一步地迎接每一时刻的新挑战。
哈尔曾经是一个不务正业、放浪形骸、整日与强盗为伍的浪子,他的父亲亨利四世为这个不成器的继承人忧心忡忡。对哈尔的担忧,再加上篡夺王位的不安和层出不穷的诸侯叛乱让亨利四世一病不起。哈尔意识到了自己的弱点,开始变得谦卑。这只倔强的狮子在父亲临死前深情地拥抱父亲,然后换上国王的行头开始履行国王的角色。他加冕继位,成为国王亨利五世。哈尔从来不认为自己生来就是精英,但当那一刻来临时,他又勇敢地承担起了责任。
后来,哈尔变成了一个近乎完美的男人——务实和果断。他最富争议性的行动是放逐他最亲密的朋友、放荡风流的福斯塔夫,但这并没有抹煞亨利五世身上人性的光辉。亨利五世在内政上重建大法官的威信,为过去曾经的无礼向他道歉;在外交上准备对法国远征,以夺回英王在法国的种种权力;同时转移国内异己分子的注意力,以加强国内团结与稳定。
哈尔王子还以一种天才的方式,用语言来作为与公众沟通的桥梁。他有各种各样不同的讲话方式和语调格式。他会发出像大喇叭一样洪亮的声音,这会给他一种真实的权力感。在激战时,他的声音又会像连珠炮似的。当他在战争中可能失去生命的时候,他又用一种经典的帝王语气讲话,这种语气象征着权力的纯洁和对君权神授的信奉。当人们怀念剧中亨利五世的角色时,其实是在怀念他的讲话方式。
我们这个时代的著名领导人中,也有哈尔的影子,比如南非前总统纳尔逊·曼德拉,他完成了从政权的反对者到统治者的完美转换。但是,尽管亨利五世雄辩如曼德拉,他毕竟不是曼德拉——他巧借一个虚假的借口问鼎法兰西王位;他编造了一堆花言巧语,盛赞他的部队是“兄弟连”,鼓舞他们为一场死亡之战而奋斗。领导者的内心总是在一种矛盾中挣扎。怎么演好哈尔王子?要彻底把自己融入角色的每一个部分,当人格因此矛盾的时候,就让它矛盾下去,自我怀疑原本就是伟大人物身上最显著的特点。
理查二世的泰然自若
最有魅力的君主往往同时能够接受自身最恶劣的东西,演员会通过回忆自己表现最糟糕的时刻来建立自信,把表现不佳的时刻戏剧化。肥胖、秃顶、身材矮小最能赚取眼球。导演会让演员们故意以一种粗鲁或者贬低身份的举动来吸引他人的注意,目的就是为了把演员们自身最引以为羞耻的东西拿到镁光灯下烧烤。
或许理查二世最能表现领袖人物灵魂的多元化和尴尬矛盾的对立。爱尔兰诗人叶芝曾经说,理查二世是他最喜欢的莎士比亚人物造型:一开始英明无比,接着变成了一个令人恐怖的君主,最后迫于形势放弃了皇冠。
理查二世即位时年仅10岁,他的祖父爱德华三世留给他的是一个问题多多、矛盾重重的英格兰王国。在内外交困的局势中爆发了1381年农民起义。在千钧一发的关头,年仅14岁的理查表现出与年龄不相称的勇敢和沉着。他单枪匹马来到起义者中间朗声大喝道:“除朕以外,尔等别无首领。只要随朕离开此地,尔等便可得偿所愿。”群龙无首且满脑子忠君思想的起义者们为国王的勇气所慑服,乖乖地在理查的带领下撤出了伦敦,四散回乡。就理查二世个人而言,他14岁平定了1381年的农民暴动,凭此达到了个人功业的顶峰。
可自此以后,理查再也没能表现出1381年的英明果敢,却日益暴露出独断专行的性格。他在扫清了所有的政敌之后,终于将国家大权牢牢地掌握在自己的手中。此后,理查志得意满、骄奢日甚、任意勒索、随意借款。《理查二世》剧情正以理查二世令人胆战心惊的一系列行为开始,他放逐政敌,查抄他们的家族财产,直到他的劲敌亨利·博林布鲁克(亨利四世)站起来对抗他,褫夺了他的皇冠。这时,理查二世放弃了战斗,他意识到结束自己的统治也许是明智之举。
理查二世最终以一种和平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统治。女王伊丽莎白一世对理查的逊位曾经这么评论,“我就是理查二世,不是吗?”或许这话潜藏着她害怕被谋杀的恐惧。作为女王,她以安静、平和的气质而闻名,而在她长达45年的统治期间,充满了暴乱、阴谋和战争。莫非,她在理查的例子里发现了君王角色所必需的泰然自若?
克利奥帕特拉的美丽平和
莎士比亚晚年不再写国王,他笔下的主角变成了年轻女性,她们惊人地成熟,并且娴熟于在人性与伟大的领导力之间保持平衡。那么,如何扮演一个既具有深刻的人性光辉又足够强大,能够在日复一日的政治旋涡中斡旋的伟大领袖?来看看克利奥帕特拉,莎士比亚笔下的女英雄。
在莎士比亚的作品《安东尼和克利奥帕特拉》里,演员蒂娜·派克演得非常到位。派克演得很有魅力。她的每一个手势,每一个发音,都传达出作为领导者意味着一种自由、欢乐、无与伦比的角色,这使她成为莎士比亚剧中最重要的女性角色。
当埃及被罗马占领后,克利奥帕特拉并没有感到绝望。她对朝臣和爱慕者们所说的任何东西都付之一笑。克利奥帕特拉理解她所失去的东西的珍贵。她代表了希腊理想中的卓越,一种与罗马帝国严苛的法律相对抗的欢乐文化,难怪安东尼会爱上她。她赢得了安东尼的心是因为,战争已经不能使这位勇猛的将军获得满足,他需要的是一个希腊化的世界,一个美貌、教育、体育和家庭盛行的地方。在法律规则面前,需要很大的勇气去坚持,去宣称美丽平和的价值,即便只是在舞台上。
未来10年内,组织里将越来越多地为成熟妇女保留位置,她们学习如何管理地方、世界、男人、王位和遗产,就像克利奥帕特拉处理自己的死亡一样,最终并没有丧失对自由快乐的追求。
从优秀到卓越的领导者
亨利五世、理查二世、克利奥帕特拉都是强大的领导者,因为他们都是复杂的。他们不是绝对的好人,也不是绝对的坏人。他们响应使命的召唤,超越了自身的不完美,同时又没有丧失人性。如果吉姆·柯林斯甄选了一些“从优秀到卓越”的公司,那么亨利五世们就是“从优秀到卓越”的领导者。
而要演好一个从优秀到卓越的领导型人物——一个同时向自己开刀的变革型领导者,鲍姆说,“演员必须拥有勇气、距离感和足够的自信。你要缓慢地开口,缓慢地讲话。你不需要匆忙。时间属于你。卓越的领导者甚至更慢。理查二世大声地说出每一个词语。他进入房间后会四处观望,他希望所有的人看到他的存在。要深呼吸。人们会以为你这样是为了说一些长的、重要的讲话。深呼吸其实是为了充分地呼出。”
在一些最重要的场景里,莎士比亚的伟大领袖人物看起来直率而易受攻击。比如,为了让灵魂外露,理查二世扔掉了自己的假发,不作任何修饰,甚至脱掉了锦缎长袍。他站在那里,渺小而孤立,却容光焕发。他放弃了王冠,接受命运的安排成了一个普通人。观众被这种场景所震撼,他们相信一个领导者如此真实地把自己呈现在观众面前是真实可悯的。即便这种真实是一种技巧或者伪装,观众也相信这里边有真实的人格存在。
领导者要明白权力的价值,合理地行使权力,并且明白怀疑、协调与美好的价值。亨利五世、理查二世和克利奥帕特拉所给予我们的是:讲话的方式、思考问题的方式和领导力。也许每一个CEO候选人都应该铭记这3个角色,要让内心的王性重塑自己。
(摘自博思艾伦咨询公司季刊《战略与经营》(Strategy+Business)2007年冬季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