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log Story
男人赌马 女人秀帽
时间真如飞梭般,一眨眼,又值一年一度的盛事——墨尔本杯赛马节(Melbourne Cup)。
在我刚到澳洲一个月的时候,跟其他五个一起远渡重洋寻梦的同龄人租住在一个没有家具的旧房子里。一大早,Peter(出国前,我在上海静安公园英语角结识的澳洲人)便开车到了楼下,准备带我这个初来乍道者去开开“洋荤”,观看墨尔本杯赛马节,体验一次真正的澳洲文化。
这个节日,刚到澳洲时,倒是听说了,跟墨尔本大学的Grame教授见面时,他提起过;加之赛马节前铺天盖地的报纸介绍;车站也贴满了赛马专列开通的详细信息。同屋的Jack和Bill还是很有经济头脑的,成天念叨着要趁着这个节日多赚点钱。
一大早,他们突然见到我穿好西装,打好领带,风风光光地去看赛马,都一脸的惊讶看着我走出门去。随着Peter的车在公路上飞驰了10多分钟,在墨尔本中心商业城区便停下了。我正纳闷着,Peter跟我解释道,赛事的举行地点在距离墨尔本中心城区西边的Flemington区,但交通一定非常拥挤,所以最好的方式就是从城区转乘专列过去。
就这样,稀里糊涂地我被带到了澳洲人几近痴迷的赛马节日现场。那场景对于我这个外国人来说,还真有些“刘姥姥进大观园”的感觉。长这么大,从没见过那么多高头悍马。更让人惊奇的是,一辈子好像没有见过那么多帽子——观看席上的女士们戴着各式各样的帽子,身着漂亮的服装,争奇斗艳,形成另一道美丽的风景线。
那个时候因为张罗着去迪肯大学教书的事情,便也没有深究赛马节的渊源。脑海里除了对马和帽子这两个最大的特点留下些印象之外,也不觉有太多兴趣。
直到我陪同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政府工业部部长到中国考察访问,结束将近一个月的国内行程,我们一行人取道香港。事有凑巧,我们到达香港第一日,参加完政府安排的公务活动,第二日正逢墨尔本杯赛马节。赛马盛事在香港历来都颇受欢迎,只是比较豪华的现场观看大厅似乎是有钱人的专利,尊贵的会员才能出出入入。有关方面可能了解到,澳洲的赛马传统,以及人人都能到现场观看赛事的习惯,便组织我们到赛马观看厅,观看墨尔本的实时赛况。
当时,代表团里有一个年轻人Steve,对赛马极有研究。身边包括工业部部长在内的每一个代表团成员都会小赌一把,买上几匹马,我也不愿鹤立鸡群,跟着那个懂行的年轻人小玩了几把。算下来,最后还赢了500多港币。“回到墨尔本,我们再一起去赌马。” 他高兴地与我约好。
每年的10月至11月,是墨尔本的春天,这段时间里,会举行为期五周的春季赛马嘉年华(Spring Racing Carnival),一般赛事都每逢周六进行。赛事上能观赏到最好的赛马、帽子时装秀和美食展,这称得上是墨尔本规模最大、时间最长的聚会。整个赛事会在墨尔本杯赛马节当日达到最高峰。
澳大利亚墨尔本杯赛马节是世界上公认最负盛名的四大国际赛马节之一(其他三个为美国的肯塔基赛马节、英国利物浦大马赛和法国的凯旋门大马节),自1861年开始,迄今为止已成功举办了141届。墨尔本赛马节定在每年11月的第一个星期二,这一天是墨尔本的法定节日,除了墨尔本当地人,来自澳洲各城市,甚至英国的游客都会特意赶到澳洲观看比赛。尽管英国、香港等地有提供现场直播,但自然不如现场感受来得真切。将近十万男男女女,甚至老头老太太们,都会穿上最好的西装和服饰,到赛事现场,齐聚一堂。除了赛马之外,高雅的仕女们穿着靓丽的裙子,戴着各式各样的帽子,成为吸引人流最大的因素之一。帽子秀是赛马节上女士们约定俗成的规矩,每位女士必须戴帽子才能参加赛马节。男士们赌马,举办方也有“最佳时尚着装奖”的评比,对女士们来说,在跑马场边一年一度举行的帽子比赛简直比赛马本身更为重要,每位淑女的帽子都极有创造性,新颖别致,让人眼花缭乱。
好几年前,传媒大亨墨多克携太太邓文迪参加赛马节时,澳洲的几大主流报纸《时代》和《先驱太阳报》等还刊登了这位华裔女士的大幅照片,她被评为那一年的“最佳着装者”之一。那恐怕是第一次我们华人登上墨尔本赛马节的头版。
(http://blog.sina.com.cn/jinkaiping)
精准无误的列车
德国的火车系统,堪称十分方便、完善的交通系统。
在溢美之辞的背后,是这个庞大系统精密复杂的链接和准确无误的操作与运行。德国最快的火车是ICE(Inter City Express),速度可达每小时300公里;另外还有RB(Regional Ben),比ICE速度稍慢;SB,类似短途的区间车;UB,地铁。如果买一张“通票”,可以任意转乘任何一个“班”,甚至包括目的地城市的公交车,例如在柏林。
在德国坐火车是一种享受,买车票可是一件“难”事。对于会买票的人来说,只是举手之劳。火车站没有售票处,全部是自动售票机,买票也只是触触屏幕而已。“难”在于它的知识含量,特别是对于不懂欧洲语言的外国人来说。
来到售票机前,轻触屏幕,立刻显示四、五种语言:德、法、英、西班牙语等选择,一旦确认,以下显示均为此种语言。按着个人的意愿,选择不同的票:单程、双程、通票、单人、小组票……最有意思的是小组票,一张票允许乘五个人,票价只比单人票高一点,例如从维尔茨堡到班贝格,单人票价19欧元,小组票才27欧元。选择停当,投币、找钱、出票,拿到票后便要仔细查看火车时刻表,列车到达的时间、站台,转乘车站的车次、站台……
我们有一次去海德堡,中途需要倒车,中转时间只有四分钟,这四分钟里我们要下车,从四号站台转到七号站台。因为搭乘的下班车准点入站,虽然时间只有短短的几分钟,我们依然很从容。有一次我们去班贝格玩,回程赶到火车站,一看到维尔茨堡的火车,只有一分钟就要开车了,心想肯定赶不上了。抱着试试看的想法,快走了几步,竟然顺利上了车。也难怪,进站无人检票,列车门前也没有列车员验票,上车时按一下门上的按钮,门自动打开,而且那天几乎无人上下车,整个过程如入无人之境,一分钟还有富余!
所谓查票,只是在行车过程中可能有一次,也可能没有。女儿说,开始她很不习惯,一路上无人过问,心里反而产生了一种说不出来的微妙感觉,好像没有人来证实一下自己的诚实,倒觉得缺失了什么。在上下火车的时候更有意思,车厢的门上有一个按钮,一定要乘车人按下门才能打开,这点服务一定要自我完成。德国火车有一节车厢为骑自行车锻炼者专备,车厢门口处的空间稍大,为放置自行车用。车厢里有为残疾人和孕妇专设的坐位,不具备条件的是断然不能在此就坐的,是为社会公德所不能容忍的。
也许是颂扬的话说多了,在柏林看到了非常不协调的一幕,在SB和UB的车厢里,明亮宽敞的透明窗,被人用利器划得乱七八糟。这种极端的反差,马上让人感到作为一个匆匆的过客,所了解的只是这个社会的浮面,还有没看到的一面,你不知道这里曾经发生过什么事情。
(http://blog.sina.com.cn/tianjinlaox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