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芙竹
西津渡三国时叫“蒜山渡”,唐代曾名“金陵渡”,宋代以后才被称为“西津渡”。这里原先紧邻长江,滚滚江水就从脚下流过。清代以后,由于江灘淤涨,江岸逐渐北移,渡口遂移至玉山脚下的超岸寺旁。
走进古街,历史的踪迹随处可见。白墙黑瓦朱窗,漫步其间,才明白什么是历史的沧桑感。街上的青砖、灰瓦、墙壁……默默地倾诉着这悠久岁月、昔日的繁华和荣耀以及今日的沉默。清一色的朱红色窗栏形成独具特色的飞阁流丹。街上的商铺各式各样,有传统小吃,文物字画,生活用品,简直就是一个社会的微型缩影。据说这里当年还设过一个警察分局。分局前院有口古井,叫上善井。意思是善良的人就像水一样,滋润着万物而不求索取,多么富有文化韵味的名字!青石板上那深深的车辙、绚烂的窗花、斑驳的杉门,徜徉其间仿佛置身于时空的隧道,感受着历史与今天,繁华与萧条的强烈碰撞,怎能不引起人们无限想象。
西津渡的观音洞、救生会也一样叫人赞不绝口,流连忘返。219座观音像千姿百态,各不相同,每个动作、神态,连眉毛都捕捉得淋漓尽致。救生会更透露出善良人心的美好。
此刻,漫步在这长长的古街,我沉醉在着悠久的历史中,聆听着时代的钟声,感受到浓郁的文化内涵,才明白:它的文化内涵在于它的津渡文化、宗教文化和民居文化。我想,随着科技的进步,社会的发展,环境的改变,西津渡将以它崭新的面貌展现在世人面前。
[作者系桃园中心小学六(2)班学生 指导老师:唐君]
稿 约
《金山》自7月份起推出专栏“千年西津”,藉此与读者一起感受西津渡街区的悠久历史和厚重的文化底蕴,一起领略它的人文风情、山水风光、街区风貌、建筑风格。竭诚欢迎作者赐稿。散文、游记、随笔、诗歌和摄影、书画、篆刻作品等,均属约稿范围。
来稿请寄:镇江市政府大院4号楼《金山》编辑部
邮编:212001
电子信箱:jinshan2@pub.zj.jsinfo.net
《金山》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