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和园:皇城根下的科技园区,胡同里的创意工厂

2008-11-14 02:59
中关村 2008年11期
关键词:园区文化企业

彭 湘

中关村科技园区雍和园是唯一坐落于二环路之内的科技园区,也是中关村成立时间最短、规划面积最小的园区。自2006年底开园至今,雍和园坚持“以文化为内涵,以科技为手段”,充分发挥园区文化资源丰富的优势,积极落实高新技术以及文化创意产业相关优惠政策,重点引进大型企业总部和智力密集型企业,初步成为了独具特色的文化与科技有机融合的创意产业集聚区。

截止到2008年5月,雍和园共有高新技术企业67家,比2006年底增加了61家;主营业务收入约为34.1亿元,是建园之初的22.7倍,收入排名从中关村十个园区的最后一名上升到第六;利润总额为5.5亿元,是建园时的329倍;应缴税费总额合计为0.6亿元,是2006年底的26.6倍;从业人员期末数为5174人,增长了4倍多。

雍和园的快速发展离不开中关村科技园区管委会和东城区区委、区政府的长期鼓励和支持,得益于优越的政策环境和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但更重要的是我们找到了一条符合自身特点的发展道路:

首先,因势利导,发展特色产业。集中力量打造四大产业群集:知识产权产业群集、数字内容产业群集、中医药科技与文化产业群集和文化旅游休闲产业群集。通过建设“国际版权交易中心”、 “北京歌华文化创意产业中心”等重点项目,吸引了中青旅控股股份公司、北广传媒集团、北京市中油瑞飞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诺基亚西门子通信技术(北京)有限公司、央视动画有限公司、光线传媒有限公司、北京天天宽广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等一大批知名企业入驻园区。在电子通讯、新媒体、版权交易等重点领域实现了突破,产业链条不断完善,经济规模快速增长,到2008年5月这三大板块的企业总收入已经占园区高新技术企业总收入的80%以上。

其次,集约利用资源,打造特色园区。如何在有限的空间范围内实现产业的快速、可持续发展一直是雍和园面临的首要问题。为了破除这一瓶颈,雍和园坚决贯彻集约发展的方针,创造性地改造周边胡同里的破旧厂房,努力把握历史风貌保护与园区发展建设的关系,通过市场机制、政策引导、统筹规划等手段有序推进产业发展。目前在这里已经涌现出一大批充满创新创意氛围的“胡同文化创意工厂”。其中位于东城区后永康胡同17号的“东雍创业谷”已经被中关村科技园区正式认定为“创业服务楼”。另外“方家胡同46号•创意街坊”、“后街美术与设计创意园”、“藏经馆胡同11号”、原鼓楼宾馆等多个科技与创意产业集聚区域纷纷出现;雍和园还充分发挥核心科技园区的辐射带动效应,引导园区周边产业集聚区域的产业发展和环境整治活动,指导北京航星机器制造公司厂区(航天部239厂)转变经营模式,为高新技术企业和文化创意企业提供入驻和办公场所。目前该区域已经被中关村科技园区管委会认定为“中关村雍和航星科技产业园”。通过这些对园区产业发展和旧城改造、风貌保护相结合的发展模式的有益尝试,发掘了雍和园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扩大了产业规模,成为旧城区经济发展和环境整治的典范。

第三,雍和园坚持以服务促创新、以创新求发展。建立起比较完善的公共服务体系:会同区工商局、国地税分局为重点企业提供快捷的注册登记等服务;建立了以园区统计体系、“雍和园数据中心公共技术与服务平台”、“动画作品创作和交易平台”和“版权交易专家咨询平台”为主体的信息服务体系;依托中关村投融资体系,初步制订了知识产权质押贷款政策,整合区内金融机构为企业服务;以“东雍创业谷”、“汉潮大成孵化器”、“藏经馆胡同11号”等为试点,为中小企业提供创业服务;以“雍和园企业家沙龙”、“国际创意产业联盟”为主体的行业协会和企业家交流平台,起到了纽带和渠道的作用。通过构建服务体系有力地促进了企业的生产、科研活动。

同时园区管委会根据企业主体和企业内部核心业务部门的需求,在标准化服务之外增加差异化服务项目,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提高服务的针对性,集约利用现有的人力物力,提高主动服务的能力。通过内部管理信息系统和东城区(雍和园)的高新技术和文化创意企业实现有效链接,由政策条文公布方式转变为结合不同产业和企业特点的定制化服务模式,实现政府服务职能的延伸。

最后,雍和园积极进行品牌规划与推广,塑造了鲜明的特色与形象。通过对园区自身的符号资源、形象资源、生态资源进行深入的文化测绘、文体规划与文化管理,确立了对品牌开发和利用的前景和目标。积极利用新闻媒体、大型会展活动、高端论坛、教育研究对话等方式进行品牌建设与宣传,突出园区特色,稳步实施品牌化宣传策略。自建园至今,雍和园共参与、举办了十几次具有影响力的重大活动,如:中国(北京)国际版权论坛、北京国际创意产业联盟启动仪式和“创意雍和”文化艺术节系列活动等,人民网、新华网、新浪、搜狐等主流媒体纷纷报道了这些高规格的活动,引起了公众和媒体的广泛关注。宣传了雍和园的产业政策和优秀企业群体,扩大了东城区“胡同文化创意工厂”的知名度,极大地提升了雍和园的品牌价值。

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发展,雍和园目前已经拥有了2400多家企业,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企业有:诺基亚西门子通信技术(北京)有限公司、北京天天宽广网络科技有限公司、中交水运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 等。

诺基亚西门子通信技术(北京)有限公司是雍和园总部经济和产业高端的代表企业。它是由诺基亚(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全资投资成立的外国法人独资有限责任公司,投资总额1600万美元,目前拥有员工1063名。主要为电信运营商提供所需的绝大部分的技术服务,无论是固定网络还是移动网络在我国市场上均占有较大的市场份额,尤其是移动网络市场,一直稳定地保持在国内市场份额前三名。

北京天天宽广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是雍和园企业不断壮大、快速向产业化迈进的典范。其核心业务悠视网(UUSee.com)是一家全球领先的网络电视及互动增值服务商,采用新一代的P2P传输技术和卫星宽带传输技术,结合自行优化的最新视音频编解码算法、简单实用的播放器,提供了一个低成本高质量分发视音频内容的互动媒体平台。

先进的技术手段和成熟的营销模式使悠视在短短的两年间取得了质的飞跃:2005年悠视还是只有几十人规模的初创企业,2006年就实现5000万元的营业额,2007年该企业已经成功吸引了5家境外机构的风险投资,总金额达到3000万美元,2008年悠视网与央视网正式签约,获得国家广电总局视频牌照,成为其奥运直播合作伙伴,实时转播了第二十九届奥林匹克运动会全程赛事。

中交水运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简称中交水运)是雍和园技术实力的代表。其前身是交通部水运规划设计院,成立于1951年,是新中国组建的第一个水运建设行业设计机构。现为国有全资设计咨询企业,隶属中国交通建设股份有限公司。中交水运以交通水运工程为主,产业链条纵贯规划、设计、咨询、造价咨询、监理、工程管理与工程总承包,是国内外享有很高声誉的国家综合性规划设计大院。中交水运曾获得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27项,詹天佑大奖6项,鲁班奖2项,国家优秀设计金、银、奖铜奖14项,国家优质工程奖2项,国家优秀咨询成果奖6项,全国工程设计计算机优秀软件奖2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优秀咨询成果奖与优秀设计奖达120余项。目前该企业已经被正式认定为第二批百家创新型试点企业。

作为科技园区的雍和园是年轻的,但是这片只有3平方公里的土地所经历的历史是最久远的,所承载的文化是最厚重的。雍和园的发展体现了中关村创新、务实、求变精神和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相互碰撞、不断融合的过程,是旧城区在新的时代要求下继承、转变、发展的缩影。坚持以创新为驱动、以传统文化为源泉,雍和园必将成为具备国际影响力的“科技•创意•文化”园区。

(作者系中关村科技园区雍和园管委会主任)

猜你喜欢
园区文化企业
企业
企业
企业
年味里的“虎文化”
敢为人先的企业——超惠投不动产
苏通园区:激荡开放潮 十年再出发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