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组织救灾观察

2008-11-07 02:59震旦纪公益信息中心
自然之友通讯 2008年4期
关键词:救灾灾区社区

编者按:汶川大地震后,NGO发展交流网(NGOCN)迅速在其网站论坛上建立起民间组织行动救援版,成为NGO后方信息交流的平台。该平台后来在震旦纪公益信息中心的支持、参与下,不定期向社会各界发送《社会组织救灾观察简报》。这里摘录了该简报的几期编前语,集中反映了社会组织参与公益信息中心救灾的行动与思考。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汶川发生8级特大地震。无数人的幸福和生命毁于瞬间,让整个中国陷入哀痛。在灾害而前,全中国人民连成了紧密团结的一体。在政府的迅捷反应之后,许许多多的民间组织也动员起来,投入救灾和重建工作。我们将在此记录他们的努力和奉献,汗水和希望。

2008,中国公民社会元年

徐永光先生说,2008年是中国公民社会元年。这句话包含了巨大的希望。但更多的却是挑战。公民社会,一个重要的内涵就是社会的公平。让社会中各个利益者都能发出自己的声音,让社会的发展浪潮惠及每一个人,但是地震面前,我们显然看到了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

三联的土摩托在他的博客中这样写道:这次地震相当多的遇难者不是死于地震,而是死于贫穷。这样的死亡,在经济高度发展,GDP一升再升的今天,是多么令人遗憾。

什么时候,城市才能真正的反哺农村呢?

《南方周末》发表了四川省教育厅副巡视员林强放弃火炬手的访谈,读来令人感慨万千。

学校的问题,并不是某一个人的问题,而是一种习惯的问题。公共设施的利益方,是你,是我,是所有孩子的家长。在一个公民社会里,这些公共设施的工程监理应该是所有利益方共同参与的。但是那些家长们没有参与。这悲剧还会重演吗?我们周同,又是否还存在着这样那样与人人相关,却无人问询的公共设施?我们自己又参与了吗?

《海峡都市报》报道,晋江一个商人用挨家发钱的方法救助灾区。这样的辛苦慈善,体现了公民社会建设的艰难。从经济的角度看,挨家发钱的成本很高,效率很低。如果按人头均发救助款,可能成本要低得多,效率要高得多。但公民社会难道不正是填补效率导向的市场不能完成的工作吗?如何实现公平?如何让各个利益方来参与、协商?这需要多少耐心和努力啊。

社会的问题,只有一个保障人们饱暖的政府是不够的。千千万万的人,需要我们社会的组织来关注,来代言,来解决。村里小杂货铺的老板损失惨重,但由于价格管制不能提价,如何补偿他们?一直分开居住的村民住到一个屋檐下,为一个锅而争吵,如何调解?重建过程中的公共设施如何监理?重建时的财政补贴如何分配?重建时如何保持民族的文化?这是小而言之,更大而言之,我们如何让这个社会更公平,让人们更具有公众参与的愿望和经验,让下一次的灾难来临时,不要因为人为的因素留下创伤呢?

中国公民社会元年,我们实在任重而道远。

为了荣誉,请监督我!

6月9日,民政部发布2008年第108号公告,对基金会和社会组织的公募行为进行规范。公告还指出,各级社会组织登记管理机关,在进行2008年年度检查时,将重点检查社会组织开展救灾募捐情况。其实,早在这份公告出来之前,各个NGO或NGO联合行动就早已经对自己募集和转送的财物进行统计和公示。上海新驼峰行动,四川5·12民间救助服务中心,NGO四川联合救灾办公室,梁漱溟乡村建设中心,小母牛中国办,深圳民间救灾行动等等,所有我们知道的NGO或NGO联合行动,都在第一时间把自己经手的财物信息公开,欢迎公众监督。他们中的许多财物,并非公募,而是私募的。但没有人对私募的财务透明掉以轻心。所有的善款善物一视同仁,在第一时间公布给公众,也便于捐助人追踪。

在5月23日,中国扶贫基金会、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和爱德基金会联合郑重承诺,保证建立四川5·12特大地震灾害捐赠款项的追踪与监测系统,确保所有捐赠资金和物资有效落实到灾区、灾民手中。这个承诺发出后不久,6月3日,河南九家NGO也共同发出了《关于倡议组织了赈灾捐款的单位和组织公示捐款账目及捐款去向的倡议书》。虽然对于其中的期待,“人们捐出的每一分钱,都能真正汇入国家用于抗震救灾所指定的地方和账户”,不同的人还可能有不同的看法,但是对于倡议的主旨,“人们的每一份爱心和善举,都能不被辜负!”,却清晰地道出了众多NGO的共同心声。人们的善心能否被正确的使用,社会组织的信息是否足够透明,足够被人信任,不仅是某一个社会组织的生存基础,更是整个NGO界的荣誉所在。

这样的廉洁和服务意识让人温暖。看到这些填得满满的报表,作为一个NGO的一员,我第一时间感受的就是:我没有入错行。这确实是一个干净的地方,大家都把公众的信任和每个组织自身的生存结合起来,用实际行动维护了这整个行业的荣誉。其实,对于公众而言,常常并不在乎善款用在哪里,也不会过分在意管理费用的高低,而是在乎善款的使用是不是透明、有没有浪费。只要透明、没有浪费,那怎么用都是用在需要的人身上,没有人会觉得不值的。

在最初救援的几天里,一瓶矿泉水到北川、汶川灾民的手中,要50元的成本。没有人觉得不应当。那是因为政府所做的一切,耗费的资源,大家都看在眼里。如果有一天,我们在应对某一次危机时,也需要公众资助我们50元一瓶的矿泉水,而公众在了解情况后,也能继续支持,那就说明我们的信息公开和管理能力,已经得到了大家的信任。要达到这一点,我们就必须永远保持怵惕之心,时时接受大家的监督。

为了荣誉,请监督我吧。因为,我们为信任而来!

从激情到专业

悲伤的眼泪慢慢拭去,不屈的勇气重新凝聚。当乡村医生代替穿着防化服的士兵喷洒药剂,当堰塞湖警报解除,受威胁的民众返回故同时,我们都知道,从现在开始,我们工作的重心,已经转向重建。

在最初的混乱过去之后,行政系统逐渐恢复到正常的轨道。所有我们想得到的方方面面,政府的力量都开始全面接管。23日,在列车上召开的国务院抗震救灾总指挥部第13次会议,决定成立灾后重建规划组,将在三个月内完成规划。6月4日,国务院第11次常务会议通过《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条例》,规定了政府在重建中的种种细节。审计署介入救灾行动的各个方面,以高度的透明和快捷通报发现的每个违规事件。共青团中央将与公安部等13个部委联合启动“中国消防志愿者行动”,把志愿服务与国家救援体系相结合,初步建立志愿者服务应急救援体系。

政府高效、快捷而全而的行动,赢得了公众的一致好评。然而,也给我们的社会组织带来了难题:在资源充分、规范完善而行动能力强大的政府面前,我们能做什么?

在这一个星期里,北京、成都、西安、昆明……我们看到了各地的组织和组织联合在开讨论会,大家都在讨论着同一个问题。从各个会议的会

议记录中,我们看到大家的答案,不约而同选择了两个字:专业。

什么是专业?聚爱联合义工小组总结了如何搭建大棚屋,细致得像一本木工手册。陕西妇研会强调灾民自救,研究让灾民自己参与,共同建立集体居住场所。多背一公斤在灾区已经建立了两所帐篷图书馆,在志愿者的带领下,孩子们已经学会自己管理图书馆。梁漱溟乡建中心和友诚基金会利用当地的志愿者和劳动力资源,正在把原来只靠政府件下推的项目,变成当地民众自己参与的工作……

专业,是NGO威力的来源。在救灾开始阶段的激情,虽然NGO的工作非常感人,但是我们的力量,毕竟十分的渺小。然而,在灾后重建阶段。NGO却可以显示出他们专业的威力来。没有人做大棚的搭建手册?那我写。没有人做图书馆的志愿者制度?那我做。没有人深入群众来协调补助款发放中的矛盾?那我来。政府总是不可能把所有的细节工作都完成的。他们负责大的框架,大的资源的调配。而细节,需要我们来完成。

去找到适合我们的专业方向吧,不管是安慰一个孩子还是建立一个医疗点。越专越好,越细越好,让每一个志愿者都能找到他的方向。告诉那些满腹怀疑的人,我们不是乌合之众,我们有别人没有的耐心和细致。我们能做好那些看似琐细的事,而这些工作,可能和某一特定人群的生活息息相关。

灾后重建建什么?

灾后重建问题,站在政府的视角,重点会放在解决灾民居住条件、产业恢复与新产业发展、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方面。这些方面当然不能说不重要,但是显然政府的重建规划还没有完全脱出传统的产业规划与城市规划的思路。所以在6月21日友成基金会在成都召开的灾后重建论坛的讨论中,有一些独特的亮点应该得到灾区政府在灾后重建规划时充分考虑:

一是编制灾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规划,尤其发挥政府的支持、协调、规划作用,编制NGOSE作路线图,发挥各类NGO与志愿机构的社区工作、社会服务与社会机制创新作用(包括在一段时间内在灾民安置点上的社会关系扩展活动),发展出大量的社会服务项目与品牌,从经济上来说这些工作也能为灾区发展出有相当就业与财务价值的社会服务事业。

二是重视对于灾区居民创业鼓励、中小企业发展,在政策上采取优惠与税收减免政策,发展小额贷款等措施支持群众尽快能启动自助计划,把社区层面的多类小创造、小生意作为灾区居民非正规经济项目形成清单,重点建立外部社会的援助与合作渠道,成为灾区重大产业机会与转移对口援助地区的换代产业之外的耐人寻味的亮点。

三是重视残疾人大量出现的情况,在城乡规划的时候重视建设对于残疾人高度友好的公共设施,并且重视发展残疾人的教育与就业设施。

四是除了行政确定的对口援助地区之外,应重视发展与外地企业家组织与各类有动员能力的社会组织之间的合作关系,有针对性地寻找多类型的合作伙伴,也寻求整合更多的发展所必需的资源。

五是在争取外来帮助的同时,充分规划好社区参与与本地主导的设计,避免出现严重的外来能力替代与本地依赖现象,将建设自立与自主社区作为明确的规划目标,同时也要注意在灾区社区重建中适度扬弃以往过度的行政主导型的社区管理模式,而更多地学习与采用外部资源与内部生长相结合的礼区动员模式,并将灾区社区动员的成果适度与未来社区自治机制间建立完善的联系。

六是将灾区居民长期心理重建纳入规划,并形成本地辅导能力建设与外地资源整合的计划,并把心理重建与社区网络重建与扩充联系起来考虑。

猜你喜欢
救灾灾区社区
影像社区
影像社区
影像社区
2015影像社区
花溪区委离退局积极为云南鲁甸灾区捐款献爱心
灾区笑脸
救灾“吉祥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