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近年来中非关系看中国“和谐世界”外交理念之践行

2008-10-29 06:49高盛峣
经济研究导刊 2008年8期

高盛峣

摘要:近年来,中非关系为“和谐世界”外交理念的践行提供了有利的注脚。中国的外交理念由新中国成立之初的国际主义发展到今天的“和谐世界”外交理念指导下的新国际主义对世界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中非关系也见证了中国外交理念的发展进程。中非这种新型战略伙伴关系充分印证了中国“和谐世界”的外交新理念。

关键词:中非关系;“和谐世界”;外交理念

中图分类号:D82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8)08-0184-02

近年来的中国外交,中非关系为“和谐世界”外交理念的践行提供了有利的注脚。中非友谊源远流长,基础坚实。新中国成立和非洲国家的独立开创了中非关系新纪元。中国的外交理念由新中国成立之初的国际主义发展到今天的“和谐世界”外交理念指导下的新国际主义,对世界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加强同非洲国家的团结与合作,始终是中国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非关系也见证了中国外交理念的发展进程。新世纪初,中国坚定不移地继承和发扬中非友好的传统,从中国人民和非洲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与非洲国家建立和发展政治上平等互信、经济上合作共赢、文化上交流互鉴的新型战略伙伴关系。中非这种新型战略伙伴关系充分印证了中国“和谐世界”的外交新理念。

一、“和谐世界”外交理念的基本内容及重要举措

“和谐世界”是近年来中国向全世界宣示的外交新理念。其基本要点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在政治领域内要致力于各国和谐共处。各国应该恪守公认的国际法和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尊重和维护各国自主选择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的权利;应该坚持多边主义,促进国际关系民主化,保障各国参与国际事务的平等权利;应该鼓励和支持以和平方式,通过对话、协商和谈判解决争端和冲突,反对任意使用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应该在平等的基础上,加强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二是在经济领域内要致力于实现全球经济和谐发展。各国应该重视并采取有效措施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均衡、普惠、共赢的方向发展,努力缓解发展不平衡问题,消除贫困;应该积极推进区域和全球经济合作,共同解决全球经济发展中出现的问题,维护经济安全;应该以相互开放取代彼此封闭,努力建立开放、公平、规范的多边贸易体制,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共赢,使所有国家都从中受益;三是在文化领域内要致力于实现不同文明和谐进步。各国应该维护世界多样性和发展模式多样化,坚持平等对话和交流,倡导开放和兼容并蓄的文明观,使不同文明在竞争比较中取长补短,在求同存异中共同发展;应该承认各国文化传统、社会制度、价值观念和发展道路的差异,不能以此为借口对别国内政说三道四,更不能把世界上存在的一些问题和矛盾歸因于哪一种文明、哪一个民族或哪一种宗教;应该努力使世界上所有文明、所有民族携手合作。共同推进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

2005年9月,胡锦涛在纽约联合国大会上提出了“和谐世界”的外交新理念,并宣布了包括减免债务、关税、提供无息贷款等。这些重大举措受到了与会领导人尤其是非洲的发展中国家领导人的高度赞赏,因为非洲是发展中国家最集中的大陆。

二、近年来中国对非洲关系取得的成绩

2006年1月,中国政府发表了《中国对非洲政策文件》。这是中国政府发布的首份面向一个洲域的政策文件,是中国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重要篇章,也是中国政府“和谐世界”外交理念的具体体现。2007年1月,国家主席胡锦涛非洲八国之行,开启了中国新年的外交大幕,对中非关系意义重大,是中国“和谐世界”理念的又一次成功实践。

近年来,中国始终以“和谐世界”理念推动和指导对非关系。中国“言必信、行必果”量力而行的“和谐世界”理念给世界留下了深刻印象,更得到了非洲国家的高度赞扬和拥护。中非国家之所以会取得如此共识,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首先,在政治层面上,中非有着相似的历史遭遇,在争取民族解放的斗争中始终相互同情、相互支持,结下了深厚友谊。一个中国原则是中国同非洲国家及地区组织建立和发展关系的政治基础。同时,中国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尊重非洲国家自主选择发展道路,支持非洲国家联合自强。对非洲奉行不干涉内政的原则。中国支持非洲国家平等参与国际事务,共同致力于加强联合国的作用。在联合国改革问题上,中国支持优先增加发展中国家特别是非洲国家在安理会的代表性。与此同时,非洲国家在国际事务中也给予了中国极大支持。近年来,中国成功申办2008年奥运会、2010年世界博览会以及陈冯富珍竞选世卫总干事的成功,无一不得到非洲国家的鼎力支持。

对于非洲国家的争端和冲突,中国主张以和平方式,通过对话、协商和谈判解决。例如,苏丹的达尔富尔问题,中国主张通过政治谈判达成全面协议,才能实现达尔富尔地区持久和平与安宁。中国政府坚决反对对苏丹实施经济制裁。这一立场得到了苏丹政府和非盟的理解和赞赏。在全球性问题成为人类共同挑战的今天,中国在诸如艾滋病防治、瘟疫及其他传染性疾病的预防及治疗方面,为非洲国家提供了许多无私的援助和帮助。中国对非的医疗援助充分体现了中国“和谐世界”的理念——加强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挑战。

在经济层面上,中国一贯主张在“平等互利、形式多样、讲求实效、共同发展”原则基础上发展同非洲国家之间的贸易关系,向非洲国家提供了力所能及、真心实意的帮助。不附加任何政治条件,不以援助向非洲国家施压。2006年11月,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上,中国政府宣布今后三年内将采取包括扩大援助规模。鼓励企业到非投资,免除债务,开放市场,人员培训等八个方面的措施,推动中非新型战略伙伴关系发展,促进中非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上的合作。同时,中国与非洲国家经济互补性强,中国向非洲出口的商品物美价廉,适合非洲市场的消费水平,深受非洲消费者欢迎。中国从非洲进口的石油、矿产品、木材等资源性商品,也是中国经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所不可或缺的。中非贸易不断增长。促进了中国和非洲国家各自的经济发展并提高了双方人民的生活水平。由此可见,近几年来中国对非经济关系,再一次印证了中国“和谐世界”的外交理念。

在文化层面上,近年来,中非文化艺术交流更趋频繁。大型文化活动也成为中非文化交流的新亮点。中非文化的频繁交流和交往说明世界的多样性和发展模式的多样化。文明之间没有高低优劣之分,而应该取长补短,共同进步。近年来,中国“和谐世界”这一外交新理念对非关系实践证明了“和谐世界”理念符合当今世界发展潮流,有利于世界的和平、合作和发展。

三、目前中非交往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在对非关系的实践中我们也存在一些问题,某种程度上降低了“和谐世界”理念对非洲的影响。首先,中国现在遇到的一个问题是非洲民间对中国的看法已不再像过去那么正面和友好。过去我们一直把非洲人民视为“兄弟”,至今

还在为很多非洲国家提供极其庞大的经济援助。尽管如此,近年来,中国公民在当地被谋杀和绑架的事情仍时有发生。就在国家主席胡锦涛今年初访问非洲前夕,尼日利亚发生了两起绑架中国人质事件。也许有人会认为这些都是个案,不具代表性,但人们不禁要问,为什么过去没有发生过,现在却发生了?如何更好地保护海外中国公民及企业的权益和安全,这是我们所面临的一个新的课题和挑战。

其次是非洲某些媒体由西方直接控制或者受其影响,其关于中国的报道多是负面的,这使得一些非洲人认为,中国贫困落后、灾难不断、发展畸形,给不发达国家带来挑战。但也有些人认为,中国已经成为世界头号强国,在他们心目中,富足后的中国和西方国家没有什么不同,与非洲发展关系的目的是掠夺非洲的资源,倾销中国的商品,中国在国际关系中实行实用主义,对非洲的关注日渐减少。还有些人认为,中国人口众多,资源缺乏,中国的粮食问题、能源问题形成了对不发达国家的沉重压力,抬高了产品的价格,影响了非洲国家获得粮食和其他资源的能力,中国与非洲的友好合作关系实质是竞争关系等。如果没有人民间的相互沟通和理解,政府间外交所取得的成就很难持续,也很难得到保障。

再就是中国在非洲国家企业的社会责任方面存在一定问题。中國在非洲等地面临的很多问题都是与企业缺乏社会责任有直接的关系,例如,环境污染、工作环境较差及劳工权利得不到保障等问题。少数公司的这种行为不仅给企业“走出去”的战略制造了障碍,而且也影响了中国政府为经营中非关系而作出巨大努力的效果。因此,对非关系中的这些问题必须引起我们的重视和警觉。以免影响“和谐世界”理念对非关系的实践,进而影响中国国家利益。

四、对中国近年来践行“和谐世界”外交理念处理对非关系的评价

进入新世纪,中国对当今国际秩序不再是以挑战者的面目出现,而是以参与者的身份进入这一体系。“和谐世界”的外交理念固然对以往的中国外交理念有所继承,但也有所发展。其发展突出表现在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之后,经济实力大增,成为现有国际经济秩序的获益者。经济实力的提升,必然会使国际政治地位得到加强。因此,中国最后也成了现有国际政治秩序的获益者,进而又成为其维护者。但这种维护不是完全维护,而是参与其中逐渐改变其不合理的部分,进而发出自己的声音。“和谐世界”的外交理念正是中国在这种崭新的背景下发出的声音。近年来,在此理念指导下的中国对非关系,在政治上除巩固传统友谊之外,更加强了与非洲国家的平等互信、互相理解、互相支持和互相帮助,使中国成为非洲国家全天候的好朋友;在经济上除继续加大对非援助,更使双方成为合作共赢的好伙伴;在文化上相互取长补短,使双方成为能够交流借鉴的好兄弟。在中非关系中,虽然有时会受到西方国家的种种诋毁和非难,也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对非外交始终是中国独立自主和平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真诚友好、平等互利、团结合作、共同发展成为中非交往与合作的原则。也是中非关系长盛不衰的动力。中国“和谐世界”的外交新理念必将进一步巩固和推动中非关系向前发展。

[责任编辑杜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