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业集聚与产业结构优化关系探究

2008-10-29 06:49
经济研究导刊 2008年8期

朱 凯

摘要: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服务业集聚已经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话题。產业集聚在获得规模效应的同时避免了垄断现象的产生,服务业集聚不但拥有这样的优势,而且还有自己独特的形成和发展特点。从产业结构的优化角度切入,借助区位商和专门化率等分析指标,以江苏省和上海市为例,对服务业集聚的形成进行理论和实证分析,提出产业结构的优化对于服务业集聚的形成和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合理的产业结构能够为服务业集聚提供坚实的基础,各地区应该根据各自的产业特点积极的进行优化,催生服务业集聚,加快本地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服务业集聚;规模效应;区位商;专门化率

中图分类号:F71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8)08-0175-05

1前言

产业集聚是指在某一特定领域内产业相互配套的、在地理位置上集中的企业、公司或机构的聚合。其基本特点是基于地缘关系的、在特定领域内、产业技术链或同业交往,在竞争和合作中获得共同的优势;本质是相互配套、交流、竞争与合作,地理上的集聚是其不可或缺的外在现象。产业集聚一方面可以满足相应行业的规模化需要,另一方面又可以避免单独某个大企业在该行业由于具有了规模经济后在竞争中占据优势从而产生垄断。它能够使区域内形成低成本优势,推动区域内技术的进步。

我国的集聚经济是在改革开放后出现的新生事物。目前,制造业集聚现象在浙江、江苏、广东等沿海地区蔚然成风,并且这一趋势正在从广度和深度两方面快速加剧,服务业集聚现象可以推动服务业自身的优化,同时发达的服务业又是催生服务业集聚产生和扩展服务业集聚的持久动力。因此,对服务业的发展状况进行研究就成了研究服务业集聚的必经之路。但是,国内学者对于服务业集聚现象的分析尚不完善,还无法将已有的制造业集聚经验分析有效应用于其中,与其成因和发展过程相关的理论还需要进一步研究。本文在吸收以往学者在该方面的有关理论的基础上,对服务业集聚的成因及其优势进行了简要的解析,服务业集聚的优势会给行业发展带来强劲的动力,形成明显的产业优势,而产业结构的优化意味着第三产业的主导地位的上升,也就是说服务业在产业结构的优化过程中得到发展,服务业集聚作为促进服务业优势形成的动力,就会因产业结构的优化而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同时,结合对二者关系的分析,对优化产业结构和发展服务业集聚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自己的见解,来帮助解决在发展服务业集聚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推动今后对同类问题的进一步研究,使其尽快成为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有效驱动器。

2服务业集聚的形成及其优势分析

2.1服务业集聚的形成

2.1.1制造业集聚与服务业集聚比较

一个地区产业结构的优化过程是:由农业主导到工业主导,再到第三产业主导。第三产业主导是一个地区产业结构优化的高级阶段。产业集聚作为一种经济现象,使得处在不同的产业结构优化阶段的许多行业在超越了原有的规模限制的同时,增强了行业竞争力,集聚地的企业通过共同使用的公共设施,减少了分散布局所需的额外资金,获得产业信息所花费的时间和费用也大大节省。

对于许多发展中国家而言,由于其正处在经济的腾飞阶段,产业结构多以工业,尤其是制造业为主导。制造业的集聚地一般不会在城市或地区的商贸中心形成。土地的成本问题是许多大型制造业考虑的首要因素,此外还有其他自然资源问题也会成为制造业集聚地形成的重要因素。目前来看。广大的制造业集聚地多分布在郊区,成型的制造业集聚地多为工业园,另外许多正在发展中的制造业集聚地也正在向这个方向发展。而与制造业相比,服务业作为经济结构中的高级产业,在集聚地形成过程中是有着独到的特点的。服务业的集聚地多选在通讯和交通比较密集的商业中心,这是与制造业的一个最大区别。这里人流密度大,土地要素的成本高,而且不管是由于偶然因素或是政府、外商投资等要素的影响,服务业的集聚地形成之后优势会越来越明显。

2.1.2服务业集聚形成

从制造业主导到服务业主导,产业结构得到了优化,服务业集聚的发展。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借助了已有的产业优势。许多服务业是伴随制造业的发展而不断成长起来的,制造业集聚导致分工的细化,不同的生产环节被分离开,而许多服务业就在这些分开的不同环节中发展起来的。目前,各国企业大力发展的知识密集型追加服务就是很好的例子,在上游阶段要求有先行追加服务投入,包括可行性研究、风险资本筹集、市场调研、产品构思和设计等项服务。在中游阶段有与其同步或一体的有关服务,包括是被租赁、质量检验、保险、通信、法律、资产管理等内容。在下游阶段有与销售配套的广告、物流、售后服务等项目。制造业集聚推动服务业发展,并促进服务业集聚形成,这也符合了产业结构优化的一般规律。服务业集聚在利用了已有的产业优势形成之后,进一步推动了服务业的发展及内部结构的优化,有效促进了产业结构的优化,而其本身也因为这种整体产业实:匀的提升而得到巩固和发展。

2.2服务业集聚的优势

对于经营服务性的企业来说信息的掌握尤为重要,由于集聚区内部企业之间高度的分工协作关系,这就使得企业间的依赖性很强,有利于提高信息和知识短距离传递效率,确保信息的完全性。技术发展所需要的大量知识(比如经营和发展经验)必须面对面进行交流才能共享,类似的企业之间的技术模仿在同一区域内更容易进行,更容易促进技术的创新,因为集聚区域内企业之间的经营管理模式比较相似,而且产业集聚使得它们之间的信息更加完全和对称,提高企业之间透明度。同时,由于集聚区内企业在文化理念和价值观念等方面相对统一,技术知识在企业之间的传播速度加快,企业吸纳、消化技术的能力加强,这样使其他企业较快地学习到新知识和新技术,促进新知识、信息和技术在集聚区的扩散,降低成本和风险,提高集聚整体的经济效率,有利于技术进步的快速发展和产品的更新换代。

此外,比较大型的服务业集聚也会为其所在区域树立良好的形象,发挥一种类似于“品牌效应”的作用,从而使中小企业可以分享集聚带来的整体福利,优化资源的使用效率。同时。服务业集聚的这些优势又会随着集聚程度的深化而继续扩大该集聚地的市场腹地,竞争优势继续加强,反过来,持续的优势积累也会促进产业集聚的进一步发展。这种循环累积产生使得许多集聚地成为各种行业中的“领袖”。

3服务业集聚与产业结构优化分析

服务业集聚能够使服务业发挥自身优势,而服务业发挥主导作用往往意味着所在地区产业结构的优化,因此可以借助原有的制造业集聚优势,来发展服务业集聚,促进地区经济的进一步改善。

在产业划分的过程中,第三产业主要是以服务业为主,所以在评价有关服务业的指标及发展状况时,可以运用第三产业的发展状况来大体上衡量服务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江

苏省和上海市是我国产业结构优化进度较快的地区,同时两个地区在产业结构方面又具有一定程度的差异,而且都比较典型。故本文以江苏省和上海市的产业结构状况为例进行比较,以产业结构优化为切入点,分析服务业集聚的发展进程。

3.1江苏省产业结构分析

3.1.1江苏省产业结构的演化

江苏省各年份不同产业的分配情况,其相应的面板数据如表1所示:

在近17年间,江苏省三次产业始终是以第二产业为主导,尤其是在最近几年,增长趋势稳定,这些正是由于良好的制造业投资环境引导了国内和国外投资的聚集,在该省普遍兴建起了制造业集聚地。形成了产业优势,而且这种优势由于集聚的产生又进一步加强,尤其是该省的苏锡常地区,该现象尤为明显。

3.1.2江苏省第三产业发展状况分析

江苏省在各方面的发展状况可以说是排在全国各省份的前列,通过对该省1990--2006年第三产业的相关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发现,第三产业贡献率的波动幅度整体上高于第三产业在全省总的GDP中所占的比重,具体情况如图1所示。第三产业所占比重在1990~2006年这17年中波动幅度始终是在25%~40%之间,具体到某两个或几个相邻的年份时,幅度变动就更显微弱了,但是在观察第三产业的贡献率时会注意到,其变化范围就显得明显增大了,由于产业贡献率是指各产业增加值增量与GDP增量之比,因此,可以得出第三产业的变化幅度要快于其所占比重这一结论。当然,最近的2002~2006年这两项指标是比较平稳和接近的,都大约维持在36%左右,结合表1中的数据。就从侧面反映出江苏省目前的一个发展状况,即整体以第二产业为主体,第三产业无论是在发展趋势还是在成熟程度方面都是要低于第二产业,对该地区总产值的贡献作用增幅不大,这个时期是第二产业得到的巩固阶段,在这段时期内,江苏省的制造业集聚现象尤为明显,各种制造业园区和基地纷纷建立。

然后,再将第三产业的贡献率与产业拉动率做一次比较,产业拉动率就是在原有的产业贡献率上乘以GDP的增长速度,从理论上可以得到,在CDP按相同的速率增长的情况下,拉动率的变动曲线是与贡献率同步变化的,但是比较图1中的贡献率曲线与图2中的拉动率曲线可以发现,江苏省GDP的增长速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第三产业的贡献率。图2中2000-2006年的拉动率是从3.0稳步上升到5.5,中间没有任何下降迹象,而图l中贡献率在这段时间内始终是30.0与40.0之间波动的,增长情况并不稳定。

通过图2中江苏省第三产业拉动率与整体产业拉动率情况比较数据可以得到,江苏省目前各产业整体的发展趋势要优于第三产业,以上所利用数据以及有关分析的正确性可以从图3中的相同年份的比值结果与图l中第三产业的贡献率数据得到验证。

3.2上海市产业结构分析

上海市各年份不同产业所占比重的面板数据如表2所示.

为进一步分析上海市各产业的发展状况,这里引入区域产业结构的定量分析指标:区位商和专门化率。区位商和专门化率都反映的是区域产业结构中专业化部门及其专业化程度的大小,但是二者反映的角度不同。前者用的基础指标是产业产量和人口数量,而后者用的基础指标是净产值。

一个区域是否形成了主导产业,一个简要的衡量指标就是区位商和产业的专门化率:

区位商=(某地区A产业就业人数,全国A产业就业人数),(某地区就业人数,全国就业人数)或区位商=(某地区A产业产量/全国A产业产量)/(某地区人口,全国总人口)。

专门化率:(某地区A产业净产值,全国A产业净产值),(某地区全部产业净产值,全国全部产业净产值)。

以上海市2000年与2005年的统计数据为基准,将产业划分为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进行整体估计,得到表3所示的区位商和专业化率:

通过以上的计算结果,可以得出:上海市的第三产业在整体上是具有产业优势的,其集中程度比第二产业要高,而且个别产业尤为突出。因为无论是区位商还是专门化率,只要其值大于1,就说明其高于平均水平,而且值越大,该产业部门的集中程度越大。

与江苏省相比,上海的产业结构就目前看来比较优化,第三产业的集聚程度也比较高。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上海市就实行了“三、二、一”的产业发展方针,产业结构逐步得到了优化,服务业发展也有了相当的规模,而且服务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例和就业人数的比例在逐年上升,并且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而且从近几年的数据中也可以看到服务业所占比例仍有上升的趋势,集聚程度升高的趋势也比较明显。

3.3江苏省和上海市服务业集聚状况比较

分别以2004年江苏省和上海市的几个典型服务行业为分析对象,计算得出各行业区位商状况:

从表4和表5的数据中可以看出,虽然江苏省和上海市的各服务行业的区位商均大于1,但是很明显,上海市的服务业集中程度要高于江苏省,尤其是金融业,其区位商为13.2,这表明上海市在该行业拥有极大的行业优势,集中程度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是该地区的产业输出部门。这也符合了上海市是远东国际金融中心之一这一现实,上海市的金融业在全国起步最早,各个服务行业也都在全国前列这种优势使得上海市的服务业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产业结构的优化程度很高,这都为服务业集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契机,陆家嘴金融区就是服务业集聚的一个典型。

从以上数据及分析结果可以发现,上海市的产业结构要优于江苏省,服务业的集聚程度也相对较高。上海市的服务业起步较早,产业结构优化的步伐也就相对其他地区比较快,服务业集聚作为服务业发展的推动力,其优势也充分体现了对服务业发展的促进作用,这样就必然会随着产业的不断优化而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可以说是产业结构优化的必然结果,这一点从近几年上海市的产业结构比例变化数据以及服务业集聚的发展状况也可以得到验证。

服务业集聚是伴随着产业结构优化的过程: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并且能够促进服务业自身的进步,是服务业发展的高级阶段。上海市在服务业方面起步早,产业结构优化步伐较快,因此,在服务业集聚的发展方面就会超前于其他地区,从江苏省和上海市的产业结构分析数据中我们就可以得到这一结论。

产业结构从第二产业为主导到第三产业为主导是目前产业结构优化的一般规律,而第三产业的主导就意味着服务业在地区总产值中占据主体地位,服务业集聚会导致集聚地企业的资源整合能力增强,降低了生产成本,同时,有利于同类信息在同行业之间高效快速的传播,促进行业技术的创新,是发展和巩固服务业整体实力的有效方式。通过产业结构的优化,使得与服务业集聚相关的要素得到积累,法律制度和服务性的企业的管理制度得到完善。优化的产业结构为服务业集聚造就了良好的基础条件和發展氛围,使其能够进一步巩固服务业的主体地位。与已有的制造业集聚作用相似,服务业集聚是服务业发展成熟的表现,产业结构优化的过程正是推动服务业取代制造业的主体地位,并逐渐巩固和发展,形成服务业集聚的原因所在。

4结语及建议

通过以上理论和实证分析,可以发现优化的产业结构对于促进服务业集聚的产生和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优化的产业机构为服务业集聚的形成提供各方面的基础,服务业集聚的强劲优势也必然会成为发展服务业,促进产业结构优化的必然选择。各地区在发展服务业集聚时,要充分利用好自身的产业结构优势,借助已有的条件进行合理的规划,尤其是像国内许多省份在制造业方面很有优势(比如江苏、浙江等)。上海市的产业结构状况为它们的产业结构优化指明了方向。各地区要适时的做好产业结构的优化准备,为服务业集聚打好坚实的基础。一方面为服务业集聚现象的产生提供良好的要素支持,另一方面要健全与之相关的法律法规,完善服务企业的相关制度,为服务业集聚的滋生提供良好的基础环境和政策支持,进行优势利导,从而进一步谋求经济的全面发展。

[责任编辑张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