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婷婷
摘要:我国的相当一部分企业缺乏核心竞争力,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从讨论我国企业自主创新的影响因素出发,从不同的方面分析我国企业自主创新的阻碍因素,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企业;自主创新;竞争力
中图分类号:F27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8)08-0043-02
自主创新能力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也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当前,我国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关键时期,在这种情况下,加快企业自主创新的能力,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提高国家竞争力的关键环节。
一、影响我国企业自主创新的原因分析
1我国企业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主体地位不突出
近百年的世界产业发展史表明,真正起巨大推动作用的技术几乎都来自企业。据统计,当下世界科技研发投资的80%、技术创新的71%,技术转让的62%均由世界500强企业所创造和拥有。目前,我国的一些优秀企业,如海尔、长虹、科龙等,已经取得了很多令世人瞩目的创新产出成果,这表明我国企业的创新能力已经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但类似企业只是少数,在我国还有更多的企业创新产出状况不佳。从总体上看,我国企业尚未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技术创新能力还比较薄弱,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还比较大。据统计,我国大中型工业企业研究开发经费占销售额的比重只有0.76%,远低于发达国家2.5%~4%的水平;有科技研发活动的企业仅为38.7%,设立研发机构的仅为23.7%。我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的企业仅为万分之三,98.6%的企業没有申请专利。企业在技术创新活动中不能发挥主体作用,直接制约了我国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
2技术市场不健全、缺乏创新的社会氛围
我国企业创新能力不强,没有成为技术创新主体的主要原因在于市场机制尚不健全,政策环境尚不完善,技术创新还没有真正成为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内在需求,没有成为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主要途径。另一方面,进行自主创新的风险很大,无法预期最终结果和收益,然而,在社会风气下重染下,人们都普遍追求眼前利益,因而影视歌明星、体育明星受到追捧,一夜暴富者成为一些人心目中的英雄;在政界,官员们热衷于搞政绩工程,搞立竿见影的短平快项目;在科技界,从事基础研究的科学家受到尊重,各种科技人才类的精神奖励大多数都是面向科研院所和高等学校的,而工程师的社会地位过低,对企业工程技术人员的物质和精神激励严重不足,等等,都影响到自主创新的文化氛围。一些决心开展自主创新的企业缺乏社会的支持,一些自主品牌得不到社会的普遍认同。这样的社会文化氛围是不利于企业自主创新的,在这样的社会中,自主创新是不会有良好的生存和发展空间的。
3激励制约机制不完善、高素质技术人才缺乏
目前,部分企业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也是妨碍企业自主创新活动的一个重要因素。因为技术研发与创新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直接影响当期的企业赢利状况,许多决策者在发展创新战略时都存在着保守心理,由于创新激励机制不健全,加上研发成果的不确定性,导致企业投资者在投入资金时犹豫不决。当前,不论是国家还是企业,其激励机制大都软弱无力,其表现是奖励的力度不够,达不到应给予的激励水平。特别是物质奖励太少,不足以酬劳创新者所付出的智慧和劳动,起不到激励的作用。企业家的长期化行为还缺乏有效激励,企业家的创新意愿和创新动力明显不足。
人才是研究开发活动的实际实施者,只有拥有了具备创造力的核心专门人才,企业才有开展自主创新的可能性。目前,创新人才尤其是专门创新人才的不足严重影响到企业的自主创新活动。部分企业与专业化创新人才合作不够,在解决自主创新尤其是技术创新的某些关键问题时,缺少交叉学科、创新人才之间的协作,企业的重大创新课题也就不能及时攻克。
4企业自主创新相关的政策环境不完善
首先,我国政府科研投入中给予企业的份额十分有限,尚未体现出企业作为自主创新主体的位置。其次,我国现有的财税体制不支持企业创新,企业的研发投资不能单独列支而要作为资本性支出征税,高技术智力密集型企业要给员工支付很多的工资,这些工资一部分要作为个人所得税上缴。再次,我国现有的金融体制也不支持企业创新。企业的研发投资需要漫长的研发周期,投资巨大,风险性高,我国没有形成良好的知识资本风险投资融资渠道,中小企业通过变成上市公司融资的审批十分有限,知识资本占多少股份也没有明确的控制。导致企业自主创新步履维艰。
5产学研不沟通,技术创新服务体制不健全、服务能力有限
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除了依靠自身的技术学习与积累之外,一条重要途径就是加强产学研合作。目前,我国企业与科研院所大多是以私人关系才合作,双方之间就缺乏有效的体制对这种合作给予保障,企业、大学、科研机构之间没有一个明确的渠道进行沟通,从而建立合作关系。最后导致科技成果转化成产品的转化率低,企业生产和投放市场过程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也难以及时反馈。科研院所的研究成果没有反应实际市场的要求。
另外,虽然在政府不同部门的支持下,我国已经建立各级各类的为企业创新提供服务的社会机构,如生产力促进中心、创新服务中心、技术转移中心、科技评估机构以及大量的咨询公司、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资产评估事务所、情报信息服务机构,等等。但这些机构缺乏相关的专业知识与成功的经验,服务能力有限,因此,无法满足技术创新企业提出的专业化的需求。
二、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途径
1确立企业在创新体系中的主体地位
工业化历史进程表明,正是由于一大批企业在市场竞争的驱动下,通过不断的技术创新活动,使科技进步成为经济发展的内生要素,提高了所在国家经济发展的效率。改善了资源、环境利用方式。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既是市场竞争的主体,也要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建设创新型国家,关键是要强化企业在自主创新中的主体地位,明确企业的发展目标和措施,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大幅度提高国家自主创新能力。
2加强企业的资金和人才投入
没有投入就不会有产出,充足的资金和人才投入是技术开发与创新成功的必要条件和保证。因此,对于我国大多数企业来讲,要增强其自主创新能力,就必须加大资金和人才投入。企业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努力:一是拓宽融资渠道,包括自筹、政府资助和商业贷款;二是合理分配资金;三是高校引进人才,或进行合作开发。
3政府要为企业自主创新提供支持和保障
政府应在建立和完善企业自主创新机制、促进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建设方面做更多的工作,这包括:(1)完善国有资产出资人到位的相关制度,促进企业技术创新工作;(2)强化战略规划管理,加强对企业科技工作的指导;(3)拓宽各种渠道,支持科研院所进入大型企业集团或与之开展各种形式的研发合作;(4)建立科技工作协调机制,为企业技术创新争取良好的政策环境;(5)推进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建立企业自主创新的动力机制。
4加强企业与科研院所的合作
以地方政府的名义,通过建立产学研合作研究的基地,企业、院校、科研机构的合作就得以保障。可以进行一些带有长期性的重大研究项目,也可以避免机会主义行为。允许有条件的企业建立博士后流动站。国外的经验也表明,大企业的研究力量较强,如果建流动站,吸引一批博士后进去做研究,出了成果直接向企业报告,这对于研究人员了解市场需求和生产实践、确立研究课题的有用性有直接好处。对企业而言,利益是更为直接的。企业更多还是投资和应用的主体,有灵活的机制,有强烈的市场意识,有可投入的资金,有应用新技术的欲望。这便为科研院所提供了用武之地。作为自主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科研院所在竞争前研究、共性技术研究以及人才培养等方面,都将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5建立有利于企业自主创新的文化氛围,构建企业自主创新的激励机制
在全社会形成尊重科学、尊重创新、敢于创新的良好的社会氛围。提倡企业家精神,造成一种人人谈创新,时时想创新,无处不创新的组织文化氛围,培育有利于创新的企业文化。它能够使全体员工为企业创新目标的实现而努力工作,并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能。
同时,企业内部要从改革分配制度人手,完善对技术创新人员的激励机制,重点要做好研发人员的激励。首先,要使激励手段多样化;其次,企业要建立公平公正的员工创新绩效考核制度;另外,激励需要本着实现双方利益目标一致的原则。
三、结束语
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是增强国家自主创新能力的一项重要任务。每一个企业。都面临着自主创新的挑战与压力。企业应该紧紧抓住本世纪头20年这一重要战略机遇期,迎接挑战,加快自主创新步伐,建设创新型行业。
[责任编辑冯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