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溟深
曾经,有这样一堵墙。
它有数人之高,坚强厚实。其上铁刺丛生,电网密布,极少有人胆敢攀越过它。即便有人翻过,你也只会听见“砰”的一声响,然后看见一个俯倒后再也不动的身子。
于是,墙东边的人看不到西边,一如西边看不到东边。但两边的人总会盯着这堵墙,幻想着有一天把它盯穿,好再看一看另一边亲人的脸,再握一握他们那熟悉的手。
终于有一天,天遂人愿。此墙终被推倒。东边的人看到了西边林立的高楼,西边的人嗅到了东边凉爽的风。两边人的手紧紧相握。他们热泪盈眶地相拥。他们口中高呼:“和平!”
“和”者,争端之平息。
二十年后,这个因墙倒塌而合二为一的国家已是欧盟最重要的成员国之一,为维护当代欧洲的和平稳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而那堵墙,名曰:“柏林”。
和平其实很简单:推倒一堵墙。
如今,有这样一堵墙。
它绵延千里,横亘山峦。传说中它宏伟到成为太空中唯一可见的人工建筑,但它狭隘到成为一个民族曾经闭关锁国的门闩。过往千年,它占尽天之时,地之利,却独不占那人之“和”。因而,其上烽火缭绕,狼烟千里。
而如今,它敞开了锈驳的大门,一改拒人千里的姿态,弃时利,拾人和,迎接来自五洲的各色飘扬的发丝。世界在这里因和谐而共处。
“和”者,彼此之包容。
满墙的烽火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满墙的“V”字手势。而这堵墙,名曰:“长城”。
和谐很简单:敞开一堵墙。
未来,还将有一堵墙。
这堵墙,名叫“民族防御墙”,混凝土日日浇筑,让它一寸寸地抬高,高到隔开了耶路撒冷看世界的视线。它一尺尺地加长,长到划出了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的交界线。当此墙完全建成,它将看不到人们相拥欢呼和平,看不到人们相携昭示和谐。它听到的将只有枪炮的呼啸,看到的将只有染红土地的血泪。
世界啊!当那阻止和平的墙已被推倒,为何还要在此处再建一堵?当那锁断和谐的墙都已敞开,为何还要在此处又建一座?
于是世界高呼:“推到它吧!推到它吧!虽然你们的仇恨始于亚伯和该隐,但也到了放手的时候了!”巴以那刻骨的仇恨在世界的求“和”的高呼声中,似乎可以消弥。那混凝土的墙仿佛摇摇欲坠。
“和”者,世界之同心。
房龙曾在《宽容》中写道:“有些事过去曾经发生,现在正在发生,希望将来不再发生。”
人类过去争伐千年,方有“和”之追求。经过两次世界大战,生灵涂炭,方悟“和”之珍贵。希望将来,人类能够平息争端,包容彼此,以世界之同心,让“和”之一字,化作破城之槌,撞碎那封疆的壁垒;化作启门之匙,敞开那封闭的大门;化作希望之舟,承载人类,驶过一个千年又一个千年。
教师点评
这是2007年海淀区高考一模试卷中的作文题,本文是作者在考场上完成的一篇佳作。新巧的构思是本文最显著的特色。墙,本来是起阻隔作用的,但独具慧眼的作者选取了世界上具有特殊政治意义和历史意义的三堵墙,巧妙地与“争端之平息”、“彼此之包容”和“世界之同心”联系在一起,传达了“和”的主题。
散文化的语言是本文的另一特色。作者有较好的语言驾驭能力,优美的语言使文章带有散文诗的韵味,既富有哲理又耐人寻味,可谓大气开阔,很好地体现了“和”的主题。(李 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