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南宋爱国诗歌对台湾古典诗歌的影响

2008-10-09 09:50解少华
中州学刊 2008年5期
关键词:爱国古典爱国主义

解少华

南宋是民族灾难最深重的时代,最高统治者对外一贯屈辱求和、甘心投降。广大人民和优秀的爱国将领则把我国人民传统的爱国主义精神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南宋的诗歌浩如烟海,但因为民族矛盾的激化,其诗歌内容主要倾向是“反抗民族入侵的民族精神”。爱国主义主题普遍存在于当时优秀的诗词中,诗人们从苦难的现实出发,继承了从屈原到杜甫的爱国主义传统,集中反映了广大人民抗敌御侮的强烈要求。其中尤以辛弃疾的词与陆游的诗成就最大。关心国家民族的命运,同情人民的生活苦难,使他们的作品有着崇高的思想价值,而真实的血肉感情更使他们的艺术得到永恒的生命。南宋亡国前后,文天祥、汪元量等也给我们留下了悲壮的声音,代表了古代中华民族的浩然正气,充分表现出中华儿女应有的民族爱国精神。

南宋文学适应时代的需要,从理论和创作的结合上,推动文学成为反映现实、进行思想斗争的有力武器,从而形成了南宋文学健康发展的道路,奠定了南宋爱国文学在我国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对后世思想和文学产生了巨大的积极影响。这些不朽的爱国主义作品已成为全国人民最可宝贵的精神财富,对当代和后代的民族爱国主义产生了积极的深远影响,鼓舞着后世无数志士仁人在国难当头之时,能够慷慨悲歌、大义凛然地走向抗战御侮的最前线,为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不败之林而前仆后继地英勇战斗,甚至捐躯沙场。

中华民族的历史充分证明,每当外敌入侵、国难当头之时,国内各民族都会不约而同地团结起来一致对外,直到最后驱逐外敌,光复神州。苦难的历史时代,可歌可泣的英雄业绩,造就了南宋及后世大陆和台湾的古典爱国主义诗歌。南宋爱国文学不仅深刻影响了后世各代的大陆文学,而且对台湾古典文学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华民族反抗外敌侵略的精神是台湾古典文学的灵魂。台湾文学史,既是台湾移民开拓过程的真实记录,也是台湾反侵略史的组成部分。许多移民文人既是诗人,又是英勇无畏的反侵略斗士。如抗法名将、黑旗军领袖、为台湾抗日立下汗马功劳的刘永福;弃官赴台抗日、血洒疆场的民族英雄吴彭年;宁死不剪发辫、与日本人对抗到底、被日本人害死的洪弃生;台湾抗日领袖丘逢甲等,既是抗日民族英雄,又是才华横溢的诗人。他们用生命和热血写下了大量的铁骨铮铮、充满民族豪气的诗篇。他们既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文学的主角,更是诗坛巨匠。他们的古典诗歌是用民族的灵魂和国家的尊严塑造而成的形象,这民族的灵魂可上溯到南宋的爱国诗歌的特征;这形象可寻源到南宋反抗异族入侵的中华民族精神。

台湾古典诗歌是从大陆的移民文学中孕育并诞生的。台湾文学的出现,是大陆文学的原样移植。它一出现,便是以成熟的古诗词为主。台湾的古典文学一出现,便伴随着反对异族入侵的历史,开始了文学的反侵略斗争。在反抗诸帝国主义的斗争中,与日本帝国主义的斗争持续时间最长,战斗最为激烈而尖锐,中国人付出的代价最为惨重。在这场持续了半个世纪的残酷斗争中,中国人始终是在两条战线上作战,即武装斗争和非武装斗争。抗日的勇士们一手持枪,一手握笔,写下了大量的感天地、泣鬼神的爱国主义诗篇,这与南宋爱国诗歌及其作者的特征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这充分表现出大陆爱国诗歌对台湾古典文学的影响。

由此可见,台湾的这些反抗异族入侵和占领的爱国诗篇和民族精神,是海峡两岸的先烈们用鲜血和生命写成的,它既是血写的历史,也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它既是台湾古典诗歌之骨,也是南宋爱国诗歌之魂;它是台湾古典文学大山的巍峨高峰,也是中华民族文学长河中最灿烂的灯塔。

从爱国文学的内容上看,南宋爱国诗歌与台湾古典诗歌几乎都具有忧国忧民、揭露投降派、抗敌御侮的特点。

请看台湾诗人许南英的《丙申九月初三日有感》:

凉秋又是月初三,往事回思只自惭。

汉代衣冠遗族恨,顺昌旗帜老生谈。

血枯魂化伤春鸟,茧破丝缠未死蚕。

今日飘零游绝国,海天东望哭台南。

诗人常常在诗文中抒发自己的忧国怀乡之情,这首诗是诗人内渡之后为怀念台湾而写的。诗题下有注:“去年此日,日人登台南。”可见他对故乡命运的关切。这首诗表现了他对日人侵占国土痛愤不已,身虽内渡,心系台湾,今天读来,仍然令人动容。

再看连横的《台南》:

文物台南是我乡,去来何必问行藏。

奇愁缱绻萦江柳,古泪滂沱哭海桑。

卅载兄弟犹异宅,一家儿女各他方。

夜深细共荆妻语,青史青山尚未忘。

这首诗反映了因国难而使得家人离散各地之苦以及对故乡的思念,而念兹在兹的是民族文化的存亡,“青史青山尚未忘”不但在表明诗人自己的心志,同时也在提示同胞。

岳飞的《满江红·怒发冲冠》是一首振奋人心的壮丽词篇。词中洋溢着勇赴国难、气吞万里的豪情壮志,不仅使读者对这位中兴名将铁马金戈、横槊中原的业绩获得形象的认识,而且千百年来激励着中华民族的爱国热忱。“驾长车”三句,表明消灭敌人的凌云壮志和气吞骄虏、恢复中原的意志。岳飞灭敌的决心与忠愤的气概,激扬蹈厉的爱国精神为后人树立了一面冲锋陷阵、奋勇杀敌的光辉旗帜。这种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深刻地影响到了台湾民族英雄刘永福。他的《别台诗》中很自然地化用岳飞的《满江红·怒发冲冠》的内容,诗的末尾两句云:“再奏悲歌惊四座,满江一曲赋魂消。”

民族英雄吴彭年,弃官赴台,视死如归,为保卫台湾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他的遗诗《和易实甫寓台咏怀·一》中的最后两句:“乌江差渡八千旅,孤岛坚存五百身”,正是根据南宋爱国女作家李清照的名诗《夏日绝句》中的“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演变而来。

台南诗人连雅堂的诗作充分表现了作者反抗日本帝国主义和热爱祖国、热爱中华民族的思想。诗中的国仇家恨跃然纸上。如《宁南望春》:

宁南春色梦中横,劫后登临气未平。

春草白沙乌龟渡,绿天红雨赤嵌城。

豹纹暂隐何曾变,龙性难驯一时鸣。

凄绝钓游旧时地,夕阳空下兵马营。

诗中对日本人占领家乡,逼得全家迁居,弄得国土破碎,心中愤怒不平。不过豹隐一时,龙性难驯,笑得最好在最后。打败日本入侵者,诗人充满了信心。

此外,还有刘铭传的《书感》:

自从宦海苦风波,懒向人间唤奈何。

名士何访知己少,英雄原是布衣多。

……

丘逢甲的《春愁》:

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

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

洪弃生的《自叙·前五首》其一:

出门无高会,日月常西倾。

诧身栖远屿,室有巨鲸鸣。

由此可见,南宋爱国诗歌和台湾古典诗歌不但饱含着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同时也通过优美的形式,表现出巨大的艺术力量。这是因为那些移民作家在大陆时,便是成熟的诗人,他们将创作经验、艺术技巧,甚至包括生活素材,都从大陆移植到了台湾。所以台湾爱国志士表达爱国思想和民族精神的文学方式也大多采用古典诗歌的形式。

这些爱国诗篇具有高超的艺术性,读之朗朗上口,均合仄押韵。无论是描写或抒情,都显得逼真而生动。而作者的感情是慷愤激昂的,其强烈的号召性、感人的教育性更是显而易见。

通过把台湾古典诗歌和大陆文学紧密地联系起来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台湾古典诗歌完全是由大陆移民文学的输入并在大陆移民文学的母胎里孕育而成,进而诞生了台湾古典诗歌。因此,台湾古典诗歌永远保持着故土诗歌的基本性质和特色,它永远是母体诗歌的一部分。这就有力地证明,不论过去和现在,大陆文学和台湾文学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形成台湾古典诗歌并进而影响其民族精神的原因是大陆志士仁人的爱国主义的影响与融会。台湾的古典诗歌既承继着华夏传统文学的精神渊源,又注入了特定环境下的新鲜血液。也就是说,从时间的纵向即历史文学渊源的承继关系上看,它是对华夏文学的继承和发展,并最终呈现为抗日战争时代独具台湾特色的中华民族精神的古典诗歌。而从空间的横向即现实文学的宏观上来看,它是浑融了不同地域的文学特征或民族传统,从而构建起一种能体现中华民族抗战御侮精神的超越时代和地域的台湾古典诗歌及民族精神。

南宋爱国诗歌对台湾古典诗歌及民族精神的影响的关键不仅在于文学的统一性,更在于民族精神的感染性或传递性。这对目前揭露“文学台独”及“台独”,维护祖国和平统一,反对分裂,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曹济平等.新编宋词三百首[O].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5.

[2]古继堂.简明台湾文学史[M].北京:时事出版社,2002.

[3]吴在庆.新编宋诗三百首[O].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5.

[4]杨若萍.台湾与大陆文学关系史[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4.

[5]游国恩等.中国文学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

责任编辑:绿 叶

猜你喜欢
爱国古典爱国主义
爱国拥军矢志不渝 扶危济困不遗余力
出入于古典与现代之间
感爱国事,承爱国志
在疫情大考中彰显爱国主义力量
爱国是心中唱不完的歌
古典乐可能是汪星人的最爱
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
浩然正气贯长虹 爱国主义谱新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