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订单式”人才培养在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08-10-09 09:50顾文明
中州学刊 2008年5期
关键词:订单式院校职业

一、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倾向现状分析

近年来,伴随着高校教育改革的深化,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迅速,高职院校毕业生规模已占普通高校毕业生总数的半数以上。与此相伴而生的是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日益显现,就业形势严峻。而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就业倾向也加剧了这种现状。

1.“热门”专业选择的倾向性。对于参加高考的学生来说,由于长期受“‘热门专业找工作容易,‘冷门专业找工作难”等思想的影响,许多考生在填报高考志愿时,未考虑自身的兴趣、爱好等,盲目填写“热门”专业。其产生的后果是:第一,一些学生上大学后发现自己根本不适合已选择的专业,以致学业无成,毕业找工作时连连碰壁;第二,学生争先涌向“热门”专业使得“热门”专业人才供过于求,人满为患,为这些学生今后的就业增添了许多难度。专业选择的趋众性为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设置了人为的障碍。

2.盲目攀比高待遇的倾向性。近几年的高校扩招使大学毕业生的数量急剧上升,就业市场供大于求的现状在短期内是难以解决的。但是对一些高职院校大学生来说,他们由于受近几年来我国物价上涨幅度较大、一些大城市消费水平较高的影响,往往在择业时更倾向于高工资、高待遇的单位;同时一部分高职院校大学生由于存在盲目攀比的心理,对低工资的单位也不屑一顾。这些因素均导致一部分高职院校大学生坐失良机,失去了找到合适工作的机会。

3.工作单位选择的偏向性。据调查,高职院校毕业生在对工作性质的选择中,排在前三位的是:外企、党政机关和高新技术企业,占的比例分别是:29.3%、19.4%、13.8%,而选择乡镇企业的排在最后,只占0.9%。外企备受学生青睐是因为不仅待遇好,而且其先进的管理手段及宽松的工作环境更有利于个人的发展;高职院校毕业生对乡镇企业的过分冷落,不仅是因为在乡镇企业里工作工资低、待遇差,而且因为乡镇企业缺乏个人职业长远发展的环境和氛围。高职院校毕业生的这种就业选择,虽在情理之中,但是显然不能适应当前就业市场的现实情况。

可以预见,在今后一个时期内,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将更加严峻,职业院校的生存压力也因之进一步加大。

二、高职院校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在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形势的严峻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而实际上从另一方面看,社会不同行业对生产、建设和管理一线专业技术人员的需求量是在进一步增加之中。解决好这种供需矛盾,化解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是各职业院校的当务之急,也是高职院校大学生实现就业的一条出路。因此,高职院校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在对用人市场进行认真调研的基础上,结合实际情况,校企合作办学,培养社会急需的应用人才,不失为解决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最佳途径之一。所谓“订单式”人才培养,是高职院校以就业为导向,瞄准人才市场需求,主动根据用人单位需求进行专业设置、课程安排、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与方法方面的调整,适应企业技术岗位对技术、工艺、技能性专门人才的需求,使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之后很快进入角色,适应职业环境,成为“零适应期”人才。具体而言,“订单式”人才培养是高职院校与企业根据岗位的需求签订用人协议,由校企双方共同参与选拔学生、组织教学、考核上岗等的一系列教育教学活动,是一种产学研合作的教育运行机制。可以说,实施“订单式”人才培养,不仅能更好地实现高职教育的内在价值,而且高职院校大学生在经过“订单式”人才培养之后,受到专业理论教育,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通过学校和企业有目的的技能强化培训,能够很快适应工作岗位,成为留得住、用得上的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一线的实用型、技术型专门人才。因此,高职院校“订单式”人才培养为高职院校大学生掌握一技之长、获得就业本领、顺利实现就业,为个人今后职业生涯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但是,高职院校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在实践中也存在许多问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地加以研究并予以解决。

1.培养目标的针对性带来一定的局限性

教育本身应该是有预见性的,在专业设置方面不仅要满足企业当前的需要,同时要满足企业长远的需要;从学生的长远发展来看,教学计划也应体现这种长期性。在“订单式”人才培养中,教学计划由企业和学校共同开发,人才知识与能力结构的岗位特征明显,学生的岗位适应期短,专业能力突出,这是高职院校“订单式”人才培养的优势所在。但是学校往往受“订单”的约束,在培养人才时为了履行合约,不可能有更多的时间去培养学生的多种职业技能和转岗能力,这就势必造成学生在知识结构上的狭窄和单一,从而影响其进一步的发展。学校为了追求学生的高就业率,也无法完全履行教育机构的职能,培养的目标和手段往往带有很强的短期性,无法实现教育资源效益的全面提升。

2.课程开设与执行缺乏必要的灵活性和针对性

“订单式”人才培养办学机制,要求学校开设的课程应与企业所需的人才紧密相关,对企业来说最根本的是学校开设的课程能为其所用。而就高职院校而言,职业教育的课程往往是针对某一类行业和职业岗位进行设计的,它的指向较宽泛,注重共性的东西,其优点是基础宽广,给学生未来的发展留有较大的空间。但对于“订单式”人才培养来说,职业教育也暴露了明显的不足,即针对性不强、空泛,缺乏个性和特色,距离实际工作的需要还有较大的距离,学生毕业后往往还要进行岗前培训。传统职业教育所设计的千人一面的课程方案已不能满足“订单式”人才培养用人单位的需要。这就要求传统职业教育必须与“订单式”人才培养相适应进行改造或重新设计。而由于校企之间的沟通并不顺畅,学校和企业很少共同研究课程的设计,这样,开设的课程往往由学校自主决定,这些课程中有很多内容难以很好地考虑企业的需要,由此带来学生毕业后不能尽快适应企业的产业发展要求,从而给企业的发展和学生自身的提高带来不利影响。

3.订单学生顶岗实习流于形式

订单学生顶岗实习是提高其实践能力的一个很好的学习形式。对学生来说,在校学习只是学到了基本的理论知识和一些操作技能,至于实践技能的进一步提高,还需要通过实习来获得。但不少学校往往只注重学生的基本理论学习,对实习环节往往关注不够。“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也存在着同样的问题。一些高职院校在实习环节上做得远远不够,尤其是在企业实习环节往往做得不好。一些企业只是在其产销旺季时才让学生进入实习,这种实习在很大程度上只是纯体力的劳动,如搬运货物、打扫卫生等,没能真正让学生在生产或服务一线去实践摸索,因此也不能使学生把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技能有机地结合起来,导致实习徒有虚名。

三、高职院校“订单式”人才培养的发展对策

1.专业设置和教学计划应体现长期性

专业设置和教学计划在一定的时间内变动过于频繁,不利于教学活动的正常开展和经验的积累。因此在“订单式”人才培养中,高职院校尤其要重视专业设置和教学计划的研发,要与企业建立良好的沟通关系,共同研究课程的开设与教学内容的设计,满足企业长远发展的需要。

2.课程开设与执行应突出灵活性和针对性

在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要按照“学有所用、学有所长”的准则,在遵循职业教育规律的前提下突出课程开设的灵活性和针对性。校企双方应围绕培养目标,对开设的课程随时进行适时的变动和调整,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使“订单式”人才培养紧跟市场需求,体现出培养特色。

3.订单培养顶岗实习应落在实处

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重在质量。因此,突出对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的锻炼和提高至关重要。否则,实践能力的缺乏和经验的不足,将大大影响订单人才培养的质量。依据订单协议,企业承担着为订单学生提供实习条件和岗位的主要义务。作为订单培养的主要一方,企业应努力为自己未来的准员工创造良好的实习条件,拿出一定的操作岗位,派出经验丰富的一线技师为学生进行具体指导,使订单培养的实践环节真正落到实处。

4.建立和完善“订单式”人才培养运行机制

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要建立和完善科学的“订单式”人才培养运行机制。这是实现“订单培养”良性发展的有效途径。“订单式”人才培养运行机制的基本特征应包括以下方面:第一,校企双方签订用人及人才培养协议;第二,校企双方共同制定人才培养计划;第三,利用校企双方教育资源,共同培养人才;第四,针对岗位(群)要求进行实践能力培养;第五,企业参与人才质量评估;第六,企业按照协议约定安排学生就业。

尽管“订单式”人才培养在实践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但它对外努力适应市场需求,确保培养的人才适销对路;对内尽力帮助学生获得相应的职业能力,以求在岗位竞争和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立于不败之地。它是高职教育改革发展过程中的有益探索和尝试,是有别于传统职业教育的一种崭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值得肯定。在今后的办学实践中“订单式”人才培养需要不断加以完善,以推进高职院校大学生实现顺利就业和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家瑞,夏学文.订单教育的理论与实践[J].黄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7).

[2]刘建湘.新形势下高职教育价值取向的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4,(5).

[3]冯俊强.创新办学模式 服务地方经济[J].职教论坛,2003,(14).

[4]杨惠贞.高职订单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J].中国高教研究,2005,(1).

[5]王变奇.“订单式”培养对深化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意义[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3).

作者简介:顾文明,男,武汉理工大学管理学院博士生,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常务副院长,副教授。

猜你喜欢
订单式院校职业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宇航通用单机订单式管理模式构建与实践
山西临猗:开展订单式培训 打造劳务输出品牌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与教学质量管理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中职校企合作“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