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 伟 刘海云
摘 要:能源消耗与污染排放状况是一个国家产业结构、科技水平以及经济增长方式的综合反映,不同的产业结构对应着不同的能耗及排放特征。“十一五”开局头两年,我国节能减排两大约束性指标均未完成,除了微观层面的原因外,三次产业比例失调、重工业增长偏快、产业结构调整缓慢等宏观层面的结构性问题则是关键性原因。实现节能减排目标,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治本之道。具体来说,一要大力发展服务业,改善三次产业比重;二要着力调整工业内部结构,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三要全力提升整体产业技术水平。
关键词: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节能减排
中图分类号:F124.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751(2008)05—0081—03
当前,全球能源价格高涨,由污染导致的灾害性天气频繁发生,人类在享受经济发展成果的同时正经历着成长的烦恼。面对资源紧缺和环境承载能力有限的严峻挑战,可持续发展成了人们共同关注的话题,节能减排成了各国的必然选择。我国历来重视节能减排工作,在“十一五”规划纲要中,对节能减排更是做出了具体规定,但是就目前情况来看,成效并不理想,节能减排形势严峻。
节能减排成效为何不理想?如何实现节能减排目标?学者们对此进行了广泛的研究。有的从动力机制角度出发,强调应该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职能来实现节能减排,有的从制度约束角度出发,强调法律制度建设对节能减排的促进作用,例如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陈士能提议修改节约能源法,以法律手段来扭转能源利用效率低下、浪费污染严重的严峻局面。有的从结构因素出发,探讨经济结构变化与能耗排污的关系,进而寻找节能减排的对策,例如徐博等认为第一产业和工业比重的变化是影响能源消费总量变化的主要因素,路正南通过能源消费模型证实了产业结构变化直接影响能源需求和消费结构。
这些研究从不同的视角为我们提供了关于节能减排的建设性意见,但相关文章却往往缺少产业结构对节能减排的影响机制分析,很少分析我国产业结构特别是重化工结构特征的不可逾越性与节能减排任务的艰巨性之间的矛盾。基于此,本文拟从产业结构对能源消费、污染排放的影响机制出发,剖析我国产业结构对节能减排的制约作用,明确指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实现节能减排的治本之道,并提出了在目前重化工业特征显著的情况下构建我国节能减排型产业体系的建议。
产业结构对能源消耗、污染排放的影响机制分析
能源消耗与污染排放是一个国家产业结构、科技水平以及经济增长方式的综合反映,其中,产业结构是能源利用效率和生产清洁程度的决定性因素。
产业结构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各产业之间的比例关系,是由资金、劳动、技术、能源等生产要素在国民经济各部门中配置和使用状况决定的。由于产品自身性质及生产过程的差异,不同产业、同一产业的不同行业、同一行业的不同企业在生产过程中的要素投入和使用模式是不同的,从而生产相同产值的能源消耗和污染排放是不同的,甚至差距极大,因此,一个产业(行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份额与该产业内部的能源利用效率和污染排放情况影响着一个国家的节能减排情况。也就是说,一个国家的产业结构在决定其产品结构的同时,也决定着其能源、技术等生产要素的利用状况,决定着人类行为对环境的影响程度。下面我们通过能源强度这一概念来阐述产业结构对节能减排的影响机制。
能源强度,即通常所说的单位产值能耗,它是衡量能源利用效率的重要指标。能源强度公式可以表示为:
e=EY(1)
其中,E为能源消费量(万吨标准煤),Y为国民生产总值(亿元人民币),能源强度e一般用万元GDP能耗(吨标准煤/万元)来衡量。
依据我国的三次产业分类法将E、Y进行分解,
E=禘璱, Y=禮璱,i=1,2,3(2)
将式(1)进行分解
e=EY=禘璱禮璱=秂璱*Y璱禮璱=秂璱*Y璱,i=1,2,3(3)
其中,e璱表示第i次产业的能源强度,Y璱表示第i次产业产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
从式(3)可以看出,一个国家的能源强度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各产业的能源强度,该指标反应了各产业内部能源利用效率的高低,这主要由该产业所采用生产技术(包括产品工艺水平、管理水平和企业规模等因素)决定;一个是个产业比重,反映了各产业的产值在国民经济总量中所占的比重。实际上,无论是前者还是后者,都和产业结构密切相关,这里牵扯对产业结构概念的理解问题。
作者认为产业结构至少有两个层次内涵。第一个层次,产业结构表现为传统意义上三次产业及各产业内部各行业的比例关系。这种传统理解更多是从产出(或产值)的角度来解释产业结构变化特征,这一层面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表现为,随着经济的发展,第一产业比重不断下降,三产业的比例关系由农业为主转向以第二产业为主,再由以第二产业为主转向以第三产业为主,就工业内部产业结构的变动顺序来看,由轻工业向重化工业,再向高技术高附加值产业转变。第二层,产业结构表现为以要素投入密集程度(特别是技术含量)为标准所呈现的特征,变化趋势表现为从劳动密集型产业主导向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产业主导过度,从制造初级产品的产业主导向制造中间产品、最终产品的产业主导过度,特别是各个产业、各个行业、各个企业技术工艺的高级化,单位产值的能耗和污染不断下降。例如,我们通常所说的我国产业技术水平不高,这一判断正是基于技术要素的密集程度来描述我国的产业结构特征。
因此,产业结构不单单表现为三次产业产值的比例关系,更重要的是第二层次所呈现出来的产业结构的技术特征。从而我们可以看出,无论是降低那些能源强度较大的产业的产值比重,还是降低那些产值比重较大的产业的能源强度,都与各产业产值比重的调整、产业技术水平的提升密不可分,这些都是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的核心内容。可以说,当一个国家的产业结构从高消耗、高污染产业主导向低消耗、低污染产业主导过度,其结果必将表现为产业的高附加值化、高加工化、高技术化、高洁净化。
我国产业结构对节能减排工作的严重制约
长期以来,尽管我们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工作,但是由于我国产业结构不优,导致节能减排工作的成效不显著,经济社会发展的资源环境压力不断增大。我国产业结构对节能减排的制约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三次产业结构不合理,工业占比过高,服务业比重较低,对节能减排直接形成压力。就世界范围来看,各国第二产业占比平均不到30%,第三产业占比平均超过66%,发达国家第三产业占比则超过70%;就我国来看,2006年,第二产业占比高达48.9%,其中工业占比43.3%,比重过高,第三产业占比仅为39.4%,明显偏低。通常来说,在三次产业中,工业往往是耗能最多、污染最严重的的产业,例如我国工业的能源强度为1.918,远远高于全国水平;而服务业以智力、体力等非物质投入为主,能耗低排污少,是绿色产业。据测算,每万元增加值,服务业用电量仅为工业的15%,造成的烟尘排放量、二氧化硫排放量不到制造业的6%和7%。因此,占比过高的工业和相对落后的服务业直接影响着我国的能源消费和污染排放状况,导致大量的能源等生产要素集中在第二产业内,阻碍了节能降耗的步伐。例如,2006年,工业能耗占比达71.12%,全国二氧化硫排放量为2589万吨,居世界第一位,其中86.33%来自工业排放,全国烟尘排放量达1089万吨,其中工业烟尘排放量占79.34%。
第二,工业结构内部重化工业过重的结构性问题导致我国节能减排难度加大。2002年我国人均GDP超过800美元,工业化进入加速时期,能源密集型重化工业,如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品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等行业发展迅猛。据统计,2006年全国GDP增长10.7%,其中全部工业生产增长12.5%,规模以上工业生产则增长16.6%,一些高耗能、高污染的行业则增速更快,如水泥增长15.5%,粗钢增长19.7%,钢材增长25.3%,电解铝增长20.1%,烧碱增长21.9%,乙烯增长24.5%,氧化铝增长高达59.4%。这些行业是典型的高耗能、高污染行业,过快的增长导致能源消耗和污染排放的大量增加。
第三,从技术特征看,我国产业的整体技术水平相对落后。农业生产集约化程度不高,生物、信息技术的应用十分薄弱;制造业虽然规模居世界第三,但总体上处于产品低端,大量先进技术装备依赖进口,自主创新能力不强,高新技术产业、环保产业等新兴产业比重较低。落后的技术水平意味着低的能源利用效率和高的污染排放。例如,与国际先进水平比,我国大型钢铁企业吨钢的可比能耗要高出15%,火电供电能耗要高出20%,水泥的综合能耗要高出23.6%。这无疑加重了节能减排的难度,加大了我国工业化进程中的资源和环境压力。
因此,从产业结构特征来看,当前服务业比重偏低,经济增长主要依靠工业拉动,而在工业中高耗能高污染的重化工业比重偏大、增速偏快,同时又由于我国产业的整体技术水平相对落后,这些结构性特征决定了我国经济增长过于依赖消耗能源和资源,形成了我国目前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难循环、低效率的粗放性增长方式。要实现节能减排,必须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构建节能减排型产业体系。
构建节能减排型产业体系的对策建议
尽管产业演变的规律和我国对经济快速增长的迫切需要决定了我国重化工业特征的经济发展阶段在短期内不可能逾越,但是在资源环境“硬约束”日趋凸显的现实下,片面追求速度和产业结构重型化的现状必须改变,必须建立节能减排产业体系,实现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
第一,大力发展服务业,着力调整三次产业比重。与工业的高能耗高污染特征相对,服务业具有知识密集、附加值高、拉动能力强、能耗低排放少等特点。目前,我国经济增长过于依赖第二产业,低能耗的第三产业发展滞后、比重偏低,因此,必须充分发挥服务业产业结构调整加速器的作用,大力发展服务业,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在加强农业基础地位的基础上,要做到双轮齐转、双翼齐飞。双轮齐转就是服务业与工业要齐头并进,在政策支持等方面都要做到一视同仁,尤其是对列入国家鼓励类的服务业,要在投融资、信贷、税收、价格、土地等方面采取更加积极的优惠扶持政策。在加快工业发展的同时,把服务业发展摆上重要位置,努力打造经济增长的双引擎、双支柱。双翼齐飞就是生产性服务业与民生性服务业要共同发展。一方面要加快发展科技研发、现代物流、信息服务、金融服务、中介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另一方面要大力发展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社区服务等民生性服务业。切实实现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
第二,积极调整工业内部结构。如前所述,电力、钢铁、有色、建材、石油加工、化工等高耗能高污染行业增长过给节能减排带来了巨大压力。据测算,按照目前的工业结构,如果高技术产业增加值比重提高一个百分点,而冶金、化工等高耗能行业比重相应地下降一个百分点,万元GDP能耗可相应降低1.3个百分点。因此,必须积极改善目前的重化工结构。首先,着力推进部分产能过剩行业的结构调整,加速淘汰落后产能。切实贯彻国家产业政策,依照节能环保标准,严格控制新增产能,依法停建和关闭一批破坏资源、污染环境和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在建项目和生产企业;按照市场原则,在电力、钢铁、水泥、电解铝、煤炭等高耗能行业加快推进企业重组,支持优势企业做强做大,提高整体技术水平和行业集中度。其次,要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改善高技术企业的信贷服务和融资环境。重点支持软件、集成电路、网络、高性能计算机、无线移动通信、数字电视等电子信息技术;重点研究开发新型疫苗、生物制药与生物检测、中医药、生物育种等重大关键生物与医药技术;大力支持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涡扇支线飞机、民用直升飞机、各种应用卫星等航空航天产业;重点开发电子和光电子产业材料、先进陶瓷材料、固态激光材料、核能材料和生物医用材料等新材料产业;重点开发大型风力发电机、生物质液体车用燃料、先进压水堆核电机组、先进燃料电池等重大先进能源技术。
第三,全面提升产业技术水平和竞争力。技术水平既是一个国家经济结构的重要特征,同时又是其经济发展水平的集中体现。在推进工业内部结构调整的同时,要大力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广泛利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以电子信息技术应用为重点,提高传统产业生产过程自动化、控制智能化和管理信息化水平;以先进制造技术应用为重点,推进制造业领域的优质高效生产,振兴装备制造业;改造提升重点产业的关键技术、共性技术和相关配套技术水平、工艺及装备水平。通过信息化来提升企业的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体制创新能力,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全面提升产业整体技术水平。
参考文献
[1]杨小苹.金融创新支持节能减排政策的有益探索[J].中国金融,2008,(4):11—13.
[2]李京文.能源、环境与中国经济增长[J].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1994,(l):16—21.
[3]路正南.产业结构调整对我国能源消费影响的实证分析[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1999,(12):53—55.
[4]陈士能.从调整产业结构入手实现节能减排[J].中国人大,2007,(8):11.
[5]徐博,刘芳.产业结构变动对能源消费的影响[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16—18.
[6]郭志军等.中国产业结构变动对源消费影响的协整分析[J].工业技术经济,2007,(11):97—101.
责任编辑:伊 人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