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切·格瓦拉被誉为“共产主义堂·吉诃德”。身为阿根廷人,为了正义,他投身于古巴的革命事业;身为古巴国家的开创者,为了真理,他放弃一切,深入刚果、玻利维亚的丛林,继续进行反帝游击战争。39岁时英勇就义,用生命书写了一个英雄的传奇。让我们来看看,一个柔弱少年如何成为一个坚强战士——
1928年6月14日,格瓦拉生于阿根廷的罗萨里奥市。作为家中的长子,大家都对他寄予了厚望,然而从出生的那一刻起,他就注定了要饱受折磨——他带着遗传性肺部充血症来到人世,出生没几天就患上了支气管肺炎。对一个充满活力的南美家庭来说,要他们的儿子像温室里的花草那样长大,简直不可想象。很快家人就“忘了”他的疾病,像对待健康孩子那样领着他参加各种运动。可惜事与愿违,格瓦拉2岁时父母带着他学习游泳,下水不久他就呼吸困难……慌了神的家长把儿子送到医院,经诊断,小格瓦拉患上了哮喘。从此,严重的哮喘伴随了他一生。
因为哮喘,格瓦拉从小学四年级开始就不得不呆在家里,只在身体允许的时候才去学校。此时,心存愧疚的父母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禁止他参加任何运动,以免再次发生意外。书本成了格瓦拉唯一的慰藉。家中丰富的藏书让他如获至宝,他把所有的时间都用来阅读,一直读到筋疲力尽。他最爱看西班牙文学巨著《堂·吉诃德》,那个和他一样病恹恹的老先生有着一颗无畏的心,四处漫游,打抱不平,他梦想自己有朝一日也能够成为一个这样的英雄。
在一次次的发病中,格瓦拉变得越来越羸弱。大人们决定,与其眼看着他消瘦下去,还不如给他充分的自由。像一只冲出牢笼的小鸟,格瓦拉重新回到了大自然的怀抱。他向不公的命运发起了第一次挑战,玩命似地进行锻炼,很快学会了骑马、网球、橄榄球、游泳以及多项田径运动。15岁时,虽然哮喘依旧折磨着格瓦拉,但他已经有了强壮的身体,敢在赛场上同任何人较量。
在阅读和运动中长大的病孩子格瓦拉,有了自己的人生理想,那就是当一名体面的医生,为自己和他人减轻痛苦。19岁时,他考入了布宜诺斯艾利斯国立大学医学系,不久和学长阿尔贝托建立了深厚的友谊。20岁那年,格瓦拉自己动手在自行车上装了一个发动机,然后驾着这辆“组装车”前往1000公里外的北部山区,看望在麻风病院工作的阿尔贝托。这次疯狂的旅行成了他将来征途的前奏。
目标:在几个月里行走10000公里,探索一个过去只在书本里认识的南美洲。
工具:一部爱漏油的诺顿500摩托车。
成员:阿尔贝托(29岁,医生)、格瓦拉(23岁,医科学生)
很明显,这是一个疯狂的计划。但格瓦拉的性格家里人再清楚不过,在得到他如期归来参加医学院考试的承诺后,大家只好妥协。意气风发的格瓦拉扛起睡袋、背上相机,就和同伴上路了,他们要以最独特的方式迎接生日的到来。
上路初始,景色宜人,要么是壮丽的山峦,要么是旖旎的田园,为这浪漫的摩托车之旅肆意涂抹诗意的油彩。只是随着摩托车的穿州过省,前路变得愈发崎岖,地貌的变化还是其次,一路上扑面而来的惨淡人生深深地震撼了年轻的格瓦拉。从小生在富裕之家的他,如今鬼使神差地走进了贫穷与苦难的世界,难道世界上真有那么多不公吗?难道自己其实是一个很幸运的人吗?带着狐疑、刺激、同情、愤怒,年轻的格瓦拉一点点地变化着,与原来的生活道路渐行渐远。
从阿根廷到委内瑞拉,从巴拿马到哥伦比亚,一路上他为农民治病,替牲口接生,帮士兵写信,照顾麻风病人,当孩子们的足球教练……他们的摩托车报废了,他们的盘缠用尽了,他们开始“厚着脸皮向人要食物,借住处”,而贫苦的工人、农民、印第安土著、麻风病人们,却是最善良慷慨的,格瓦拉在日记里写道:“在那些孤单和绝望的人当中存在着最高尚的团结和友爱。”在智利,格瓦拉借宿在一个矿工的家里,晚上下起了雨,矿工一家只有一条毯子,格瓦拉把自己的毯子盖在了矿工孩子的身上,那天他写道:“我冻得发抖,但我感到自己是全世界被压迫者的兄弟。”
格瓦拉的眼界,被现实世界的残酷给打开了。在大学图书馆里,他读到过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著作,如今这些理论在现实中得到了最好的印证,到处是动乱和压迫,到处是苦难和不公,到处是被凌辱的灵魂。共产主义理论就像是火种,点燃了这颗年轻的心。漫游归来,格瓦拉开始反省自己的人生,一些想法在他的头脑里成形了:“要当一个革命医生,首先需要的是革命”“我们的人民更需要的是拯救他们、解放他们”“我将用我的全部热血,去实现无产者全力追求的未来”。
格瓦拉的这次漫游被拍成了电影《摩托日记》,而这只是他传奇故事的序曲。多少年过去了,人们对“红色罗宾汉”的崇拜从未停止,在国内,张广天导演的话剧《切·格瓦拉》风靡大江南北,而好莱坞拍摄的电影《格瓦拉传》也在西方广受关注。
(王夏斐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