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密
说起天津赤峰道的瓷房子那可是天津无人不知的处所,谁从其路边过往,都很难不被其特殊的外表所吸引,回头好奇地多张望几眼。
瓷房子本是幢租界时期的老别墅,后来换了主人,房子也就破败了。从当初的旧照来看,原来的建筑该是带有法式风情的。只可惜时世维护不佳,这种特点也随房子的败落而没有得到多少保留。在几年前遇到今天的主人张连志后这所房子的外貌也随之被完全改变了,成了处完全用瓷片堆砌起的宅院。
房子的主人张连志说起来是个成功的商人,有着收藏旧物件的爱好。与别的收藏家专收完整且品相完好的物件不同,在张连志的收藏中,并不是将残损的或不成系统的物件放弃,而是也并收下来,只为留下记录旧时生活的各种细节,为日后探索旧时记忆提供更为多样的人口和切点。
瓷房子的设计虽不能算是什么优秀之作,但也算有番趣味。单说从古窑场废弃的瓷片堆中将那些不被藏家看中,甚至认为没有收藏价值的碎片清理出来,并整车地运回天津,也实在不是件容易事。成吨的碎瓷片被嵌在建筑的外墙上,与其他被收藏的各式物件一起充实着整幢房子的空间。在工匠敲敲打打中,这幢瓷房子现在也已进入了第6个年头的施工期。
如果说,通常意义上的收藏是为了投资,赏玩,开私人博物馆,那像这样将收藏当作一件工程来做,该是少见的。瓷房子内部有四层空间,全部被张连志收来的大到家具,石雕,小到各种器皿物件充填着。在同样用瓷器围栏围起的院子里,还摆放着正待整理入库的石雕和瓷器。时不时地还会有当地的学生或路过的人,带着好奇走进这里参观一番,为此,这个“私人展览馆”也有了自己的讲解员,讲解虽不深刻精道,但对于那些对老物件无所知的孩童和很难接触到老物件的普通人来说,这里的确是个民间近距离认识老文化的便利之所。
早春的瓷房子外,当树还没有吐露新芽时,一树的瓷猫便显得非常惹眼。了解的人说,这处院子和楼体完工的部分镶有300多个瓷猫枕,如同老建筑里蹭坐在门前的石狮瑞兽样。将这老虎的师傅放在房子的外面,多少也表达着普通百姓对宅院安泰的期望。每年初春时,都会让这所瓷房子有些新的气息,由碎瓷贴成的房子外皮都会开始新一季的清洗,冲刷去灰尘,露出斑斓碎瓷片的原本色彩和肌理,尽管不是完整的器物,但依然很耐人琢磨。比起那些束古董高阁的珍贵藏品,能亲手触摸到这些瓷片的润泽,对普通人来说更为真切和亲近。这些残件釉料的差异和烧制过程中的窑变,也能清晰可见,而釉色细微的精妙差异,也只有在瓷片与瓷片间的对比中才能更易辨识。那些精美的画工不只在价格不菲的精品中能得到体现,即使在这些被毁弃的碎片中,依然能读到些许精彩的片段。
从符合时尚审美的角度而言,这个因收藏而兴起的宅院工程算不得时尚人流,也有时尚的精英人士认为它的审美不够级别,但却是多了一些特别。当你仔细地读过其内部众多的藏品物件后,就不得不赞同主人惜旧的一番心思带有精美手工技艺雕工,从南方淘来的独木小舟;各种雕凿精湛,却因残破被人丢弃的花板,清代孩童玩的仿诸葛亮设计的战车模型玩具,古人为适应四季自然生活用竹藤编制床板的凉榻,为秀才苦读防止困倦人睡制作的灯挂椅,在科举考试时考生赴京赶考时背着的披竹挂鬃可遮风挡雨的书箱,民国时西风渐进时大户人家的中西合璧的梳妆台,走街穿巷的银匠手艺人背的带工具盒的风箱,票号里装银子的保险箱,老名牌的茶叶盒和专为紫砂壶保温的壶套,乃至大臣高悬于室内,不忘皇恩的匾额和出自各地窑址的器皿及官窑古瓷器具……这些虽有些不完整,但是保留有许多精彩,虽没有高级藏品那种耀入耳目的力量,但也不乏贴近生活的气质,在它们的糟朽与朴素之间,也能令人对旧时在生活中使用过这些物件的人别有兴味地遐想一番。抛去价值与价格的标准,再来阅读那些于收藏中透出的旧事,细细想来,也该算得上是一份对朴素的回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