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宝山
“清道人”李瑞清有三位得意门生:一位名叫陈墨西,老同盟会会员,他是台湾著名女作家琼瑶的祖父,另两位是一代绘画宗师张大千与徐悲鸿的书画老师、著名美术教育家吕凤子。
慧眼识才破格录取
李瑞清,字梅庵,号“梅痴”,晚号“清道人”、“玉梅花庵主”。清光绪十九年(1893)于江西考中举人,1894年赴京连捷成进士。次年殿试,名列二甲一等,选为翰林院庶吉士,不久改授道员,外放江苏,出任南京两江师范监督(相当于校长),兼江苏提学使、布政使。此公学识渊博,诗词书画皆精,是大才子。上世纪初,李瑞清走“教育救国”之路,主张“救国之道应停科举,广办新学。首先办好师范学堂,培养教师人才”。同时身体力行,放下官架子,出任两江师范监督,为人师表,哺人育才。
1903年,在李瑞清的主持下,两江师范向全国招收学员,共招70余人。李瑞清事必躬亲,亲自面试考核学员。在众多学子中,他最看中的是年龄最大、时年34岁的湖南衡阳人陈墨西。
陈墨西,出身书香门第,其父陈维之曾中进士,清同治年任过江西九江知府,不幸病故于任上,致使家道中落。陈墨西虽因生计执教于私塾,但胸有大志,不甘困守家乡,听说两江师范是优级学堂,他便跋涉千里,而湘而楚,搭船东下,远赴古都金陵,负笈求学。
面试那天,李瑞清问陈墨西:“你已过而立之年,为何还来读书?”
陈墨西振振有词地答道:“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当今帝国列强侵略中国,我辈当发愤图强。窃以为先做好学问,再图发展大计,振兴中华!”
李瑞清又问:“你读过什么书?”
陈墨西脱口道来:“幼承家学,读过经史、汉赋、古典诗词,唐宋八大家的文章能熟背。”他旧学功底深厚,能诗善文,出口成章,对答如流,深得李瑞清的青睐,当场拍板:“好,好!你虽是大龄学生,年纪仅比我小两岁,本师范一般不收年龄太大的学员,但你有旧学功底,是可造之才,我特准你破格入学!”1907年,有“江南才子”之誉的吕凤子报考“两江”,主考老师认为他“浮躁”,不想录取,也是李瑞清力排众议,将吕招收入校。
跟上时代投身革命
陈墨西在“两江”攻读时,对李瑞清执弟子礼甚恭。他经常将所写的诗文呈送李瑞清阅读,回到宿舍再仔细品味李师批发后的文字,久久揣摩。李瑞清很喜欢他,不时提醒:“安心做学问,莫受外界干扰。”
那个时代正是国家多事之秋。1900年,发生了八国联军入侵北京的事件,腐败无能的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不平等条约,此时沙俄乘机侵占了我国东北领土。追随孙中山的仁人志士奋起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宣传民主革命,主张推翻清廷,建立大同世界。此前1898年,光绪帝决定变法,下诏“明定国是”,鼓吹维新。慈禧发动政变,“百日维新”彻底失败。“六君子”被杀,康、梁逃亡日本。国破人亡,新式学堂纷纷停办,使赞成“戊戌变法”的陈墨西受到很大刺激。他对同窗挚友吕凤子等说:“满清已无救药,孙中山先生发动反清排满革命活动,倒是救中国的一条正确道路,我辈不能袖手旁观。”从那时起,陈墨西经常私下里阅读《申报》、《警世钟》、《苏报》和蒋百里在日本主编的《浙江潮》。《浙江潮》是一本进步刊物,每期秘密传到中国发行,鲁迅先生也经常寄此刊给同学、亲友。受进步思想影响,陈墨西思想上开始倾向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科举入仕、在清政府做官的李瑞清对风雨飘摇中的清廷仍保持忠心,对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维新党人极为反感,对孙中山提出的“振兴中华”和“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的政纲更是不屑一顾,多有批评指责。但李瑞清毕竟不是糊涂人,他也意识到大清皇朝在经历了甲午战争、八国联军入侵等重大战患后丧权辱国、赔款割地甚巨,难以维持局面,加上清廷上下腐败透顶,败亡之象日渐明朗,不免哀叹“王朝末日难以避免”。心境凄惶,充满了矛盾。他与陈墨西产生了思想上的分歧,不免疏远。
那时革命党人赵声由黄兴举荐,入两江师范执掌教鞭。他在校内秘密宣传反清,发展同志,并创建了“革命同志会”。陈墨西比赵声年长12岁,见多识广,倾向进步,被发展入会。陈为人忠厚、稳重,赵声对他很信任,让他暗中为“革命同志会”保管内部秘密文件,传递消息。陈墨西警惕性高,办事细心,他将秘密文件藏于住在清凉山下的姑表兄家。两江总督端方接到密报,已注意到两江师范内的“乱党”活动。两次行文校方,下令查办。李瑞清虚与委蛇,拖着不办。1905年秋,一天下午,端方派出一队官兵和骑警冲入位于四牌楼的两江师范校本部抓人。赵声闻讯而逃,陈墨西等20余名师生被拘押。开明宽容的李瑞清心中不安,认为“本校师生出事,他不好向社会交待,身为一校之长,有责任出面解围”,于是挺身而出,出面交涉,并作担保,促使当局几天后放人,定为“取保候审”,后因清廷摇摇欲坠,朝不保夕,追查“乱党”一事不了了之。
陈墨西在两江师范读书四年。1907年毕业后,壮志不减,筹款东渡扶桑留学。他由黄兴介绍,在日本加入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自此成为铁杆革命党人。他对好友说:“加入同盟会,是我人生的转折点,我有了更加明确的革命目标,这辈子跟随孙中山先生,将国民革命进行到底!”
恩师病故伸出援手
1911年10月,武昌首义,此后各省纷纷宣告独立。次年元旦,中华民国成立,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黄兴任陆军总长,形势一片大好。
1911年,陈墨西兴冲冲回国,奉命赴西北地区甘肃首府兰州,参加领导反清起义,后担任临时军政府教育司司长,他高兴地说:“我步恩师李瑞清的后尘,管教育了。”
袁世凯窃取了革命胜利果实,当了临时大总统,又于1915年12月12日称帝,激起全国人民的反对。梁启超、蒋百里策动蔡锷将军逃出北京,潜回云南,举兵讨袁,并通电全国。陈墨西等响应,奉命出征,与革命党人黄戍一起,领导甘肃的讨袁之役。陈虽是书生,却十分勇敢,且利用伶俐的口才,鼓动官兵们奋勇杀敌,连连报捷。陈墨西是一位身经百战的儒将,在袁世凯仅当了83天皇帝、一命呜呼之后,他于1916年南下广州,效力于广东革命政府,干得有声有色。
清廷倒台后,李瑞清无官可做。他擅长书画、古典诗词,为了一家生计,只身去苏州鬻画课徒,收张善仔、张大千兄弟等徒,传授中国传统国画技艺。得到名师薪传,张善仔画虎成为一绝,张大千画山水、人物、花鸟,无一不精,后来成为享誉中外的大画家。1920年,李瑞清病故于南京家中。噩耗传到广州,陈墨西不胜悲伤,想起恩师当年破格收他入校,又悉心指导他的学业,不禁百感交集,哀伤流泪,特发唁电致哀。听说李瑞清的后人生计艰困,被迫出卖家藏古玩字画多件,陈墨西坐卧不安,从银行汇四十块银洋(这笔钱当时可买10担米,每担米160市斤)至南京旧日同学伏子明处,委托他转交给恩师的家属。
1923年,陈墨西升任广州大元帅府谘议,继而又兼任政治参议官,在孙中山先生身边工作,成为他的得力助手。这一时期,他与湘籍同乡,如国民党军政大员谭延闿、程潜、鲁涤平交往甚多,并引为知己。1926年,北伐军兴,陈墨西担任北伐军总司令部政治顾问,与蒋介石、周恩来等国共两党的要人共事,参与军机筹划,被誉为“智勇双全的文人将军”。
国共分裂回乡教书
北伐节节胜利,取得全国政权指日可待。1927年,蒋介石突然叛变革命,违背孙中山生前制定的“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磨刀霍霍,以“清党”为名,大肆捕捉共产党人,镇压杀害,恐怖气氛笼罩全国。正义的人群起反对,严厉谴责蒋介石的倒行逆施。陈墨西亦强烈不满,气愤地说:“共产党有什么不好?北伐中,共产党员冲锋牺牲、在前,视死如归。东征时,陈赓还救过蒋介石的命。他忘恩负义,以怨报德,破坏了国共合作,破坏了大好形势,陷全国人民于水深火热之中。对蒋介石这样的独夫民贼,我决不与他合作,决不为虎作伥!”他借口“家母过世,回乡守孝”,毅然辞职,脱离了军界。动身那天,蒋介石送行,假意挽留,陈墨西以湖南人刚强不屈的犟劲,直言坚拒:“天下孝为先,我走定了!”回到家乡,他以教书为生,不问政治,远离纷争。
陈墨西家中田少人多,负担很重,靠一个人教书,难以维持一家人的生活。数年后迫不得已,遂给在南京的故友谭延闿写信求助。一个月后,谭回信邀陈赴南京。抵达当日,谭在一家大饭店宴请接见,作陪的有同乡故旧。席间,谭和盘托出安排陈工作的计划,拟请他去中央教育部任司长或督学。谭在1927年后依附蒋介石,历任国民政府主席、行政院院长,一言九鼎,连蒋介石对他也要礼让三分。陈墨西看透了蒋介石的为人,不愿在他控制的政府里做官,他坦诚地对谭延闿说:“小弟不是做官的料,还是去教书吧。”谭延闿依从陈墨西的愿望,推荐他到中央政治学校教国文。月薪不菲,可以维持一家人的生计。自己改善了生活条件,他又想起了恩师李瑞清的后人。几经周折,终于在升平桥找到李瑞清的次子李以新。走进李家,只见家徒四壁,无一件值钱之物,李以新和妻儿均面有菜色,衣服破旧,令陈墨西好生不忍。问李:“你家怎么到了这步田地?”李以新面露愧色,沉默不语,其妻如实相告:“孩子爹无甚专长,谋不到好差事,他又贪杯丢了公职。无收入,前几年靠卖父亲传下来的字画古玩维持生活。如今坐吃山空,连生病都无钱诊治了。”陈墨西闻言,摇摇头,叹了口气说:“你们不要再低价出卖老师的字画精品和家藏的字画文物了。无钱治病,揭不开锅,我可以资助以解燃眉之急。”李以新全家感激涕零,连声道谢。李妻欲跪下谢恩,陈墨西连忙上前阻拦,说:“资助你们也是应该的,当年李瑞清老师有恩于我,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啊!”陈墨西在南京执教四年,对李以新一家照顾备至,常前往探视,去一次就丢下一些钱,有时连饭都不吃就告辞了。
每年清明时节,陈墨西就约汪东等旧日同学,去南京牛首山,为李瑞清扫墓,恭行学生祭拜之礼,并在墓前吟诗填词,以抒悼念之情。那时陈墨西已年逾六旬,登山气喘吁吁,犹严守尊师之传统礼规。同学、同道称赞他有颜回之风,道德文章皆上品。
1930年,谭延闿辞世,陈墨西失去了靠山。1932年秋,在国民党党魁陈果夫、陈立夫的势力排挤下,陈墨西被迫挂鞭而去。为养家糊口,年过花甲的陈墨西东奔西走,到处托人谋事。世态炎凉,昔日陈墨西身居高位时门庭若市,今日落魄成了穷书生,无权无势,遭人白眼,到处碰壁。艰难中搜肠刮肚,思来想去,突然想到了时任浙江省主席的鲁涤平,遂坐车到苏州,再连夜搭乘民船,一夜未眠,于清晨赶到了杭州。鲁涤平以礼相待,安排他住在自己家里。没几日,鲁让陈任省府挂职参议,解决了陈一家人的温饱。三年后,鲁涤平病故,陈墨西再次失去依托,只得返回衡阳家乡,仍以教书为生,苦度光阴。他经常叹气对老伴说:“出卖灵魂,弄权术,投靠蒋介石,就能做大官。而我偏偏不学人事,只能当教书匠,喝稀粥过日子,连累家人了。”老伴通情达理,劝慰说:“过苦日子不要紧,只要一家人团聚,平平安安,也是幸福的。”
家风清白晚年幸福
陈墨西在官场上混了很多年,但却恪守传统道德,不贪不捞,廉洁为军为政,两袖清风。家无良田,仅靠教私塾的收入,非常微薄,但他无怨无悔。正如他所言:“清清白白做人,勤勤俭俭过日子,我活得自在、坦然。”
人民解放军兵临湘桂前夕,许多国民党军政要人纷纷携金带银,向广州方向逃去。陈墨西的儿子陈致平(即琼瑶的父亲)和陈道劝说他一起逃往台湾:“你在国民党阵营做过二十多年官,而且官位不小,共产党能放过你吗?”陈墨西深思片刻,理直气壮地答曰:“我不是蒋介石的人,我反蒋,没有干过对不起共产党,对不起老百姓的事,共产党不会对我怎么样。再说我年事已高,跑到台湾也不能教书,蒋介石讨厌我,不会安排我的职位,我和老伴靠什么生活?”说到这里,他坚定地说:“我不走,要死也死在故土!”儿子见他执意留在家乡,无奈地说:“那我们随军队走了,您老要保重。”骨肉分离,陈墨西不禁潸然泪下,摆摆手说:“人各有志。你们走吧,到了台湾好自为之。不要死心塌地为蒋介石办事!”
陈墨西年老体衰,不能教书,不能种地,生活陷入极端困境之中。此时他想到了旧日在广州中央政治讲习班的同学黄克诚,遂写信求助。信中说:“羊城一别,数十载各奔东西。兄投奔共产党,为人民立下赫赫战功,可喜可贺。我很惭愧,在国民党阵营中混日子,因反蒋而遭劫难,但我不为五斗米折腰,不愿助纣为虐,宁可回家乡教书,过苦日子。今年事已高,不能再执教鞭,又无财产,一点收入也没有。子女在台湾,接济不了我,如今生活维艰,若能伸出援手,救我一救,感激不尽。”恳切之情,溢于笔端。在北京中央军委任职的黄克诚了解陈墨西的为人,出面解困。他给时任湖南省省长的王首道、省委书记周小舟等省主要领导人打招呼,希望湖南省按照党的统战政策,给陈墨西“出路”,以解决家庭困难。王、周商量后,立即着手解决,安排陈墨西为本县政协委员。1956年,省政府又委任陈墨西为湖南省文史研究馆馆员,使其有了固定的收入。1960年,陈墨西因病谢世,享年91岁,高寿而终。
陈墨西的嫡亲孙女琼瑶,聪慧睿智,在台湾事业有成,创作了数十部长篇文艺著作和影视剧作品,在台湾和大陆掀起了“琼瑶热”,家喻户晓,连孩子们都知道她的大名。改革开放后,琼瑶在台湾接受了记者的采访,曾无限感慨地说:“我的祖父陈墨西是一位正直的爱国人士,他在政治生涯中从不盲从。晚年生活困难,全靠大陆资助,代替我们照顾祖父母的生活。祖父一生沉浮,一言难尽。我们家属遥对大陆感谢共产党,感谢家乡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