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惠忠
一、新材料作文
1.全国卷甲卷: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 字的文章。(60分)
2008 年5 月12 日14 时28 分,四川省汶川县发生里氏8.0级特大地震。
人民的生命高于一切!
胡锦涛、温家宝等党政军领导人迅速赶赴灾区指导抗震救灾。
十多万解放军、武警和公安民警,各省市的救援队、医疗队、工程抢修队迅速进入灾区。港台救援队和国际救援队飞抵灾区。志愿者从四面八方汇聚灾区。救援物资从水陆空源源不断运进灾区。
一位中学教师趴在讲台上用生命保护了下面的四个学生。一位失去15 个亲人的县民政局长连续指挥救灾五天只睡了七个小时。幸存者的生还奇迹在不断突破,100 小时、150小时、196 小时……
中央电视台24 小时播报。19 日14 时28 分举国哀悼。
一样的爱心,不一样的表达。捐款、献血、义演、关注……
要求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评析】
全国卷甲卷(河南、陕西、山西等用)的作文题延续了前两年的命题思路,属典型的新材料作文。试题表现出两大特点:一是强烈的时代性。原则上讲,高考作文命题会有意回避社会热点。这样做,既有避免猜题押宝的意图,也出于杜绝假话、空话、套话的考虑。但此题偏偏紧扣时代脉搏,直击当前热点,完全突破了定势。二是高度的开放性。本题与每位考生都有关联,正如材料中提到的,“捐款、献血、义演、关注……”,考生对大地震的种种情况一定有所了解,并形成自己的感悟与思考。何况供料文字多达七段,其中涵盖多样的立意角度与宽广的选择范围。构思作文时,应在以下方面下功夫:
一、逐段、逐句审读试题材料,明确立意角度。“2008 年5 月12 日14 时28 分,四川省汶川县发生里氏8.0级特大地震”,这是对事件背景的交代,也是在告诉考生:汶川地震是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那么,人类该如何面对灾难?防灾的意识、自救的常识等均在可写之列。“人民的生命高于一切”,这是党和国家领导人应对灾难时重要的指导思想,体现着“以人为本”的理念,人性关怀由此得到充分体现。“胡锦涛、温家宝等党政军领导人迅速赶赴灾区指导抗震救灾”,说的是最高领导人心系灾民、身先士卒、反应迅速、奋不顾身。“十多万解放军、武警和公安民警……”,救援工作体现出无所畏惧的勇气、八方支援的美德、震撼人心的责任意识以及可贵的国际主义精神。“一位中学教师趴在讲台上用生命保护了下面的四个学生。……”,这段文字涉及面更广,包括崇高的职业道德、舍生忘死和先人后己的奉献精神、坚韧的意志力和顽强的求生欲望,等等。“中央电视台24 小时播报。19 日14 时28 分举国哀悼”,显示出关键时刻中华民族大家庭的血肉相连、戮力同心,共克时艰。“一样的爱心,不一样的表达。捐款、献血、义演、关注……”,启示我们爱的表达有多种方式,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之分,但尽力而为是每个中国人义不容辞的责任。经过一番“条分缕析”,便于我们选准适合自己的写作角度。
二、力避空谈泛论,力求个性鲜明。面对角度宽阔的文题,如何出彩呢?这就给考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符合题意的前提下,要找到一个恰当的突破口,尽可能想人之所未想,发人之所未发;最好材料要新,开掘要深,善于以小见大(不是简单地罗列现象,而是将内容集中到一个点上)。从文体与写法看,一是可写成时事短评(即社会生活评论,可拟题“灾难中见证公民社会的成长”“吹响灾区重建的集结号”“一个民族要有超越灾难的情怀”“大地震带来的精神财富”“抗震精神是中国崛起的标志”等);二是可记叙、抒写自己对灾难的关注;三是可发挥想象、转换角色,以受灾群众(或救援官兵、志愿者)为第一人称自述故事,描写憾人心魄的场景。
2.全国卷乙卷:“自然之道”启人心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南太平洋的小岛上,有很多绿海龟孵化小龟的沙穴。一天黄昏,一只幼龟探头探脑地爬出来,一只老鹰直冲下来要叼走它。一位好心的游客发现了,连忙跑过去赶走老鹰,护着小龟爬进大海。可是,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沙穴里成群的幼龟鱼贯而出——原来,先出来的那只幼龟是个“侦察兵”,一旦遇到危险,它便缩回去,现在它安全到达大海,错误的信息使幼龟们争先恐后地爬到毫无遮挡的海滩。好心的游客走了,原先那只在等待时机的老鹰又飞了回来,其他老鹰也跟过来了。
要求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评析】
今年全国卷乙卷(黑龙江、吉林、云南等用)的作文题,以“海龟和老鹰”的故事为材料。该故事原作者是美国人伯罗蒙塞尔,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将其选为课文,取名《自然之道》。材料中心是明确的:好心的游客对小海龟的帮助看似善举,实则违背了自然之道,给海龟带来的是莫大的伤害;正面的启示则是做事一定要遵循规律,要科学地进行调查研究。
顺着这个主旨,可以多侧面地展开思考,因为在大自然面前或人类社会中,类似情况还有很多。以对待自然界而言,可确立“人是万物之灵,然而当人自作聪明时,一切都可能走向反面”一类的主题。把材料放到社会生活中,还可有更深层次的解读,我们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是否存在类似现象呢?家长过度呵护,容易导致孩子丧失自理、自立、自强的能力;学校教育呢,总是不愿让学生接触社会阴暗面,许多老师习惯于强调“校园是最纯净的”,放弃挫折教育、苦难教育或“黑暗教育”,孩子们就能避开挫折和苦难,永远生活在光明中了吗?在家长、学校教育工作者的殷殷庇护下,孩子们看不到“老鹰”的利爪,只能得到错误的讯息:外面天朗气清,惠风和畅,沙滩上尽可放心嬉戏……再拓展一下:老百姓的生活过得好好的,“官命”偏要来指手画脚,貌似爱民若子实则扰民如敌。关注现实的同学,可以谈有些地方大搞“政绩工程”,给农民建别墅却让他们欠下巨额贷款。这也属于“好心办坏事”。如此一来,我们又回归了思考的起点:尊重规律、实事求是才能避免失误。
供料涉及三个对象,除“好心的游客”外,还有幼龟和老鹰。假如从幼龟角度看,它们派“侦察兵”了解情况,由于人为干预、获得错误信息而遭受损失;从老鹰角度看,它被人赶走未达到攫取食物的目的,但没有放弃目标,而是伺机再度出击。据此,还可从“审时度势”“信息与成功”“生存法则”“坚持不懈”等角度切入题意。只要立意不“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就是符合题意的。
3.全国卷新课标卷:小故事中有大道理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小兰和妈妈都喜欢听小鸟唱歌,看小鸟飞翔。母女俩第一次养鸟,母亲忙,女儿贪玩,没几天小鸟就饿死了。第二次养鸟,母女相约要好好对待小鸟,这次养了一个月,小鸟长得很好。但是朋友说,你们残忍地剥夺了小鸟自由歌唱、自由飞翔的权利,母女俩依依不舍地把小鸟放飞了。第三次亲密接触小鸟,是因为收到一封参加放生活动的邀请函。信函说,放生活动又环保又慈善。母女俩买了两对小鸟,兴高采烈地去参加放生活动。爬上山头,看见参加放生的有好几百人。一声礼炮响起,千鸟齐飞,有人笑脸灿烂,有人虔诚合十。母女下山后,听见花鸟市场的老板兴奋地说,自从有了放生活动,鸟儿的需求量大增,要每天起早摸黑捉鸟才能供得上。
要求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评析】
今年全国卷新课标卷(宁夏、海南用)的作文题,没有像去年一样给出提示性的引语(去年的引语为“对此,有人评论说,创造需要机遇,更需要执著的追求。也有人评论说,创造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困难,那么崎岖,那么遥远”),从实际情况看,给部分考生的审题造成不小的难度。构思本题时,其实可按如下步骤审题立意:
一、整体把握材料含意,找到思维的聚合点。就材料整体而言,表层含意是人类应善待包括鸟在内的各种生灵(包括母女俩喜欢听小鸟唱歌、看小鸟飞翔却未善待小鸟——第一次养鸟,剥夺了小鸟的自由——第二次养鸟;包括花鸟市场的老板借捕鸟发财),其深层含意则体现在放生活动的悲剧性后果上——一种行为本来是出于“善”的目的,可由于对行为本身考虑不周,结果适得其反、事与愿违。
二、理清材料的发散性,多方提炼作文角度。具体可从以下角度入题:(1)母女俩的角度:由她们的慈善行为没有用对地方,可立意为应看清事物本质,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由她们的善意行为有待改进,可立意为做事要注意行为与目的的关系;由她们放生的结果,可立意为做事要讲求方法而不能盲从。(2)从花鸟市场老板的角度看,商人借人们的善举来牟利,由此可谈论体制不健全、不完善的危害不容忽视。(3)从鸟与人类的关系看,立意点可以是呼吁建立和谐的社会环境。
三、优选最佳立意构思成文。在“整体把握材料含意”和“多方提炼作文角度”的基础上,还应精心选择最佳立意进行写作。选择的标准由主客观两方面决定:主观方面,自己对哪个角度感悟深、有话可说且能把话说好,就选哪一角度;客观方面,别人少有顾及的意向,自己要加以盘算。这样综合考虑,方能胜人一筹。考生下笔时,一定要透过现象看本质,不能一味地纠缠在养鸟或放鸟上(比如可提升到自由、生命、爱的高度作思考,强调盲目的爱反而会造成伤害、治标更应治本等,或者剖析不能被“又环保又慈善”之类的表象所迷惑)。
4.辽宁卷:关注“作文与做人”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某杂志刊登了一份关于青少年价值观的调查报告,其中一些数据引起了人们的注意。例如对“在公共场合大声喧哗”表示难以评价的为27.2%,对“在公共汽车上不让坐”表示难以评价的为22.8%,对“过马路闯红灯”表示难以评价的为15.2%,对“竞争可以不择手段”表示难以评价的为18.6%,对“诚实意味着吃亏”表示难以评价的为33.8%。有人认为,这些数据显示出相当一部分青少年对社会公德及个人品德的价值判断模糊甚至错误。有人认为,从这些数据可以推断出多数青少年思想仍然很健康、很阳光。有人认为,“难以评价”就是因为不想简单地赞同或反对,恰好表现出当代青少年思想的多元化、个性化。
要求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评析】
高考作文试题就像一面镜子,总是在折射社会的同时,肩负起导引青少年学生走向真善美境界的崇高使命。就今年辽宁卷作文题看,其内容核心是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强调个性与社会公德之间的辩证关系。在命题形式(包括语料呈现)上,借鉴了2006年全国卷乙卷关于“国民图书阅读率持续走低而网上阅读率迅速增长”的新材料作文。材料中先列出五个数据(前三项针对文明素养,后两项针对立身处世,均属与人相处的范畴),然后通过三个“有人认为”,把具体的评议角度展示得相当清楚。
我们从常规思路考虑,一系列数据确实显示出“相当一部分青少年对社会公德及个人品德的价值判断模糊甚至错误”;推断“多数青少年思想仍然很健康、很阳光”,这是看问题的角度不同使然——看到的是“主流”,即毕竟绝大多数青少年具有正确的价值判断;真要使立意出新,还得围绕“‘难以评价就是因为不想简单地赞同或反对,恰好表现出当代青少年思想的多元化、个性化”这一点深入思考。事实上,对于后两种看法,既可否定、批评(比如选写思想评论,拟题“如此‘多元化”或“可悲的‘个性化”,按照“人—社会—国家与民族”“行为—心灵”“思想—道德价值与文化意识”等思路析原因、挖根源、求解决),也可以认同。考生不妨从心理、文化层面展开,明确回答“竞争就可以不择手段吗”“诚实真的意味着吃亏吗”等问题,或比较“未必助人但不妨碍他人”与“乐于助人”两种道德准则;还可结合“勿以恶小而为之”等名言及“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等时事,深入浅出地剖析道德准则与社会秩序间的关系,阐明“有公德心可以更好地融入社会”“细节体现国民素质”“遵守公德、维护祖国形象就是爱国”之类的论题。
5.福建卷:浓郁的哲理意味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70分)
三个人走进商店。一个人买了一瓶果汁,说:“我喜欢甜的。”一个人买了一杯咖啡,说:“我就喜欢这又苦又甜的滋味。”还有人买了一瓶矿泉水后说:“我喜欢淡淡的矿泉水。”
要求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评析】
福建卷今年的命题向全国卷靠拢,也选择了新材料作文。新材料作文的特点是根据“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写作,考生作文在材料范围之内就算符合题意。所以试题要求中明确提出“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像福建卷材料中的“三个人”就是三个角度),允许考生“自主确定立意”。不同的喜好折射出迥别的人生态度(“果汁?咖啡?矿泉水”并无高下优劣之分)。下面是写作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审题应准确。要关注材料的文化意义,明确“果汁?咖啡?矿泉水”与人生追求间的对应关系,比如:“果汁”——“享受”型的人生观;“咖啡”——“先奋斗后享受”型或“在奋斗中享受”型,人生百味,有甜有苦,跌宕起伏才觉丰富多姿;“矿泉水”——“平淡生活”型,崇尚纯净自然、淡泊从容的生活态度。
二、立意要明确。选定一个角度后,应亮出自己的主张。比如针对“我喜欢甜的”,可批评“享受生活”的人生态度,也可提倡这种人生态度(指出不管处在何种境遇都以享受的心态来活着,人生才能长久而有滋有味)。再如针对“我喜欢淡淡的矿泉水”,一般是颂扬平平淡淡才是真、真水无香、平淡真实的生活态度。立意时要积极调动文化积淀、知识储备,善于运用发散思维,以彰显主旨的深刻性、缜密性与独特性。比如材料展示的是三个人的横向比照,如果转换思路,从人的一生纵向发展看,也可能同一个人早年喜欢“果汁”,中年享用“咖啡”,晚年却又爱上“矿泉水”。如此切入题意,那就见新意了——具体可借鉴蒋捷《虞美人?听雨》等作品的写法。
三、选材要精当。所选材料最好能启人心智、发人深省、感人至深。若写记叙文(包括虚构故事写小小说),材料在真实(合乎情理)外,应力求有感染力;若写议论文,选例应典型、有一以当十的代表性(例如可写“也无风雨也无晴”的苏东坡,可写一辈子“质朴、淳厚、诚恳、平易、骨头硬、心肠软、怀真情、讲真话,多想别人,少想自己”的季羡林,也可用财经人物段永平、数学家朱熹平、电影导演贾樟柯、围棋运动员罗洗河、“谁的青春有我狂”的吴子尤等人作为佐证)。
四、行文要巧妙。喜爱哪种饮料可作为引子出现(先表明自己的选择),然后迅速转入正题谈人生;不能只论“要什么”(“是什么”),写作重点应放在自身“为什么要”之上。结构安排应合理,比如既包容过去又开启未来,凭借古今交融的博大视野赢得阅卷老师的青睐。如果兼写多个方面(如将三种喜好联系起来思考,阐释“生活是多样的,人生的情趣爱好、向往追求各有差别,不必强求一致”),可运用对比手法:写议论文,那就运用对比论证强化观点;写叙事性的文章,那就让有关联的人物形成比较。
6.北京卷:开阔的立意空间
课堂上,老师说:“今天我们来做个小实验。”随后,他拿出一个装满石块的玻璃广口瓶,放在讲台上,问道:“瓶子满了吗?”所有学生答:“满了!”“真的?”老师从桌下拿出一小桶沙子,慢慢倒进去,填满石块的间隙,“满了吗?”学生们若有所思。老师又拿过一壶水倒了进去,直到水面与瓶口持平。“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老师问道。课堂活跃起来。
一个学生说:“很多事情看起来达到了极限,实际上还存在很大空间。”
一个学生说:“顺序很重要。先放这桶沙子,有些石块肯定就放不进去了。”
一个学生说:“对,得先放石块。有些分量重的东西就得优先安排。”
一个学生说:“也不一定,先放沙子和水就一定不行么?”
……
请就以上材料,展开联想,自定角度,写一篇文章。题目自拟,文体自选(除诗歌外),不少于800字。(60分)
【评析】
实验本身内蕴丰富,很能引发写作者的联想与思索;同一个的现象可从不同角度阐释哲理,又体现着新课标所强调的探究精神。具体说来,结合题中的“学生说”,本题的联想角度至少有:
一、关于极限与空间。无论你的时间多么紧张,如果你真的再加把劲,就一定能挤出更多的时间,干更多的事。譬如说,那些石块就好比上班的8小时、睡觉的8小时,那些沙子就好比吃饭的时间、娱乐的时间、应酬的时间,那壶水就好比你等车、聊天、闲逛等边边角角的时间。你也许觉得你已忙得不得了,再没一点时间去看书、充电了,其实这也就如那个瓶子一样,看着已经满了,实际上还有很多空隙,你完全可以利用这些空隙再干些事。人和人的差距,往往就是因怎样利用8小时外的时间而造成的。
二、关于潜力与韧性。人的潜力是无限的,只要你科学地利用和耐心地挖掘。永远不要自满自足,停滞不前,也不要说自己不行了,我就这么大的本事了;可以给自己定个高一点的目标,要加把劲才能完成的目标。这方面的实例有很多。比如加拿大有个坐轮椅的青年布朗,居然是个登山爱好者,欧美许多高山都留下了他的足迹。他的理想是,有生之年登上世界所有的名山。和他们相比,我们的潜力要大得多,没有任何懈怠懒惰的理由。从成长过程中的种种自我超越出发,还可结合奥运赛场上的拼搏,论述每一个新目标的实现都离不开对潜能的激发。
三、关于顺序安排。人生好比这个瓶子,必须先把你的石块放进去,然后再放沙子、水,这个次序不能颠倒,否则,石块就放不进去了。信仰、学识、技能、事业都是生命中的石块,要趁着年轻力壮,把这些东西学好用好,稳稳妥妥地放进自己的瓶子里,然后再从从容容地去享乐去游玩去消遣。否则,年纪轻轻就先忙着吃喝玩乐,不干正事,不务正业,那就等于瓶子里先装了一大堆无关紧要的沙子、水,等醒悟过来想装石块时,为时过晚,只能空叹“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假如由先抓最重要的入题,还可谈论在抗震救灾中有许多事情要做,尽管都很急迫可仍有轻重之别,解救被困的生命恰是我们的政府和人民放在第一位的;其他诸如灾后防疫、灾后理赔、灾后重建等都应暂时往后放。
此外,第四个学生“也不一定,先放沙子和水就一定不行么?”的质疑,也不无道理,考生亦可由此拓展、类比开来。命题者在四个学生的说法后还加了省略号,意在提醒考生,构思立意时还有其他个性化的切入角度。比如认为故事中的瓶子就是人,装进瓶里的石头、沙子和水分别代表坚强、细密和柔情,由这三种品质充实自己,一个人才会完美。如此立意,也符合题意。
7.湖南卷:兼具人文性与思辨性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60分)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是唐代诗人韩愈的名句。诗句的意思是说,在滋润如酥的初春细雨中,春草发芽,远远望去,一片淡淡的绿色,可是走近后,却只见到极为稀疏的草芽,绿色反而感觉不到了。诗句的意境是美的,隐含的哲理也很丰富。它使我们领悟到:置身太近,有时反而感觉不到实际存在的东西;要把握某一事物,有时需要跳出这一事物;人对事物的看法与对美的感受同距离是有关系的……其实,生活中的许多事物和现象都含有这两句诗的意境与哲理,关键在于你的观察与体会。
请根据自己阅读诗句所体会到的意境与哲理,联系现实生活,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或记叙文。
【评析】
题目要求“根据自己阅读诗句所体会到的意境与哲理,联系现实生活”作文,考虑到考生自我感悟、“体会”难度不小,所以命题人先解说了诗句的意境美,并就其“隐含的哲理”给出了三种理解,这些提示性的文字均能成为写作思路,考生顺着其中某一方面延展、拓宽,都是可以的。比如“天街小雨润如酥”的“意境是美的”,以“润如酥”形容初春小雨细滑润泽的特点,容易使人想起杜诗“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意境,由此可颂扬一种“和风细雨”“润物无声”式的育人方式;“草色遥看近却无”写小草沾雨后的景色,以远看似青、近看却无描摹小草雨后的朦胧景象,完全可与王维“青霭入看无”“山色有无中”的景象媲美,而“遥看近却无”的草色是初春时节所特有,又象征着大地春回、万象更新的勃勃生机;“置身太近,有时反而感觉不到实际存在的东西”,循着这句话可想到日常生活中父母无微不至的爱、老师同学无私的关怀,往往是自己习以为常而有所忽略的;“要把握某一事物,有时需要跳出这一事物”,这与苏轼《题西林壁》中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类似,暗含“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道理;“人对事物的看法与对美的感受同距离是有关系的”,可转换成“美在距离”“朦胧产生美”等话题,具体可谈离开故土后才发现家乡之美、看似平凡庸碌的生活值得珍视等等……需要注意的是,试题并不是要求写文学评论,而是“联系现实生活”谈“体会”——诗句只是一个发端、引子;如果“就诗句论诗句”,不敢越雷池一步,难免陷入无话可说的窘境。根据“自己”读诗的体会构思作文,考生还有哪些体会可谈?如何“读”出新的内容、见仁见智说感悟呢?除命题者列出的几点外,我们还可由诗句中涉及的远与近、浓与淡、似有与似无等领悟其他哲理,例如“生活中,眼睛也可能欺骗你”“变换角度看问题”“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等。由此可见,诗句蕴涵的哲理与传统的材料作文相比,具有多极的思考角度和多元化的立意方向。具体下笔时,开头部分一般要破题(从诗句说起,然后快速转移到人生或其他方面);要跳出诗句,善于结合现实生活、自我经历加以阐释。
8.江西卷:体式别致但存在不足
阅读下面的文字与漫画,按要求作文。(60分)
2007年,洞庭湖大水导致20亿只田鼠大迁徙,所过之处农田一片狼藉。专家认为,田鼠为害之烈,原因之一是人类热衷于吃野味,致使田鼠的天敌(蛇、猫头鹰、黄鼠狼等)数量急剧下降。
助鼠为患 作者 颜庆雄
(据2007年7月12日《晶报》)
根据上述材料,请你为田鼠或田鼠的天敌代拟一封给人类的信。
要求:
①必须按书信格式作文。
②题目自拟。
③所写内容必须与给定的材料相关。
④不少于800字。
⑤不得抄袭、套作。
【评析】
怎样构思呢?首先当然是细读材料。文字部分共两句,前一句(“2007年,洞庭湖大水导致20亿只田鼠大迁徙……”)说的是现象、危害,是程度之严重;后一句则揭示人为原因——“人类热衷于吃野味……”。漫画材料,通过展现田鼠的感谢信和饭店中的各道野味,进一步激发考生灵感,拓展其作文空间(比如可把故事场景设置在酒楼饭馆内)。
从写法上说,既已规定了“代拟一封给人类的信”,那么采用拟人手法、写想象作文是没有疑问的了;但具体的选择空间还是有的。比如站在田鼠的立场上与人类对话,那么该说些什么呢?一般可写感谢信,用反讽笔法行文。如果用田鼠天敌的身份写信,可写控诉信,用谴责、告诫或愤怒的口吻指斥人类因贪欲、短视而害人害己、自食恶果,也可以是声声哀求动人心扉;选材上应展开联想思维(如联想到欧洲中世纪的鼠疫等其他自然灾害)。文体选择上也有细微差别,比如写“鼠”眼(或“蛇”眼等)看人间的杂文,重在抨击、鞭挞人类丧失了生存智慧;比如放飞想象写童话,重在编述生动的故事;又如写文艺性说明文,重在揭示原因及危害,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设陷阱、防鼠墙和毒杀等手段,对日益猖獗的鼠患只是“治标”之举与应急之计,必须采用生态方法,从长远着手保护田鼠天敌并约束人类行为,才能逐步恢复洞庭湖流域的生态平衡)。为避免无谓失分,逐项落实试题中的“要求”也很重要,包括书信格式应正确、拟一个醒目的有情趣的标题等。行文时要按动物的口气写(比如把洞穴说成自己的家);避免写一些大而空的、做作的口号式话语,如“人类啊,你们觉悟吧”“请务必爱护自然啊”等。
二、标题作文
1.上海卷:内涵深沉,外延丰富
平常大家关注更多的也许是“我们”,如果把视线转向“他们”,你会看到什么,又会想到什么?请以“他们”为题,写一篇文章。(70分)
要求:(1)不少于800字。(2)不要写成诗歌。(3)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
【评析】
构思作文时,以下几点须明确无误:
一、“他们”是谁?得有清楚的界定。这一点上选择的余地相当大:可以是今人、古人,可以是国人、洋人(如有正义感的国际友人,如在特大地震发生后口无遮拦的以莎朗?斯通为代表的一群小丑),可以是正面人物、反面人物(比如分裂祖国、惨无人道的藏独分子)。当然,“他们”之间一定要有某种关联。这个关联点,可以是共有的精神品性,可以是相同的身份职业,可以是类似的地位处境(例如农民工、残疾人等同属弱势群体),可以是都与“我”朝夕相处(比如“我”的父母)。正因为“他们”包括除自己外的任何人,所以有一个精心选点切入的问题。一般说来,最好是写与自己关系密切的人(比如“我”的老师们、“我”的邻居们)。此外,“他们”也可是同中见异的两个人(如面临同样的打击,一个消极沉沦而另一个奋发有为)。
二、“我”关注“他们”哪一方面?为什么要关注?是怀着怎样的情感关注的?关注后有哪些感慨?这是行文重点所在。换言之,“他们”是怎样一个群体(有什么特点、有什么样的情感与需求、有什么样的境界等)得充分展示出来;接下来还得往深处拓展:针对“他们”的处境、情感、需求,“我”想到些什么或打算怎么做?具体说来,考生可站在褒扬的立场,写“他们”的崇高人格、拼搏精神、大智大勇给自己的启示;可站在同情的角度,写“他们”(如偏远地区的失学儿童、某项民间艺术的传承者)的酸甜苦辣、亟待援助;也可站在批评的角度,“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写“他们”的平庸生活或鄙俗趣味催人警醒。像作家叶永烈在试写本题时,想到的是在纽约结识的一对当导游的父子,因为来自中国大陆,所以他们对五星红旗有着很深的感情;他们在到处飘扬着星条旗的纽约打起了五星红旗。虽然手中的红旗曾招来“麻烦”,“台独”分子曾警告“当心脑袋”,但他们“置之不理,照样举着五星红旗!”
三、文体上要写什么像什么。如果是记叙文,要有对“他们”言行、心理的细腻刻画,要有生动而文采斐然的表达;如果是散文,可针对有感染力的事件设置多种生活情景,通过“他们”来反观“我”或“我们”,抒写“应多从他人角度看问题、多注意他人感受”的人生感悟;如果写议论文,要追求思辨的深度,论点应鲜明,论证的结构要分明,切忌蜻蜓点水、面面俱到。
总之,试题提醒我们:在这个世界上生存的不止是“我”,还有千千万万个“他们”;我们理应适时地把眼光投向“他们”,敞开胸怀去关注世界、关爱他人。这对广大考生来说,无疑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试题本身又亲切自然,具有较强的激发功能,对于那些经常关心身边人、天下事的考生来说,一定会有如鱼得水之感,一定能写出真切感人的佳作来。
2.湖北卷:着力引导自我省察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你走过一棵树,树枝低垂,你是随手把树枝折断丢弃,还是弯身而过?一只长了癣的流浪狗走近你,你是怜悯地避开,还是一脚踢过去?电梯门打开,你是谦抑地让人,还是霸道地推人?一个盲人和你并肩路口,绿灯亮了,你会搀那盲者一把吗?你与别人如何擦身而过?你怎么从小贩手中接过找来的零钱?你如何低头系上自己松了的鞋带?你,独处时如何与自己相处?
请根据对这段文字的理解,展开联想,思考如何对待自然,如何对待他人,如何对待自己。自选角度,以《举手投足之间》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自定立意,自定文体,不少于800字。
【评析】
本题让人想起一则公益广告——“我相信,其实文明,就在我们心中/我们会在生活中不经意地流露着/有时,多一个手势,对别人来说,就是多一份体谅/还有时,多一点耐心的等待,对别人来说就是一种关爱/有时,多一点点分享,对别人来说,就是多一份温暖”。由此可见,“举手投足之间”紧扣构建和谐社会,题意在于引导考生思考人生、感悟自然、提升个人素养。怎样审题、立意呢?考生应本着人与自然、人与他人、人与自身和谐共处这个主题,着重阐释个人修养与言行举止之间内质与外在的关系。具体说来,既可从尊重自然、尊重生命入手,也可从尊重他人、遵守公德入手,还可从“慎独”入手,角度多样,空间广阔。考生落笔时,应注意由小见大,既忌空谈泛论精神文明、社会和谐,也不能简单罗列、就事论事,而应具体分析(或细致描摹)并向生活的深处开掘,做到感性与理性相结合,从而表现出一定的深度来。
一个有成就的人,一定是经常反思的人;一个优秀民族,也必然是善于自我省察的民族。判定一个人或民族是伟大还是渺小,是卑微还是高尚,前途是远大还是渺茫,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看这个人或民族有无自我审视的意识;这种意识,往往体现在一个人举手投足之间或一个民族的日常行为之中。就这个意义而言,“举手投足之间”这道题切入口小而意旨宏大,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和时代意义。
3.浙江卷:看似平常最奇崛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都市和乡村,是我们栖居的空间;都市生活和乡村生活,是我们平凡的生活。当我们从平凡中回望时,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感触和期待。
请以“触摸都市”或“感受乡村”为题,写一篇作文,可讲述你自己或身边的故事,抒发你的真情实感,也可阐明你的思想观点。
【评析】
今年的试题以“都市”“乡村”为关键词,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关注容易被忽视的生存空间。试题保持了重视人文性的传统,又避免了过于“虚化”。同时,设题具有较高的文化品位,“就内容而言可以写一写“人的诗意栖居”“平凡生活之美”“都市(乡村)在发展中失去了些什么(如环境已恶化)”“人们的观念正发生哪些变化”“我期待都市(乡村)的明天是怎样的”“新农村建设中值得注意的问题”“我看城乡融合”等。再就写法而言,近几年高考现代文阅读的选文《阳台上的遗憾》《说村落》《乡村的瓦》《乡村的风》《一幅烟雨牛鹭图》《麦天》等都可供参考,它们的基本特点是精选一个点、一个意象切入题旨,并在字里行间融入深情。
以“触摸都市/感受乡村”为题作文,如果兼写“都市”“乡村”而平均分配笔墨,自然有违题意,但可以用“都市”反衬“乡村”或以“乡村”反衬“都市”,表现“面对快节奏的城市生活有喜有忧”“时时对另一种生活环境心怀向往”“城市应反哺农村”等。
“触摸都市/感受乡村”有较宽广的写作包容度,与去年的“行走在消逝中”相比,降低了审题难度。这种从生活出发的题目,能激发考生的写作热情,让所有考生有话可说,而优秀考生更能写出有深度的好文章,从而有效检测考生的作文水平。另外,命题人特意在“为题”两字下加上着重点,显示了对考生的人性化关怀。可商榷之处:“触摸都市”中的“都市”,改为“城市”是否更合理些?因为“都市”一般专指“大城市”,在“都市”与“乡村”之间应该还有一个概念——城镇,事实上不少考生恰恰是生活在城镇上、每天“触摸”着小城镇的。
4.重庆卷:贴近考生生活实际
《现代汉语词典》对“自然”的释义有:①自然界。②自由发展;不经人力干预。③不勉强;不局促;不呆板。……
请以“在自然中生活”为题目,写一篇文章。(60分)
要求:①立意自定;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800字;④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评析】
由重庆卷“在自然中生活”这道标题作文,我们很容易想到“天人合一”的命题。从这个意义上看,试题既具有全球意识,又富于地方特色。之所以说具有全球意识,是因为近些年随着环境进一步恶化,许多国家提出了“人、社会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口号,而“在自然中生活”无疑是这种理念的反映。依此思考,可确立“大自然给我生活的启悟”“拯救濒临灭绝的珍稀动植物”“在自然中生活——我的心愿”等主题(比如写景区旅游,圆了“我”在自然中生活的梦想,可惜的是还得回到钢筋水泥的丛林之中;也可采用鸟或其他动物的视角,写一篇想象作文)。“在自然中生活”更具地方特色。2008年年初重庆市提出建设“森林城市”的目标,要让青山绿水、苍松翠柏等成为城市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在自然中生活”其实也是对这一目标的响应。
值得注意的是,“自然”是个多义词,提示语中已列出它的另两个义项——“自由发展;不经人力干预”和“不勉强;不局促;不呆板”(两种释义基本一致)。由此看来,本题的写作空间远大于“在自然界中生活”“与大自然亲密接触”。那么,怎样围绕后两个义项精心构思呢?可从两方面展开联想:一是想反义词,“自由发展;不经人力干预”的对立面是饱受束缚、压制,“不勉强;不局促;不呆板”的反义词自然是“局促、呆板”等;二是想原因,诸如“父母过高的期望值”“揠苗助长式的教育方式”“未尽合理的考试制度、管理模式”“在物质上一味攀比的生活方式”“太过复杂的人际关系”“过于沉重的心理压力”等等,都可能成为难以“在自然中生活”的缘由。这么一思考,文路就开阔了,也就容易写出新意了。
5.广东卷:充满辩证思维
请以“不要轻易说‘不”为题写一篇文章。(60分)
要求:①除诗歌之外,文体不限。②不少于800字。
【评析】
今年广东卷的作文题继续考查考生对人的生存态度、生命质量、心灵世界等精神生活与审美体验的认识;内容指向上更加贴近现实。与往年最大的不同是,改变延用了四年的话题作文的形式,换用标题作文,但考生在立意、选材、体裁方面仍可自由发挥。
就拓展文思而言,关键在于对“说‘不”的理解。“不”表示否定、拒绝等,可以指感到能力“不行”、说自己“做不到”(那么“不要轻易说‘不”可理解为应树立信心、增强勇气、敢于尝试,而不能一蹶不振、畏首畏尾);可以指拒绝他人时的“不要”、否定他人时的“你不行”(题旨可理解为注意倾听、善解人意,或者是不要草率地给他人泼冷水而应热情鼓励等);可指面对他人言行的“不相信”(题旨可理解为应当信任他人);还可以指“不怕”违规、犯了错还觉得“不要紧”(题旨可理解为遵守规则、敬畏法律、承担社会责任和义务)。就落实题意而言,关键在于扣住“轻易”二字行文。“不要轻易说‘不”并不等于“不要说‘不”,而是意味着应区分情况,作出恰当的、合理的选择,其中折射着理性与思辨。考生不能为了写出新意,就盲目地反其意而用之(例如写“年轻人就是要敢于说‘不;善于怀疑、敢于对前人的经典论断和观点说‘不,不但是科学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动力,也是个人走向成功的起点”,写“有时候不能轻易说‘不,但有些情况下该说‘不;从遵纪守法和严谨的生活态度看,广大青年不要也不能轻易说‘不,但站在求知、探索真理的角度,不但要学会说‘不,还要敢于说‘不、善于说‘不”等)。如果要求就话题“说‘不”作文,这样写是可以的,但作为标题作文,如此立意就明显偏离了题意。此外,考场作文在语言表达上也要注意拿捏分寸。
再就文体而言,学生可根据自身经历写记叙文,使文章充满生活气息;构思小小说也是不错的选择(比如写某君“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一次受骗后再也不愿接受帮助,一次次误解了他人的好意)。当然,也可列举名人事例、热点事件写议论文(可从正反两方面说理——“轻易说‘不”造成怎样的后果,“不轻易说‘不”又带来什么样的成功)。
6.江苏卷:平中寓奇的好题
有些人只是在童年有过好奇心,有些人一生都能保持好奇心。质疑、发现、智慧、高尚、惊喜、快乐、烦恼、平庸……这中间的每个词都有可能像影子一样跟在好奇心的后面。
请以“好奇心”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70分)
要求:①角度自选;②立意自定;③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评析】
“好奇”指对自己不了解的事物觉得新奇而感兴趣,“好奇心”即因此而产生的一种心态。提示语的前一个句子,告诉我们好奇心与年龄段有关,并表明保持好奇心之不易。由此我们可作如下思考:“我”在童年时有强烈的好奇心吗?哪些事情上有很典型的体现?现在“我”的好奇心是已减弱(消失)了还是依然保持着?为什么会丧失好奇心?怎样的教育导致了好奇心的萎缩?失去好奇心其实就是失去了什么?哪些人一生都能保持好奇心?永远拥有一颗好奇心有何价值?怎样才能保持好奇心?……提示语的后一句话,意味就更丰富了。其中所列8个词语,分别从好奇心的表现(质疑与发现)、有好奇心的人体现出的品质(智慧与高尚)、对待好奇心的不同态度产生的不同结果(惊喜、快乐、烦恼与平庸)三方面,揭示好奇心的内涵和外延,进一步为考生指明立意方向,体现出降低审题难度、保证考生不致偏题或无话可说的良苦用心。具体说来,它可以让我们想到这样一些角度:有好奇心就是敢于问“为什么”,好奇心是一切发现的前提,好奇心是智慧不竭的源泉,好奇心是一种高尚品质,好奇心能带来惊喜、快乐也能带来烦恼(包括好奇心消失带给“我”烦恼、好奇心太盛使“我”烦忧),丧失了好奇心的人容易平庸,光有好奇心而缺少恒心、韧性与意志力也将一事无成……此外,还可畅谈不能有低俗丑陋的猎奇心理、庸俗的好奇心不该有市场等。
今年江苏卷作文分值增至70分,“天下第一题”的地位更显突出。在紧张的考场上,考生能否胸有成竹地完成一篇让阅卷教师充满期待、充满“好奇心”的文章,倒是真的让12年来一直关心他们成长的师长充满了“好奇心”。
7.安徽卷:守正中平稳过渡
请以“带着感动出发”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评析】
从命题形式看,在话题作文式微、新材料作文与标题作文渐盛的形势下,命题人继续拟制标题作文,使广大考生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再就题目本身看,关键词之一“感动”无须多说——2008年实在是令人感动的一年,从众志成城抗击暴风雪,为抗冰保电牺牲的三英雄;到奥运圣火传递过程中掀起的爱国热潮,火炬手金晶极力保护圣火的举动;再到汶川大地震中,为挽救学生牺牲的老师们,为救助幸存者没日没夜奋战的军人们,以及伸出援助之手的普通百姓和社会各界人士等,这些人物、这些事件无不令人感动。写好本题的核心问题,实际上在于对“出发”如何理解、诠释与落实。文体选择上,除常规体裁外,本题也适合写成小小说、童话、小剧本等;从谋篇布局说,考生可根据时间顺序,让一系列素材形成一条“感动链”(此之谓“一线串珠”式),也可根据文章内容和自己的特长写成其他样式(比如“曲径通幽”式、“采访问答”式、“网络发帖”式等),但切忌仅仅罗列几个故事就了事。
总的说来,“带着感动出发”立意门槛较低,不易偏题;虽与“提篮春光看妈妈”意旨相近,但避免了去年的命题诗意有余而不够实在的欠缺,在虚实并举、实中见虚这一点上处理得更好些。
8.天津卷:将通俗进行到底
请以“人之常情”为题写一篇文章。(60分)
【评析】
题目好写,但写好不易。首先,从审题上说,把握“人之常情”的含义很重要——实战中有些同学可能找不到最佳切入点而稍稍偏离“常情”这个核心,造成某种程度的跑题。什么是“人之常情”呢?无非指一般人通常都有的感情,比如为应该感动的人和事感动,对应该愤怒的人和事愤怒,为遭受不幸的人落泪……又如尽管当前的生活中有许多不如意,但没有人愿意自己的未来充满阴霾,这也属于“人之常情”。杜牧《阿房宫赋》中的名句“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表述的正是“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人之常情”这层意思。其次,因直接给出题目,题前没有提示语,可能会让不关心自然、不关注他人,对春华秋实、游鱼飞鸟视若无睹,对人间百态、世间百情处之漠然的学生感到无从下手。第三,在“人之常情”下写出不同寻常的内容确有一定的难度。事实上,可尝试着反向立意,对所谓的“人之常情”中某些不合理、不合法、不高尚、不进步的东西进行剖析、批判。
总之,天津卷作文命题平稳中有创新,给考生提供了广阔的思维空间;而要赢得高分,就必须想得比别人深、写得比别人新、说得比别人好。
三、话题作文
1.四川卷:唱响主旋律
请以“坚强”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60分)
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
【评析】
“坚强”是当前的主旋律。具体作文时,应注意如下几点:
一、尽量由“小”处切入,注重以“情”动人。写“坚强”,如果一味地从宏大的角度立论,赞颂“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面对特大灾害时表现出超常的坚强”,则显得空泛,也容易落入俗套。其实,要注意以小见大,在“情”字上多下功夫;只有融入个人的真情实感,才能使笔下文章更具魅力。记得有篇“父亲背儿子尸体回家”的报道,其中有个感人肺腑的细节——儿子的个头比父亲都高,父亲背着儿子的尸体,儿子双脚拖在地上……父亲要让死去的儿子回家,决不把他遗弃在废墟里,由此我们可感受到失去亲人的人们痛苦有多深,他们的力量有多强大。从这则素材入手,完全可以颂扬这位父亲的顽强与父爱的伟大。
二、最好写亲身经历。比如6月7日有记者报道了一则花絮:一位女孩的父亲是金牛区的警察,自5.12地震发生后,经常在都江堰一线抗震救灾,父女俩难得一见。5月21日,正备战高考的女孩听说父亲从都江堰回到成都的家中,非常高兴和激动,到了晚上,在校住读、有点调皮的她悄悄从宿舍的窗户里溜出去,结果不小心摔了下去,骨折了。“虽然腿脚有些不便,我想这并不影响我的高考!”女孩拄着双拐走进考场,她说父亲目前仍在都江堰抗震救灾。像这位考生有自己的亲身经历,那么完全可描写是坚强的父亲使“我”也变得坚强起来。
事实上,面对“坚强”这个话题,并不是只能写地震,坚韧、顽强历来是我们民族的传统美德,从文化传承及社会各领域也可汲取很多东西。假如考生们一窝蜂地大写特写地震中他人的事迹,反而会让阅卷老师产生“审美疲劳”。
2.山东卷:有“诗意”而欠沉稳
请以“春来草自青”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要求:①自拟题目。②自定立意。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④文体特征鲜明。
【评析】
审读该话题,可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把握“春来”“草青”之间的关系。正因为春天到来,才使万物复苏、百花盛开、小草吐绿变青;小草经过严寒的冬季,受到摧残、伤害,经历过磨难,很可能面目全非,但春天一到,又是芳草碧天涯。可见“春”是条件、原因(或者说大环境),而“青”是结果、是表现。话题中的“自”也是关键词,“自”就是自然而然、顺理成章、水到渠成、无须干预。
二、找到恰当的“本体”。话题是暗喻式的,那么明确其内涵、找到它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就是解题要害(假如停留在字面义上写春天、小草,显然不合题意,更缺乏深刻性)。就话题中“春”的比喻、象征义说,大而言之,可以是盛世祖国的春天、和谐社会的春天、素质教育的春天等;小而言之,可以是个人成长需要的各种条件。
据媒体报道,山东考生写本题时常见的观点有下面几种,这里略作辨析:
1.从做事情的角度谈“功到自然成”,论述我们不能急功近利,奢求不切合实际的名利(或发展速度)——切合题意。
2.从社会发展的角度,谈建设和谐社会需要形成一个爱心氛围——切合题意。
3.结合自身经历,阐释人的成长是不可抗拒的,青少年时期的迷茫、伤感都是暂时的——切合题意。
4.只要肯努力、有付出、坚持到底,自然就会有收获,所以遇到困难时应不灰心、不放弃,对生活充满希望——符合题意。
5.“春”代表努力与执著,机遇只留给有准备的人,做足准备才会成功——符合题意。
6.“春来草自青”说的是一个亘古不变的自然法则。世事无常,人只有遵循法则和命运,放弃一些不必要的“坚持”,才会得到快乐——只能算基本符合题意。“放弃一些不必要的‘坚持”扣话题不紧,“人只有遵循法则和命运”中的“遵循命运”显得消极。
7.谈自信,即对自我价值的认可、坚守(有的是结合正在进行的高考,把高考看成“春”,把自己喻为“草”,把金榜题名看成“青”,表达对高考中发挥水平、赢得胜利的信心)——比较牵强,有可能偏题。
8.以默默回报社会的马云、自立自强支援西部教育的徐本禹等的事例,说明“心怀感恩,心灵就会变得美好而富有”——很可能偏离题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