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树繁花
1
郑全德46岁生日那天,发生了两件事。第一,乡长召见了他,这让他觉得很荣幸。第二,他存私房钱的事被老婆发现了,所幸老婆并没追究。
这两件事成了村民的谈资,最后浓缩成另一个版本:郑全德被老婆发现藏私房钱,最后闹到了乡长那儿。为这,郑全德面红耳赤地和人争执,说根本不是那么回事。
确实不是那么回事,不过这件事从一开始他就没考虑好。二十件厚厚的棉大衣,1600元钱,当他把钱交到小贩儿手里时,就有些犯嘀咕,这么多大衣先放在哪里呢?他没有做计划的习惯,就是个普普通通的农民,只是前一天在电视上看到几个画面,一个农民工背着孩子在雪中等车,衣衫单薄,他的心一下就被打动了,想帮帮这些人。也不是没有原因,前年他外出打工,秋忙前回家,天气热太阳毒,他晕倒在候车厅外,醒来时,发现是几个不相识的人凑钱送他进医院挂吊瓶的。他千恩万谢,其中一个年龄稍长的人说,都是外出打工的,不容易,大家帮衬着就过去了。这件事在他心里打了个结,看到大雪封路,他心里动了一下,那个结哗地被解开了。他不抽烟不喝酒,悄悄攒下两千多元私房钱,于是就想了这么个主意。
他在车站一个小旅店包了个房间,把军大衣放在那里。接着,他做了个纸牌,上面写着“免费给需要的人送大衣”,然后很羞涩地举着牌牌在车站走了两圈。好多人看他,可就是没人搭腔。他更加羞涩,感觉自己就像个要不到钱的乞丐。后来,终于有人过来问他,是一对农民工打扮的小情侣,女的好像还有身孕。当那两个人从小旅店里领了大衣出来,郑全德包下的小房间马上就挤满了人。送完所有大衣,郑全德想走,有个民工堵住门,非要问他姓名住址,说以后大衣还要还给他。他天性老实,就把地址姓名告诉了那人。没想到,事情开始麻烦了。
2
乡长打电话找他时,送大衣的事情他几乎已经忘记,没想到自己上了报纸。放下电话赶到乡里,乡长热情接待了他,说,老郑啊,没想到你做了这么大的事,你是咱乡里的骄傲,一会儿市里记者要过来采访,你准备一下。郑全德蒙了。他很害怕,又不好意思往外走。本想帮帮别人,没想到这么麻烦。
记者们来了,市里报纸的、电视台的,还有个漂亮的主持人拿着话筒对着郑全德。聚光灯“啪”地打开,郑全德彻底晕菜了。
记者问他,怎么想到给农民工兄弟送大衣的?他看着镜头愣是说不出话,主持人微笑着鼓励他,别急,慢慢说。慢了好几次,最后郑全德实在拍不下去了,一个劲儿道歉,是俺不好,俺送大衣没别的意思,就是想帮帮人,看人家在风雪里实在可怜。记者们走后,乡长热情地把郑全德送到门口,郑全德突然觉得有点儿对不起乡长。
可是麻烦远没有结束。村里人都跑来,说看了电视,电视上的郑全德风光极了,要他请客吃饭。郑全德没办法,买了条烟,和人们一起坐在家里吞云吐雾,聊着聊着,电话响了。
还是记者,说是县电视台的,要做专访。郑全德不知道什么是专访,死活不肯答应。最后在记者的软磨硬泡下,勉强同意在家里等他们。
这个记者可不像那天的记者,因为是专访,所以问题很苛刻。他问郑全德,你这样做,有人说有作秀的嫌疑,有没有?郑全德不明白什么是作秀,茫然了半天,最后在记者的解释下才明白,作秀就是做样子给别人看。他有点儿窝火,但不好冲记者发,摇了摇头说,我没有。想了想,还是觉得窝火,忍不住问,你们拍这些东西有用吗?
记者点点头,有用。宣传你的精神,让大家都学习你。郑全德很认真地想了一下,我有什么精神,村里小学盖房子,我捐的钱最少,那时我没钱。宣传了我,能帮村里小学盖完房子吗?
记者怔住了。郑全德开始滔滔不绝,村里的机井坏了,可是没人修;前村头我们本家的一个孩子,父母离婚了,孩子上学没人管,能给管管不?还有……
记者笑了,你先别问这么多。郑全德说,那你跑过来问我这么多干什么?说完这句话,所有人都笑了,郑全德觉得心里那口气终于出来了。
3
又过去了几个星期,一天,村主任喊他,说邮递员送来包裹单,让他去取。他想破脑袋也想不出是什么东西,到了邮局,工作人员指着墙角几个非常大的包裹说,那是你的。
郑全德傻眼了,这么多东西?他好奇地上前摸了模,软软的,有个地方磨破了,露出点儿绿色,扒开个小口看看,原来是大衣。他有些莫名地高兴,回家喊了侄子,开着三轮车把大衣运回家。那些大衣都还很新,最后一个包裹里有张小纸条:好人,你的大衣还给你,哪年再有风雪,还送给那些需要的人吧。
郑全德看了看身边的老婆,说,这眼咋有点儿酸呢?老婆心平气和地问,你到底还有多少私房钱?
记得做那个专访时,记者问了他一句,你以后还会用私房钱做好事吗?
这段镜头郑全德NG了五次,他实在不想说,私房钱其实就是男人想干点儿自己的事,不想让老婆知道,更不想让大伙儿都知道。最后,在记者的提示下,他说了这么一段话:我们的国家就是个大家,像父母一样,父母以前需要我们养活,现在不但不需要我们养活,还怕我们过得不好,给我们补贴。如今家里有困难,我们能不帮吗?
郑全德想,还是人家记者有文化,这段话说的正是自己心里想的。记者走的时候,用力握了握他的手,老郑,社会需要你这样的人。他就笑了,不是,我觉得社会上需要好人。想了想,他又拿出一张奖状给记者看,那是乡里去年发给他的,上面写着:郑全德,四十五岁,农民,籍贯安徽滁州,种粮能手,特发此奖,以资鼓励。
(摘自《人生与伴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