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贵婷 靖 桥
摘要:在调查分析的基础上,深入探讨了影响大学生形成良好体育锻炼习惯的因素体系及诸因素之间的关系,通过对各因素的分析探讨,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和对策,以期促进大学生良好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
关键词:大学生;锻炼习惯;因素;体系
中图分类号:G8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08)05-0669-02
影响体育锻炼习惯形成的因素是多方面、多层次的,影响的程度也各不相同,本研究就影响体育锻炼习惯形成的因素进行调查研究,找出诸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各自的重要程度,构成了影响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因素的体系,通过该体系不仅可以直接看出影响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形成的某一因素在众多影响因素中的重要程度,还可以看出影响各因素的具体环节所在。使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更具针对性。使高校体育改革更加有的放矢。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院颖笔10所普通高校非体育专业的2003-2006级的4 000名本科在校学生为研究对象,对影响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形成的因素为内容进行研究。
1.2研究方法通过座谈、走访专家和调查问卷的形式,对影响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形成的各种因素进行调查。根据各因素的范畴不同,在设计问卷时将影响因素划分为三级。按照问卷设计原则,对所设问题运用特尔菲法筛选确定。本研究共进行了三轮专家问卷调查,对每次回收结果采用统计软件SPSS进行数据统计和处理。经缜密细致的研究后,重新设计下一轮问卷。根据第三轮问卷各项指标赋值情况,计算出各指标在该指标相近的群体中的权重值,再根据权重值的大小对各项指标进行重新排序,最后得出第三轮问卷统计结果,经肯德尔和谐公式平滑处理后得知专家意见一致性较高。问卷中所反映的内容具有较高的代表性和权威性。从而确立了影响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形成因素的体系。
2结果与分析
2.1一级因素“学校体育管理制度”、“学校体育设施和体育锻炼氛围”是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形成的外部因素,“大学生自身需求”“大学生对体育锻炼认知”“大学生的个人条件和兴趣”则是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形成的内部因素。“高校体育教学”是将这一内因与外因联系起来的纽带。在形成体育锻炼习惯的初期,主要是由于“学校体育管理制度”的作用或是“学校体育设施和体育锻炼氛围”的吸引,使大学生们投身到了体育锻炼中。
体育课程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学校体育工作的中心环节[1]。高校体育教学是体育课程实施的最主要形式,而“学校体育管理制度”是其最基本保障。从体育教学对学生的行为要求来说,本身就是一个学习运动技能的由不稳定到稳定并逐步实现自动化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大学生的自身需求”能否得到满足,“大学生对体育锻炼认知”水平的高低,大学生体育锻炼的兴趣能否得到良好的培养,将决定着大学生能否将“学校体育设施和体育锻炼氛围”及“学校体育管理制度”的要求等外部刺激转化为内在的动机,再通过不断的重复,由不稳定到稳定,最终形成“动力定型” 使体育锻炼行为成为终身的、自觉的、稳定的行为习惯。
因此,在影响体育锻炼习惯形成的诸多因素中,本研究将其归结为一级因素的六个方面,按其对形成体育锻炼习惯的影响的权重大小排序,依次是“高校体育教学”、“大学生自身需求”、“大学生对体育锻炼认知”、“大学生的个人条件和兴趣”、“学校体育管理制度”、“学校体育设施和体育锻炼氛围”。
2.2二级因素二级因素是对一级因素的六个方面的具体化,是立足于每一个一级因素并对其内容的一个细化,共包括三十项内容。通过对六个方面的各自内容的细化,找出了每一方面的具体构成成分,并对各成分按其对形成体育锻炼习惯的影响的权重大小进行了排序。
2.2.1“高校体育教学”方面“高校体育教学”涉及体育教师、大学生、体育教学的内容、方法与手段及成绩评价等方面。其中,体育教师是系统化影响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形成的重要因素,在体育习惯的形成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体育教师对体育锻炼的方法和手段掌握得如何,是影响体育教师对学生体育锻炼能力和习惯培养的重要因素[2]。教师的教学能力与素质是影响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形成的首要因素。在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对学生体育锻炼的期待会影响学生最初的体育锻炼动机、体育锻炼习惯的形成。因此,体育教师对体育教学的期望,至关重要。
2.2.2大学生自身的需要方面马斯洛把人的需要分为五种层次,即:生存、生理、尊重、交往和自我实现的需求 。而参与体育锻炼横跨了上述五种需求层次。因此充分发掘大学生自身的需求是培养学生养成良好体育锻炼习惯的又一重要途径。然而,健康和娱乐的需求是大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基本需求,而体育锻炼的本质是强健体魄和娱乐身心。由于体育锻炼是在一个开放的环境中进行的,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沟通便变的更加活跃。学生可以把体育锻炼作为交流和沟通的手段进行人际交往。而在体育活动中表现出色,同样会赢得他人的尊重,同时也增加了与人交往的筹码。学生的这些自身需求因素是促进养成体育锻炼习惯的一项重要内容。
2.2.3大学生对体育的认知方面心理学研究表明,认知因素对某一习惯的形成与发展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3]。大学生对体育锻炼的认知不能仅停留在对体育锻炼认知的重要性上,更要从增强参与体育锻炼的意识、增进体育锻炼的感知、掌握科学锻炼的知识等方面来加以强化和提高。特别是体育锻炼意识,它是对体育本质、特性、价值、作用以及体育与人、体育与其他事物之间关系的一种自觉反映。意识对物质的反映是能动的,体育锻炼意识的强弱对体育锻炼行为起着促进或阻碍作用,因此,培养良好的体育锻炼意识是促进体育锻炼习惯养成的重要条件[4]。
2.2.4大学生兴趣爱好与个人条件及体育设施与体育氛围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现状及归因的调查研究表明:体育设施不完备,无运动氛围是体育锻炼习惯形成的主要制约因素[5]。因此,校领导带头进行体育锻炼,体育教师与学生同场竞技,利用广播、板报、网络等各种渠道营造良好的体育锻炼氛围;不断改良体育设施,改进体育教学,组织丰富的课余体育活动,以激发大学生体育锻炼的兴趣,就显得十分必要。
2.2.5学校体育管理制度无规矩不成方圆,体育教学、课余体育活动、各种体育赛事,都是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良好途径,然而,惰性是人的天性,在参与体育锻炼之初,必须通过一定的制度加以管理,才可以促使其参与到体育锻炼当中,并通过适当的奖惩措施给与激励或督促,使其将体育锻炼持续的进行下去,最终形成习惯。
体育制度还可以从另一个层面上对体育活动的安排、活动计划的实施、体育设施的更新与完善、体育文化宣传乃至于氛围的营造等加以规范,它是学校体育工作中不可缺少的工作指南,对学生的体育锻炼是一种指令性的文件。因此,必要的学校体育锻炼规章制度是养成锻炼习惯的保证。
2.3三级因素三级因素是各个二级因素的观测点,每一个二级因素的观测点个数不尽相同,有的三级因素与他相应的二级因素完全相同,是因为它作为二级因素已经十分具体明了。对同一二级因素有多个观测点的,按各观测点在相应二级因素中的权重进行了排序。全部的三级因素共52个,通过这52个观测点既可以弄清影响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形成的具体因素及其重要程度,又可以结合各观测点所属的一、二级因素找到进行整改的方向,还可根据在同一级因素中所占的权重,抓住主要矛盾进行重点地改进和突破。
纵观所有三级因素, 体育教师的教学能力及素质是影响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形成的首要因素, 教师对学生有无养成体育锻炼习惯的期望,是否了解学生上体育课的心态也至关重要;在心理学方面有一著名的试验,那就是“皮革马里翁效应”,它说明了教师的期望在学生创造力发展中的作用,如果我们在体育教学及其他形式的体育锻炼过程中报有强烈的让学生养成体育锻炼习惯的愿望,则对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养成是一个极其积极的暗示。
体育教师通过适宜的方法和手段,向学生传授知识与技能,在此过程中,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方法不容忽视,特别是应淡化甄别、选拔功能,强化激励、发展功能,把学生的进步幅度纳入评价内容。
课余体育活动是大学生开展体育活动,强身健体的重要形式,他有着很强的自主性,既可以满足不同兴趣爱好、不同技术水平、不同消费层次的学生对活动项目、同伴、场所的不同需求,又可以满足不同活动目的、不同活动方式的需求。因此必须从活动安排、组织管理、场地设施、宣传教育、氛围营造等多方面给与足够的关注,才可能使体育活动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3结论与建议
3.1影响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形成因素是多方面的体育教学因素对体育锻炼习惯的形成影响最大。重视体育教学,研究和解决体育教学中存在的实际问题,不断提高体育教师的专业素质和能力,丰富教学内容,完善教学方法与手段,建立科学、适用的教学评价系统,是促使养成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3.2影响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形成因素是多层次的研究影响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因素应该从最基础的最具体的层次(三级因素)去寻找,再到该因素所对应的上一个层次(二级因素)去查找解决问题的途径,该因素所对应第一个层次因素则是解决该问题的切入点。弄清各因素的层次关系才可能使高校体育改革有的放矢,促使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形成才可能有效。
3.3影响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形成的各因素是相互关联的当对体育教学进行整改时,其他因素也必须跟着作相应的调整,必须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自身需要,考虑如何提高其体育锻炼的认知水平及改善学生个人参与体育锻炼的主客观条件。这需要相应管理制度作支撑,更需要相应的场地设施、倡导宣传、带头参与等来营造良好的体育锻炼氛围进行配合。
参考文献:
[1] 国家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S].2002.8.
[2] 张贵婷,等.影响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形成因素的调查研究[J].邢台学院学报,2007,22(2):73-74.
[3] 〔美〕约翰·布普德斯·华生.行为主义[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22-23.
[4] 贾韶华,等.河北省大学生体育锻炼意识与行为的性别研究[J].北京大学体育学报,2006,29(1).
[5] 魏荣.西北高校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现状及归因的调查研究[J].贵州体育科技,2005(3):2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