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锻炼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模型的分析与思考

2008-09-05 10:15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8年5期
关键词:心理健康大学生

任 波

摘要:综合国内有关文献,就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体育干预研究中的理论研究现状、研究范式及研究变量选择进行了分析与探讨,指出在进一步的研究中,应建立一个多层次的、系统的、能够连结社会、心理、生物诸方面的理论模型来指导今后的研究;在变量指标的选择上,应该充分考虑大学生自身所具有的特点,针对大学生的特点选择指标;此外,对复杂的变量关系的讨论是今后研究中的一个趋势。

关键词:体育干预;大学生;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G804.8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08)05-0644-03

在我国,大学生作为文化层次较高的群体,他们的身心是否健康直接影响着国家的前途和命运。最新调查研究显示,目前有30%多的大学生有心理障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经成为学校、家庭和社会特别关注的问题。因此,作为干预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的有效途径之一——体育锻炼,也受到研究者们的极大关注。

从目前国内已有研究来看,研究者们取得了较丰富的成果,但仍然存在着许多不足。已有研究中,调查性研究居多,实验性研究较少;文献综述类研究大部分是描述性综述,忽略了对机制的探讨,缺乏鲜明的分析思辨特征;研究结果之间存在许多不清楚和矛盾的地方。

因此,本文拟从“理论研究现状”、“研究范式”和“研究变量的选择”三个不同角度出发,从更为广阔的视角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体育干预研究现状进行分析探讨,为研究 今后的研究中能够在更深层面上探讨问题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以《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和万方数据库中所收集的有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体育干预研究的论文为研究对象,共检索相关论文317篇。

1.2研究方法

逻辑分析法 采用逻辑分析法从研究的理论、范式、变量选择等角度对现有研究成果进行分析、推理和判断,并对未来研究提出相关预测。2研究现状与分析

2.1研究数量现状本文通过以重庆维普公司的《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和万方数据库为统计源,以大学生、心理健康、体育干预、体育锻炼等为关键词对1989-2006年的学术期刊进行检索统计,相关论文共检索出317篇,其中1996年以前的相关论文数量为零篇,1998年为4篇,1999年为6篇,2000年为8篇,2001年为16篇,2002年为31篇,2003年为39篇,2004年为47篇,2005年为82篇,2006年为84篇。

通过图表可以看到,从量的角度来看,1996-2006年间此方面的研究论文数量呈总体上升趋势,特别是2005年,论文数量由2004年的47篇一跃到82篇,研究成果多集中在近5年(图1)。

2.2理论研究现状勒温说过“没有什么比好的理论更实际了”,所以进行与健康有关的体育干预方面研究的一个重要起点就是理论研究。目前关于体育干预促进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学者们已经提出了几种主要的理论假说,即分散注意力假说、自我效能理论、任务掌握假说、社会交互作用假说、内啡肽假说等。几种理论假设的提出,尽管都是对体育干预对心理健康作用产生的机制和原理的揭示,但从假设的理论深度角度出发,会发现它们之间的研究层次是有差异的,大致分为:描述性理论和解释性理论两种。其中分散注意假说、社会交互作用理论假说等属于描述性理论,几个理论的理论推导过程是以归纳为主要逻辑思维方式,在内容方面着重于描述事物的特征,具体地说就是只着重于描述体育干预与心理健康的线性关系,对于体育锻炼是如何作用于心理健康的影响路径和内在机制并没有分析和揭示出来。内啡呔假说、自我效能假说、任务掌握假说等假说,则侧重于解释说明体育干预是如何通过生理学和心理学内在机制作用于人的心理健康的,注重对于体育干预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复杂关系的解释以及内在影响路径的分析,回答了“为什么是这样”的问题;理论推导过程以假说和演绎推理为主要思维方式,从更深层次对体育干预与心理健康关系进行了诠释,揭示了其内在规律性。

尽管已有较多的理论模型尝试解释人们的健康行为与良好身心状态,但都存在较大的局限性。一是心理健康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动态过程,再加之与体育相互作用,这个过程应该是个多维的、复杂的交互作用过程,但是目前理论假设几乎都是用简单的一一对应的线性观来看待体育干预对心理健康的影响,这是远远不够的;二是大学生这个特殊的群体有其自身的特点,当前理论研究提出的内容对于解释大学生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影响的内在机制缺乏一定的针对性;三是研究者们更多地注意了体育干预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积极效应,而消极效应的探讨很少,这是以后研究中应该注意的一个环节。

在今后的理论研究中,研究者们应该注重用非线性观点、有针对性地来探讨二者之间的复杂关系,用一个理想的理论模型来指导大学生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影响的研究。这个理论模型一要涉及多重层次,只有多层次的理论结构才会解释二者之间的非线性关系,同时能够很好地实现对大学生行为的预测功能;二要必须要承认和体现群体差异性,要能帮助解释行为为什么发生以及如何变化;三要提供清楚、系统的操作性定义,因为一个理论系统内的多项建构应该能通过操作性定义来实现系统化连结。只有以理想的理论模型为指导,努力寻求一个连结社会、心理、生物诸方面的理论构架,才有利于从更深层次来探究大学生体育干预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

2.3研究范式从研究范式角度来看,收集到相关的317篇论文中,调查性研究234篇,占总数的73.8%,实验性研究83篇,占总数的26.2%,数字显示,目前的论文大部分处于描述性研究水平上(表1)。

2.3.1调查性研究结合图表1分析可知,目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体育干预研究中,大部分是调查性研究,其研究假设一般比较一致,即将体育干预视为自变量,心理健康变量视为因变量,认为两者之间呈相关或因果关系。其研究范式一般是:选取一定数量的大学生群体为样本,使用问卷、量表、访谈等手段获得相关数据进而来考察体育干预与大学生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其中有的研究采用了对大学生身体、生理素质的实验室测量,作为评价心理健康的一种指标。在大多数调查性研究中,研究者都能够以较少的耗资与耗时来获得大量的研究信息,并且通常是来自大样本的信息;同时能够对大学生在体育锻炼之后的心理健康状态做出的真实评价,而不像实验性研究中那样,受人为因素的影响。

然而其本身也存在问题:其一是无关变量介入的问题,因为被试者是处在一个复杂的环境中,必然会受到许多其他因素的影响,目前很少有人考虑到第三变量在二者相互作用过程中的影响效应;其二是研究关系的方向性问题,在实验性研究中可以解决因果关系的问题,而在调查性研究中虽能确定它们之间关系的存在,却很难解决何为因、何为果的问题。

2.3.2实验性研究由于实验性研究能够把被试进行随机分配并且能够对实验条件进行精确地控制,使得对大学生的体育干预与心理健康关系进行因果推断成为可能,因此被认为是更为科学的研究。但在已有的实验性研究中,大部分研究是定性研究,定量研究很少,研究没有一个统一的结论,研究结果中存在着含糊甚至相互矛盾的地方,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可能主要是在实验设计、实验效度等方面存在的问题。

就目前而言,绝大多数研究设计采用了以下三种设计方法,即单组后测设计、无同等组的后测设计和单组测试前-后设计,这三种设计方法很难说明体育炼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因果关系。在实验的效度方面,目前研究中被试的中途退出威胁着研究的内部效度,被试的态度、知识、心理素质等方面区别于其他人影响研究的外部效度,研究者与被试的期望效应问题威胁研究的结构效度。另外,对于实验效度的控制问题,在实验室中实验操纵的锻炼情景与大学生在真实的锻炼情景是显然是难以比较的,尤其对二者关系的探讨来说,实验室控制的锻炼计划的生态学意义显然不高。

在实验性研究中,大量的研究还存在明显的方法学问题,在今后的研究中只有克服这些问题,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大学生的体育干预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

2.4研究变量的选择在研究中,研究变量的选择是很关键的一步,因为它既是研究目的的具体化,又是进行研究设计的前提。研究变量的选择与确定包括自变量的选择与因变量指标的确定。

2.4.1自变量关于体育干预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研究,一个基本的研究思路是将体育干预视为自变量,将心理健康视为因变量,来探讨推测体育干预在不同水平或程度上的变化与大学生心理健康变化的相关关系或因果关系。

在自变量指标选择上,目前大部分研究者都是从体育干预的类型、强度、时间和频率等几个维度出发来选取指标,通过调查、测量等手段获取相关资料,进而研究不同类型、强度等维度指标的体育干预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很少有研究者从其他角度来考虑自变量指标的选取,例如 “体育干预模式”这个角度。对于大学生这个群体来说,他们所处的体育干预情境不同,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也会不同,比如在过分竞争与合作两种不同的体育干预模式下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作用效果应该是不一样的:过分竞争有可能会导致大学生不正确的成就归因和自我认知,而合作模式下能使大学生感受到平等的心理气氛,利于提高他们的自我效能感和自尊水平;过分竞争模式下可能会导致学生形成不良的个性和价值观,而合作模式有助于培养大学生合作意识等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由此可见,自变量的选择不应该只局限于关注体育干预的强度、时间、频率等因素,体育干预模式等一些很少被注意和考虑的因素应该在今后的研究中得到重视。

值得强调的是,体育干预本身是一个复杂的包裹变量,它内部的子因素之间就存在复杂的交互作用,加之与体育锻炼者的个人特征相结合,从而使各种变量间关系更复杂。因此,在选择一定的体育锻炼因素做自变量时,要注意它的操作定义,即用什么样的客观指标反映它,同时还要注意自变量不同水平的确定,要充分考虑自变量水平确定的依据等等,只有把自变量确定好,才能使研究顺利进行。

2.4.2因变量在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体育干预研究中,心理健康作为因变量,选择能反映心理健康状况的各种心理和行为指标,即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进行量化的操作定义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只有选取的指标客观、准确和敏感,获取的数据才能更准确客观地揭示各个变量之间的关系。

在因变量指标的选择方面,目前绝大部分研究倾向于选择“情绪”为因变量,即探讨体育干预对大学生的抑郁、焦虑、紧张等情绪有调节作用的研究较多,而把“认知”和“自我概念”等作为因变量的研究很少。

有研究者已经研究了身体锻炼与认知过程之间的关系,但大多数文章都集中在对老年人的研究方面。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正处于特殊年龄阶段,他们的认知过程有其自身的特点,他们的认知能力(如反应力、注意力、思维能力等)是其他年龄阶段的群体不能相比的。另外,已有研究似乎还不足以说明身体锻炼可提高人的认知功能这样的观点,因此,在今后研究中很有必要把“认知”作为一个重要的因变量来进行研究。

几乎所有的研究都报告身体锻炼与自我概念显著相关, 但大学生群体具有自身独特心理特征,他们正经历人际关系紧张, 恋爱的困扰,学习的压力,考虑人生的择业等各种问题,他们的自我概念是不确切、不稳定的,因此,把“自我概念”作为因变量,寻求体育干预能否对大学生的自我概念产生影响以及产生怎样的影响是值得研究的问题。

目前国内针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主要运用的量具有: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锻炼感觉量表(EFI)、武汉体育学院运动心理学系修订的PARS-3《体育活动等级量表》调查与评定参加体育锻炼的水平与等级等测量工具;其中大部分研究都使用SCL- 90症状自评量表进行调查,此外还有艾逊克个性量表(E.P.Q)、生活事件量表(L.E.S)、状态-特质焦虑量表(STAI)等。这些量具,大都是借鉴国外已有的量表简单进行调查和一般性验证,由于东西方文化有很大差异, 许多量表并不完全适合我国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此,在以后的研究中,应该在借鉴国外心理健康研究工具优点的基础上, 运用本土素材和研究方法, 结合我国大学生的实际情况, 摸索出一套符合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的测量工具。

3结论

3.1理论研究尽管目前有各种各样的生物学理论和心理学理论解释了身体锻炼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但没有一种理论有充分的科学依据;此外,每种理论都是从某一角度来解释两者之间的关系,却没有一种综合性的理论模式进行说明。在今后的研究中,我们应该在已有论模型基础上,努力构建一个多层次的、系统的、能够连结社会、心理、生物诸方面的理论模型,指导研究者们更清晰、准确、深入探讨所要研究的问题。

3.2研究范式就目前的调查性研究和实验性研究来说,已经回答了“是什么”和“为什么”的问题,而关于体育干预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关系“将怎样”的问题,以及“我们将使它们怎样”的问题,是我们今后需要思考和研究的问题。在今后的研究中,研究者们应该从不同的研究角度出发、选择恰当的研究方法,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体育干预研究进行更深层次的探讨。

3.3变量的选择通过对自变量和因变量指标选择的分析我们可以推断,在今后的研究中对复杂的变量关系的讨论是研究的一个趋势,如体育锻炼是通过个性心理特征直接作用于大学生的认知、情绪等方面,还是体育锻炼与个性心理相互作用后,再通过复杂的认知过程作用于人的情绪等方面?到底变量之间存在哪一种影响路径、哪一种变量关系,是今后研究需要深入探讨的问题;另一方面,在变量指标的选择上,应该充分考虑大学生自身所具有的特点,针对大学生的特点选择指标。

参考文献:

[1] 张力为,毛志雄.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综述)[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1995,(15):42-47.

[2] 陈羲.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影响的研究[J].安徽体育科技,2006,(27):59-61.

[3] 樊蓓蓓,张春华.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研究进展[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6,(25):47-49.

[4] 殷恒婵,傅雪林.对体育锻炼心理健康效应研究的分析与展望[J].体育科学,2004,(6):37-39.

[5] 颜军,翟一飞,蔡先锋,等.身体锻炼与心理健康[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3(11):237-240.

[6] 邱远.大学生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关系的初步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12):1637-1641.

[7] 姒刚彦.当代锻炼心理学研究[J].体育科学,2000,(1):62-64.

[8] 刘萍,王振宏.大学生体育态度与心理健康的关系[J].心理卫生,2003,(6):635-636.

[9] 樊富珉.大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54.

[10] 毛荣建,晏宁,毛志雄.国外锻炼行为理论研究综述[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6):752-755.

[11] 褚宇帆,王建民,李凡,等.大学生心理障碍的解决方法和途径[J].中国临床康复,2003,(15):49-53.

[12] 徐志刚,刘盎.论体育的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J].体育文化导刊,2003,(4):51-52.

[13] 史国生,徐炳生.论校园体育文化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J].体育文化导刊,2003,(10):50-51.

[14] 盛祖龙.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南[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1999.

猜你喜欢
心理健康大学生
心怀阳光,健康成长
运动过度不利于心理健康
第29届世界大学生 冬季运动会精彩掠影
融入式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探索
微课在心理健康团训师培养中的应用探讨
大学生就业趋势
基于人际交往的心理健康课程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