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我与妻子迁到康涅狄格州的纽黑文居住。数天之后,一位电工上门来修理一些坏掉的插座。杰里是位和善的中年人,他问我在耶鲁大学从事何职。当我提到就职于耶鲁大学全球化研究中心时,他吃了一惊,仿佛是听到了某个哥伦比亚贩毒集团的元老自报家门。“哦!上帝拯救你。”他嗫嚅道。我迷惑不解,细究根底,才发现杰里之所以如此惊奇,是由于他以为遇到了一个为全球化工作的人。“难道不是全球化毁灭了雨林吗?”他解释道。我明白地申言,从未到亚马逊进行过开发活动,至多不过是订购了几本书而已,但这并未改善我在他心目中的形象。
但杰里的反应引发了一些重要的问题,究竟什么是全球化?为什么人们指责全球化破坏了雨林?它似乎是突然间冒出来的,但现在已经无处不在。几乎所有的问题,甚至一些异常的变化,都被归咎于这种名为“全球化”的现象,而其破坏雨林的效果可能是最好理解的。砍伐林木的主要目的是为世界增长的人口提供耕地。国际贸易的增长、对建材和家具要求的增多,使得商人和伐木者大行其道。要回答杰里的担忧,我想,很重要的是,应当理解谁是全球化者,他们在做什么,为什么要这么做,做了多久。
“全球化”这一术语之所以出现,是因为我们生活中全球性联系的情形已非常明显,恰好需要这样一个词来加以总结。但对我们的日常生存状态再做更深入的探究,就可以发现,从古老的时代以来,我们就和遥远的地方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不回溯历史,人们怎么能解释,为何几乎一切事物,从人体的细胞到日常的生活用品,都带有一场遥远航程的印记?为何最初的人类会离开非洲,成为一个遍布全球的种族?为何我们今天的饮食与用具,大都起源于另一个地方,而不是源于本地?几乎所有我们自认为是民族性的并引以为豪的事物,其实都和世界其他地方存在联系,不论那里多么遥远。今日的资本主义商业模式或可解释,为何全球化符号之一的星巴克咖啡馆,会在世界各地有成千上万家分店,为何日本的佳能相机会成为一个全球性的著名品牌。但有许多问题是经济学定义所不能解释的,例如,最早仅在埃塞俄比亚种植的咖啡豆,如何在游历了爪哇岛和哥伦比亚后,来到了我们的杯子里?在中文里译为“观音”、在日文里译为Kwanon的Avalokiteswar(观音菩萨),如何激发了人们的灵感,成为日本相机的品牌?
本书试图展示,除一些其他因素外,全球化根植于人类寻求更美好、更充实的生活的基本欲望。有许多角色推进了这一过程,为简化起见,可将他们分为商人、传教士、冒險家和武夫四类。这些“全球化者”为寻求更丰富的生活或满足个人野心而离开故土,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不仅将产品、理念和科技传播到域外,而且随着世界各地联系的加强,他们还创造了一种新局面,就是“世界一体意识的强化”。虽说电工杰里厌恶“全球化”,但他关心地球的健康,就足以说明他是位有全球意识的人,这些人本身就是世界联系日益紧密的产物。当然,在麦哲伦于1519年做环球航行之前,人们的确无法谈论这样的全球联系。几千年前开始的融合过程,今天正在由跨国公司、非政府组织、社会活动家、移民和游客继续推动。
因此,书写本书的缘由,其实是我个人努力去理解进而去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谁是“全球化者”?我们如何解释,为何周遭的一切物品都有全球性的根源?就诸如此类的许多问题寻找答案的过程,改变了我对全球化的理解。而我今天对全球化的认识,已经与动笔之初不同了。通过考察物品与观念的全球旅程,我努力去理解,那些离开故地、在全世界流动的产品与理念,它们的源头何在,如何演变。为理解各种推动全球旅行的力量,我选择了一些商品和理念作为例子,借以见微知著。我试图找到主要的角色和他们的动机。为探寻商人、传教士、冒险者、武夫等角色的行进路线,以及他们所带物品、所持理念的传播轨迹,我观察了千万年间的变化。我讲述的这个全球化故事起始于约五万年前,当时解剖学意义上的现代人走出非洲,因生存需要,这些人成为最早的冒险者。经过一代代跋涉,他们占据了地球上的宜居地带,沿着不同的路线迁徙,最后定居下来,又开始与散布各地的人群重新联系。我摒弃了传统的线性叙述方式,不去展示某个特定民族或地域的历史,而是努力去探寻,在这四类角色的推动下,世界联系的增强和相互依存的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