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和中国否决制裁津巴布韦决议草案
7月11日,俄罗斯和中国在安理会投票否决了美国起草的一份制裁津巴布韦的决议草案。根据草案文本,美国建议安理会对津巴布韦实行武器禁运,对津巴布韦总统穆加贝及其高级助手实行禁止旅行和资产冻结等措施。草案还要求津巴布韦政府立即与有关各方进行实质性政治对话,接受非洲联盟等地区组织和联合国的调解并提供合作。
津巴布韦3月29日举行独立以来首次总统、议会和地方政府联合选举。在议会选举中,以茨万吉拉伊为首的反对党争取民主变革运动(民革运)获得众议院多数席位。在总统选举中,由于津总统穆加贝和茨万吉拉伊两人都没有赢得半数以上选票,根据津选举法,选举委员会决定于6月27日举行第二轮投票。此后茨万吉拉伊以安全原因为由宣布退选,穆加贝在第二轮投票中胜出,再次当选。自大选以来,津执政党与反对党的支持者不断发生暴力冲突,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英国和美国等一些西方国家不断对津政府施加压力。
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王光亚说,在国际上动辄使用制裁或威胁使用制裁无助于解决问题。当前,津巴布韦局势高度复杂敏感,有关谈判进程已经启动,如果安理会此时通过制裁津巴布韦的决议,将不可避免地干扰谈判进程,导致局势进一步恶化。俄罗斯常驻联合国代表丘尔金说,津巴布韦局势并没有对国际和平与安全构成威胁,草案违背了宪章中有关安理会不得干涉会员国内政的规定。
泰柬边境发生争端
7月15日,包括一名僧侣在内的三名泰国人越过边境检查站,试图进入柏威夏寺宣布泰国拥有该寺主权,遭柬方逮捕。尽管柬方当天释放了这三名泰国人,但泰柬双方立即在边界两侧各自加强了军事力量。
柏威夏寺位于柬埔寨柏威夏省与泰国接壤的边境地区,柬泰两国在历史上都曾宣称对该寺所属区域拥有主权。1962年6月15日,海牙国际法院将柏威夏寺判归柬埔寨所有,但一些泰国人一直对此判决表示不服。今年7月7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批准该寺为世界文化遗产,随后泰国外长诺巴敦因未经国会批准便签署支持柬埔寨申遗的有关文件而宣布辞职。
7月17日,泰国与柬埔寨的领土争端进一步升级,两国增派士兵到边界,形成军事对峙升温的紧张局势。有媒体报道说,目前边境地区的柬泰军队各有数百人,但双方均拒绝透露具体的驻军规模。应柬埔寨政府的邀请,中国、美国、法国、越南驻柬埔寨大使馆的数名外交官于7月19日上午乘直升机前往柏威夏省,实地考察柬泰边境争端。柬泰两国商定于近日举行高层会谈,通过谈判方式解决泰国部队进驻柏威夏寺附近边境地区的问题。
布什解禁近海石油开采
7月14日,美国总统布什宣布解除在美国近海开采石油的行政禁令,并希望国会采取类似措施废除相关法律禁令,以应对国际油价不断攀升的局面。
美国石油矿藏丰富,但除中、西墨西哥湾和阿拉斯加沿岸部分水域外,占全美近海水域85%的大西洋、太平洋和佛罗里达州墨西哥湾水域均不允许近海石油开采。美国在石油自给问题上“自废武功”,从表面上来看,是处于环境方面的考虑。美国历史上先后发生重大石油泄漏事件,造成巨大的环境污染。但分析人士认为,美国政府封存本国油田,有其长远的战略考量。这是因为石油是不可再生资源,通过封存本国石油资源,美国就有备无患,在石油这一战略物资上掌握了主动。
但解禁无法靠布什一人之力完成。布什此次解除的是1990年由其父老布什总统签署的行政禁令,但只有在國会的法律禁令同时都解除的情况下,石油公司方可在近海开采石油。
日韩岛屿之争再起波澜
7月14日,韩国强烈抗议日本文部科学省在当天公布的中学教科书指导手册中将独岛(日本称“竹岛”)表述为日本领土。
独岛(竹岛)位于韩国郁陵岛东面约70公里处,面积约0.18平方公里。韩日两国都宣称对该岛拥有主权,目前韩国实际控制这一岛屿。
这是日本首次在教科书指导手册中写入有关竹岛的表述。对于日本这一举动,韩国总统李明博指示政府“严正对待”。当天,韩国宣布召回驻日本大使,大批韩国人在独岛手举国旗抗议。
7月17日,独岛(竹岛)纷争再次升级。韩国媒体报道,韩方已拒绝日本关于两国外长在新加坡举行的东盟外长系列会议期间会面的提议。同日,韩国驻日大使权哲贤说,两国在朝核问题六方会谈上的合作可能受影响。
岛屿之争再次爆发后,李明博政府的对日外交是否会出现重大调整成为外界关注的焦点。李明博就任后,提出“实用主义”外交战略,将韩日关系放到仅次于韩美战略同盟关系的重要地位,韩日关系出现转机。但岛屿之争却让李明博面临极大压力,韩国媒体和政界纷纷敦促李明博重新考虑对日外交政策,改变单方面改善双边关系的做法。
“地中海联盟”计划正式启动
7月13日,地中海峰会在法国首都巴黎开幕,法国总统萨科齐在会上宣布“地中海联盟”计划正式启动,地中海联盟包括欧盟和地中海沿岸43个国家和地区。去年5月,萨科齐提出了“地中海联盟”的构想,希望能真正地建立起欧盟与地中海国家的伙伴关系。经过多方协商,欧盟各国首脑在今年3月的峰会上正式通过了建立“地中海联盟”的原则计划。
专家分析,法国等一些欧盟国家之所以力主推出“地中海联盟”计划,其背后有多重原因:欧盟成员国担心欧洲东南部的多数地中海国家经济发展落后,容易成为恐怖主义滋生的温床;经济方面,北非国家拥有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这对于能源紧缺的欧盟国家来说有着无法抵挡的吸引力。目前,欧盟在地中海国家的投资仅占其对外投资总额的2%,而美国和日本的这一比例分别达到了20%和25%。
然而,该计划的推出和实施远非想像的那样一帆风顺。它尤其遭到了德国等国的反对,在未来的运行上,“地中海联盟”依然面临着不少挑战:利比亚拒绝加入这一联盟;在“地中海联盟”内部,叙利亚与以色列、巴勒斯坦与以色列之间积怨甚深,再加上错综复杂的历史和宗教问题,使得它们之间的分歧绝非短期内能够解决。
美国开始“重阿轻伊”
美国国防部长罗伯特•盖茨近日公开表示,希望向阿富汗增派兵力,“越快越好”。这表明,鉴于塔利班的威胁在不断增加,美国已经开始把重点从伊拉克转向阿富汗。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迈克尔•马伦在一次五角大楼新闻发布会上说,随着伊拉克安全局势明显好转,希望在今年初秋能够向国务卿和总统建议进一步撤军。目前,驻阿美军共有3.6万人,而美国在伊拉克的驻军规模达15万人左右。
据《纽约时报》报道,2007年以来,塔利班对北约盟军和美国联军发动的攻势异常猛烈。今年6月,驻阿美军和北约驻阿国际安全援助部队共有46人死亡,是2001年阿富汗战争爆发以来外国军队死亡人数最高的一个月。同月,驻伊美军死亡人数为31人。
由于布什政府将绝大部分的军力、物力和财力都花费在伊拉克战争上,布什的阿富汗政策受到了民主党人的强烈批评。
美伊:突破外交禁区
近日,美国总统布什已授权与伊朗进行自该国1979年伊斯兰革命以来意义最为重大的外交接触。布什派遣国务院三号人物、助理国务卿威廉•伯恩斯赴日内瓦,出席7月19日举行的有关伊朗核计划的会谈。
此前,华盛顿一直坚持,美国只会在伊朗中止铀浓缩活动后才与之谈判。 此次会晤安排表明,美国的有关政策已发生变化。在美国和伊朗进行了数月的相互指责后,此次会晤增加了通过加大外交工作力度解决对伊朗核活动的关切的可能性。
据报道,美国将于8月在德黑兰设立利益代表处。这是美国未来在伊朗设立大使馆的过渡机构。该利益代表处设立后,美国外交官将会前往德黑兰履职,这将是自1979年伊斯兰革命以来美国首次向伊朗派遣外交官。伊朗总统内贾德表示,美国和伊朗之间并没有问题,在必要的时候可以直接对话。这一消息无异于给最近乌云密布的中东局势抹上了一道和平的亮色。就在不久前,以色列、美国和伊朗先后进行了大规模的军事演习,战争似乎一触即发。
美国做出这样的外交决策,主要基于:一是欧盟不支持对伊朗采取军事行动;二是美国害怕欧佩克拿石油威胁美国,一旦对伊朗发动攻击,将会付出经济代价;再有就是美国目前陷入内外交困之境:国内深陷信贷危机、金融危机之中不能自拔,国外在伊拉克和阿富汗的日子也不好过,无力开辟新的战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