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的书房

2008-08-23 09:09冯昭奎
世界知识 2008年15期
关键词:小楼书房出版社

冯昭奎

父亲冯宾符做过世界知识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说他是官儿却不像官儿,说他是出版家似乎有点不够格,说他是商人则更不像。报纸上介绍他时用过“国际问题专家”头衔。

1950年,我们举家从上海搬到北京后,换过几个住处,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是无量大人胡同6号外交部宿舍大院里的那栋二层小楼,我家住一层,有四间互相联通的房间,其中最大一间房子,就是父亲的书房兼父母的卧室。

小楼二层有个阳台,据说这座小楼的原主人梅兰芳曾在那里练过嗓子,20世纪20年代他还在这小楼里接待过瑞典王室贵宾。

父亲的书桌上总是堆满了各种文件,其中,每天都要放在案头的是新华社的《参考资料》,有上午版和下午版,两个版的厚度都不逊于杂志。开始父亲不让我看,说专心学你的理工科吧,国际上的事儿一天一变,风云莫测,不像牛顿定律,能管几百年。

书桌后面是几个大书柜,里面除去父亲自己常用的参考书外,出版社受权出版的“内部图书”也占了相当大空间。当时出版社除了出版《世界知识》杂志外,还出版国际问题图书,而出版供党政高级干部阅读的“内部图书”,更是一项重要任务。我记得翻开“内部图书”封面,首页大都醒目地印着读者范围规定,比如“本书供部级以上干部阅读”,或“供局级以上干部阅读”,等等。我在上大学期间,有时忍不住“偷偷”地读这些书,不经意间享受了“局级”乃至“部级”以上的干部待遇。现在回想起来不禁有点诚惶诚恐。

父亲的宇写得很漂亮,即便是听报告或开会的记录,也依然保持着工整的字迹。记得我读过他做的毛主席《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讲话的笔记,觉得毛主席讲话好生动啊!不过,等到《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小册子正式出版,才发现笔记内容和书上写的根本对不上号。

尽管紧连书房的客厅经常宾客满座,但平时进到父亲书房来聊天的人却不多,常见的一位是中宣部副部长姚臻,他来显然不单纯是为了闲聊叙旧,因为他负责国际宣传,而世界知识出版社又是“文革”前“独此一家”的权威性国际问题出版社。记得1958年春,姚臻来我家较频繁,好像是为毛主席的一次谈话。不久,当年第12期《世界知识》就发表了辑录的《毛泽东主席论帝国主义和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一文,并被《人民日报》转载。可惜,这位非常精干、年轻有为的人士,却在“文革”中含冤自杀。

另一位是我的堂兄冯彬。他当时在新华社参编部工作,经常来向父亲讨教,父亲也乐意跟他聊。叔侄俩都爱抽烟,他们一边吞云吐雾一边海阔天空地神侃,阳光透过窗子照射进来,暖融融的,靠在一旁的我常常听得入神,不知不觉地接受着现在所谓二手烟的“熏陶”。

有一次,我正就读的清华大学请父亲做国际形势报告,地点就在那座庄严雄伟的标志性建筑物、圆顶的清华大礼堂,我和同学们排队进礼堂就座,来得迟一些的学生只好站在后面听,或在阶梯教室听拉线广播。当时我有一种幸运感:吸引全校上万名师生的报告我却可以经常在家里听到。

父亲白天要工作,所以写文章都利用晚饭后到深夜那段时间,经常写到夜里两三点或三四点,由于精疲力尽,放下笔倒头就呼呼大睡。这令年轻时就患有神经衰弱的我羡慕万分!

“文革”开始,父亲因患肝癌而卧床不起,病榻就设在他的书房。即便这样,前来抄家的造反派也没放过他,在他的病榻两头贴上标语,什么“坦白从宽!抗拒从严!”“打倒刘邓司令部在新闻战线的黑干将!”等,把病重的父亲气得咬牙切齿,禁不住怒吼道:“说《世界知识》是‘卖国杂志的人,才、才是真‘败国贼!”。

其实,要说“刘邓司令部在新闻战线的黑干将”,恐怕其级别至少应在“部长级”以上,父亲似乎还不够格呢。

“文革”中所受冲击致使父亲病情急速恶化。在父亲去世后,母亲生怕书房里藏有什么“毒草”,匆匆忙忙将几大书柜“内部图书”还给出版社,出版社也不知如何處理,后来听说全烧了。

与此同时,父亲连续记了几十年的日记,还有我从小学五年级开始写的日记,统统都被姐姐烧了。“文革”后说起这个事儿,大家都感到真是太可惜了。

父亲书房没什么摆设。墙上仅挂着一块匾额,内容是钱起的《湘灵鼓瑟》诗,那是鲁迅先生为父亲题写的。茶几上只摆着克里姆林宫形状的小温度计,那是父亲访苏带回来的。

如今,那只温度计已经不见了,鲁迅的“手迹”则依然挂在我的书房,不过,只是一个复制品,真迹在二十多年前就捐献给鲁迅博物馆了。

猜你喜欢
小楼书房出版社
我等待……
品鉴书房
丰收
今日華人出版社有限公司
只要童年的小楼还在
难忘那幢小楼
没有比书房更好的去处
石油工业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