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 峰
当前的经济低迷期中,独有面板优势的台湾企业也遭遇打击,惟有整机品牌与面板都具实力的日韩企业受影响较小。可见,未来的市场竞争,拥有产业链整体优势的企业才能成为赢者
由于手握核心技术,世界上仅有的几家面板企业,日子一向过得甚是惬意。然而,最近他们却面露愁容。
《IT时代周刊》从可靠渠道获悉,5月份以来,液晶面板价格下跌近20%。其中,32英寸面板从340美元降到280美元以下,52英寸产品,由原来的1400美元跌至900美元。同时,市场调查机构DisplaySearch的最新报告显示,2008年第一季度可能成为面板巨头今年盈利的顶点,到年底时,部分面板的价格降幅将达到30%-45%。
面板不断降价,某些切割尺寸的售价几乎接近成本,这直接导致面板厂商的收入锐减,甚至亏损。对此,各大液晶屏制造巨头采取各种措施自救。全球第四大液晶面板厂商台湾奇美称,为了保住价格不再下跌,将削减生产规模。另一面板巨头友达光电也透露,可能通过关闭某些生产线,来降低产量。如果付诸实施,这将是友达近一年多来首次关闭生产线。
看到面板企业的盈利减弱,投资者开始抛售面板股。据统计,6月份,台湾面板业的五家上市公司市值已蒸发了2000亿元新台币。
居于电视产业上游优势地位的面板厂商为何跌入低谷?
需求减少
液晶面板行业具有明显的周期性波动特征,称为液晶周期。它是指由于液晶面板市场供给和需求不断变化而引起面板价格涨跌局面循环出现。
“液晶周期是一种经济规律。”中意德诺科技顾问庞春霖认为,它既受宏观经济的大势影响,也受各种技术、市场、消费者嗜好等细小因素的左右,因此很难预测其发生时间,以及持续时间的长短。
其实,从去年3月到今年5月,全球面板行业已经经历了比较长的景气周期。在此期间,三星电子、LGD、友达和奇美等全球液晶面板巨头收益颇丰,如LGD在过去4个季度获得了近30亿美元的净利润。
转折由IT厂商引发。2008年6月份,惠普、宏基和戴尔等品牌厂商发现上半年液晶显示器库存过高,于是减少采购,还联手减少库存量。同为面板消费者和生产者的三星公司,过去面板的库存量维持在1.5个月,从7月份开始减少到约1个月,它还取消了奇美、友达光电的部分代工订单。
这些企业的行为,成为上游面板下调价格的诱因。但降价的根本原因,业界认为是美国次贷危机导致全球需求下降。目前,PC和液晶电视的销量都未能达到预期。兴业证券研究中心分析师时红表示,下游企业在去年年底对未来市场的乐观预计使其库存上升。
按照此前预测,欧洲杯和奥运会都将带来换机高峰,今年全球液晶电视出货量将突破1.4亿台。然而事与愿违,现在全球范围内消费紧缩,彩电销售量低于预期。据统计,40英寸以上的电视销售至少低于预估数字3%以上。
而在国内,四川大地震、房地产低靡和股市长期调整,极大地降低了一些潜在消费者的购买欲望,因而有关专家也调整了今年国内平板电视的需求量预估,从原先的1500万台调低到1000万-1200万台。创维集团彩电事业部总裁杨东文表示,在整体经济不理想的环境下,老百姓不愿意购买耐用消费品。
产能过剩
与全球液晶面板的需求减弱相对的是产能出现过剩。专业研究机构甚至认为,本来应该在2009年出现供过于求的形势已提前到来。
去年,索尼与夏普合资建第10代面板生产线,今年年初,索尼又联合三星新建一条8代生产线。在2007年到2008年间,日韩面板业已经形成了“索尼-三星”、“东芝-夏普-先锋”和“松下-日立-佳能”三大阵营。
日韩面板阵营形成后,日韩彩电企业纷纷取消之前在中国台湾的采购计划,转而向本国采购。如原来一直在友达、奇美采购面板的东芝、三洋先后宣布向夏普购买。
日韩企业转单的作法,使得台湾面板厂的产能严重过剩。目前,台湾大概有超过7000万片液晶面板的年产能,占全球六成份额,而其中60%-70%的面板是供给日韩厂商。
需求出现疲软,产能已经过多,可一些液晶面板厂和上游生产线还在继续扩产。DisplaySearch在第二季季报指出,估计有20座玻璃基板(制作面板的主要原材料)熔炉将于今年上线,总数从去年第四季度的117增加到137座,按面积计算,今年全球液晶面板产能较去年增加25%。还有统计显示,到2010年,全球范围内将新增5-7条5代生产线,增幅40%以上,其中包括投资15亿元的深圳群创。
面板供给过多,市场处于买方主导,这造成价格持续下跌。
压力重重
减产保价,是摆在面板企业面前的选择。韩国LGD已有此打算,台湾面板商已经作出行动。奇美电子宣布马上启动减产机制,7月份开始,产能利用率降为90%;友达光电也放缓6代线与7.5代线的投产进度。
台湾面板厂除了减产以及降价外,还通过与内地的彩电企业建立联盟来舒缓压力。近来有消息称,友达和奇美可能来大陆投建面板厂。
这两家台湾企业早前已在内地设立了液晶面板的模组加工厂,如果再投建面板厂,可以缩短供应时间,节约成本,也能带动大陆面板产业集聚,形成产业中心。
目前,大陆上广电、京东方和龙腾光电三家面板企业,只能提供五代线的小尺寸面板,液晶电视所要求的大尺寸面板全部需要进口。内地彩电厂商庞大的面板需求,对台湾企业无疑具有很大诱惑。
“他们此举的根本原因是消化过多的产能。”中华液晶网资深专家张新岗认为,台湾上游面板企业压力陡增,不得不想尽各种办法缓解。
涉足整机市场,成为台湾面板企业摆脱困境的另一种方法。最近,奇美首次在大陆推出自主品牌液晶电视。
“尽管这种对产业链的垄断式经营,遭受诸多诟病,但在行业不景气时,其优势显著。它既可以将产品的品牌做大,又能够自我消化一部分产能。”张新岗说。其实,夏普、索尼、三星和LG等日韩企业早就兼具彩电生产和面板制造,他们已将这种模式发挥到极致。
不过,业界有人认为,台湾厂商进军大陆彩电市场,会给大陆厂商带来不小的冲击,甚至会影响目前整机市场的格局。一业内人士反驳,台湾厂商进军下游,在短期内对大陆彩电不会造成影响。不过他们拥有上游资源,今后或许会把整机品牌做大。中怡康市场总监彭煜也表示,“现在说对格局形成影响还为时过早。”
奇美投资自主品牌的液晶电视,实际上已有3个年头。此前主要销往中国台湾地区和欧洲市场。从业绩来看,截至去年,共销售30万台,仅占奇美每年1500万片液晶电视模组产能的2%。这对于其消化产能的帮助微乎其微。
分析人士说,电视市场中,品牌认知度是相当关键的。台湾企业在营销和渠道方面相对较弱,进军整机市场是一个挑战。
于今,台湾面板厂陷入困境,日韩面板处境不佳,国内三家面板厂也感到寒气逼人。2007年开始,国内液晶面板企业展开了新一轮的投资,如京东方在成都的4.5代线,上广电的6代线。这些投资的资金计划在A股募集,但现在市场不景气,融资可能成为泡影,更重要的是,未来他们可能还要应对外资面板在本土的直接竞争。
但也有行业人士认为,压力可能重启京东方、上广电和龙腾光电三方重组项目,因为一旦寒冬到来,大家必须相互抱团取暖。时红表示,对中国企业来讲,还是应按照自己的规划进行发展,不要受市场短期变化的影响。另外,企业应当通过观察市场的变化,增强对行业周期的了解,为未来产品的规划和产能的控制积累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