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记者
近日,2007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揭晓,河南许昌灵井旧石器遗址中出土的距今8万年至10万年的人类头盖骨化石,由于对研究东亚古人类演化和中国现代人类的起源具有重要学术价值,且年代最为久远,位居“十大考古新发现”之首。
灵井遗址的发现
灵井是指位于许昌西约15千米的灵井镇西侧的一个坑塘,2005年以前,由于坑底泉水不停地喷涌,形成一片水域。灵井以前曾为许昌十景之一,被誉为“灵泉瑞溢”,清《许州志》绘有《灵泉瑞溢图》,因泉址原在卫灵公庙内,故称灵井。卫灵公为许国夫人之侄,数度来此客居观光,灵公庙即成为他的行宫遗址。另一说是,庙上铃铛响起,声传数里,因铃灵同音,称灵井。当地传说,此井年深日久,旱不涸,涝不溢,井水冬暖夏凉。
灵井遗址的发现,其实是一次偶然事件。1965年春,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周国兴和灵井村民数人在泉眼以东的高台上刨坑栽树,突然觉得锹下有什么硬物,挖出一看,原是一块乳白色的石英石,职业的关系使他注意到这种石头。因为周围全是灰白色的粉砂土,按常理在这种土中不应有石英块的出现。他联想起一件往事;1921年,瑞典学者安特生在北京周口店龙骨山考察时,也正是碰到几块石英碎片而引起注意,认为它们可能是古文化遗存,说不定能找到古人类,从而导致了著名的北京猿人遗址的发现。于是,周国兴在此采集了1000余块古人制作的石英片和不少动物化石,回北京整理后,将论文发表在《考古》杂志上。由此,考古学家记住了这处史前遗址,也正是因为周国兴这种职业敏锐性,成就了许昌灵井遗址的发现。
然而长期以来,埋藏文化遗物的地层被积水浸泡,尤其在夏季,泉水加上季节雨水,这里成了一片汪洋,根本无法进行考古发掘。2005年4月,因遗址西南约7千米的一家煤矿透水,致使包括灵井在内的几处泉水骤然断流,接着,积水循泉眼回流,地下水位下降,原生地层出露。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借此百年一遇的机会,在300平方米的面积上展开了考古发掘。
曾经的动物乐园
2005年6月29日是第一个石英片出土的日子,开始是很小的一片,接下来是成组地显露。后来,化石陆续出土,其中石片、石器人工打击痕迹清晰可见,化石石化程度相当完好。3年来,灵井遗址共出土石制品和动物化石约3万件,是我国最重要的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之一,包含着丰富的人类行为信息。灵井遗址出土大量精美的骨器,总数占国内已出土骨器的50%以上,研究后可望改变学术界对于旧石器时代工具模式的认识;灵井遗址地层厚达10余米,其中旧石器、新石器、商周、汉、宋时期文化层都有分布,是国内重要的地层剖面,具备研究旧石器向新石器过渡等重大学术课题的基础和条件。
灵井遗址还是国内首次发掘的以泉水为中心的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十几万年前就开始流淌的甘甜的地下泉水,吸引了人类和大量哺乳动物、鸟类和龟蹩类动物在这里活动。灵井遗址共出土18种哺乳动物化石,其中有两个已定为新属新种:灵井轴鹿(新种)、许昌三叉角鹿(新属、新种)。灵井动物群中的绝灭种类有中国硕鬣狗相似种、古菱齿象、梅氏犀、披毛犀、李氏野猪、轴鹿新种、河套大角鹿和原始牛共8个,占动物群总数的44.4%。
其中,2006年6月发现的大熊猫牙齿化石格外引起人们的关注,因为它是化石种大熊猫在中原地区的首次发现,年代大约距今3万至5万年,是已知晚更新世(距今12.8万至1.2万年)我国大熊猫分布最北的代表,它的发现将晚更新世大熊猫的分布向北推到北纬34°附近。不过,也有的学者对化石存有怀疑,认为可能是棕熊的变种。
现生种大熊猫现在的活动范围主要集中在四川、陕西和甘肃的南部,而古代大熊猫的活动范围要比现在大得多。根据历史文献记载,距今3000年左右,大熊猫还曾在中原地区有过活动的痕迹。大熊猫的减少和最终在中原消失,主要原因是地球气候变化造成的,而人类的捕杀在这一过程中也起了推进作用。另外,森林被大面积采伐和农业拓垦等人类行为也使大熊猫栖息地面积日益缩小。
“许昌人”意外现身
真正令人激动的一刻出现在2007年12月17日上午9时,考古人员在距地表深约8米的文化层内发现较完整的人类头骨化石。头骨出土于灰绿色的湖相沉积中,同层出土的还有丰富的动物化石和石器。头骨化石在地层埋藏中已破成十余块,散落在约两平方米的范围内。
此次古人类头盖骨化石面世,不能不说是一系列机缘巧合的结果。如果不是灵井百年不遇的泉水倒流,如果不是当时天气出奇的好。使发掘工作得以延期几天,古人类头盖骨化石就不知道什么时候得见天日了。还有,如果不是有灵井这样独特的地理环境,也就形成不了头盖骨化石。也许是远古先人不想在地下沉睡更长的时间,于是在距本次考古发掘结束的几个小时前,迫不及待地出现在人们眼前。
经过整理鉴别,新发现的古人类头顶骨、额骨、枕骨、颞骨断片化石共计16块。这些化石复原后可成为一个较为完整的人类头盖骨,其眉脊较突。前额低平,枕突隆起,骨壁较厚。仅缺少的上颌部分,很可能压在未发掘的东部隔梁中。头骨化石保存和石化程度均较好,未见变形。根据惯例,此次发现的人类被命名为“许昌人”。
从与其同层伴存的灭绝动物群比例和光释光测年的初步实验结果判断,许昌古人类头盖骨化石出土层位的时代为距今8-10万年左右,而这一时期正是世界古人类学研究史上的最敏感时段。这具几乎完整的头骨可以提供该时期古人类研究大量准确数据,此前,这一时间段的数据为空白。现代人类区别于古人类的标志就包括头骨变薄、眉脊突出程度减弱等,有了可比照的数据对于研究中国地区古人类进化脉络将有重要意义。此外,比发现完整的头骨更令人兴奋的是,在头骨内侧还附着有类似脑壳内膜的组织。科学家可以借此来研究旧石器时代祖先的脑部神经。
“许昌人”会是“北京人”后代吗?
当今,世界上古人类学研究有两大热门课题:一为人类起源,另一为现代智人起源。人类起源于非洲已成共识,因非洲发现从距今400万年至几万年的人科标本达数百件,且演化关系清楚。
关于现代人类起源问题,国际学术界有两种说法。一是“非洲起源说”,国外一些学者根据化石特征、年代测定及遗传学研究等,提出世界各地的现代人都是非洲早期人类的后裔。根据这一学说,中国的北京猿人等在距今约20万年前消失,现代中国人及其中国的晚期智人,如柳江人和山顶洞人等,都是来自非洲的人类的后代,而北京猿人的后代却被取代而绝灭了。
二是“多地区进化说”,持这一观点的学者认为,中国现代人是在自己的土地上一步步进化而来的。中国不仅发现了距今800万年、比非洲古猿更“靠近”人类的腊玛古猿头盖骨化石,还发现了距今200万年前的巫山人、80万年前的蓝田人、20万至70万年前的北京人、10万至20万年前的辽宁金牛山人、1万至4万年前的北京山顶洞人等。但这个进化体系却存在着关键缺失——没有距今5万至10万年间的人类化石。而这一时期恰恰是“现代人”起源的最关键时期,即“非洲起源说”推断非洲智人走向世界、取代各地早期智人的关键时段,这个链接若不能填补,就难以肯定此前中国大陆上的古人类一定是我们的祖先。不仅在中国,非洲以外的其他大陆,距今10万年左右的人类化石也非常稀少。这不能不说是该学说的一大缺憾。
正因为如此,“许昌人”头盖骨化石发现才引起人们的极大关注。专家推断,“许昌人”的身份可能有几种,一是从北京猿人一直延续下来的中国人种中的一环,二是从非洲来到亚洲的非洲人,也有可能是两个人种进行杂交后的“新人类”。我国专家经过多学科研究更倾向于第一种说法,不仅因为头盖骨信息含量的一致性,而且遗址中出土的大量石器、骨器都是本土文化面貌,少见外来因素影响。对此,在灵井旧石器遗址发掘3年的李占扬研究员有着相同的看法。不过,我们应当清醒地认识到,“许昌人”的发现,仅仅是找到现代人演化链条上的关键材料,距问题的解决还很遥远。据了解,灵井旧石器遗址发掘和研究工作,可能要进行很长的时间,我们有理由期待更新的考古发现问世,关于“许昌人”的更真实面目将会逐步浮出水面。
责任编辑:庞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