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组缃的“倔强”

2008-07-28 06:34
文苑·感悟 2008年6期
关键词:生计吴先生围城

彦 火

吴组缃上世纪30年代创作小说《官品的補品》,声名鹊起。40年代开始,先后担任金陵女子文理学院、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教授,50年代初浸淫于古典文学,特别是对明清小说的研究,并担任红楼梦研究学会会长。

说起吴组缃的待人接物的故事,予人一个总印象:强牛。最令人乐道的是当年吴组缃在清华大学研究院念书,因成绩优异,每月获得三十元的奖学金,用以维持他一家的生计。在这个期间,吴组缃选修国学大师刘文典的六朝文学的课。在学期作业中,大抵他有感于六朝文学华而不实,把六朝文学说成是娼妓文学,刘教授非常生气,一怒之下,给了他七十九分。按学校的规定,要八十分才能拿到奖学金,虽是一分之差,可是要了吴先生的命——断绝生计。但刘教授同时也托人带口信给他,说只要他改变观点,就可让他过关。当时,吴组缃已经结婚生子,全家要靠他的奖学金过活。但吴组缃却不为五斗米折腰,不变初衷,结果不得不被迫中断学业,拂袖而去。后来经人介绍才到中央研究院供职。

吴组缃是钱钟书的清华同窗。吴先生对钱先生的学问赞不绝口,但对钱先生的代表作《围城》小说,他却排众而出,言人不敢言,他表示:“《围城》不过是教授小说,用力学《儒林外史》的讽刺罢了,作者生活圈子狭窄,不宜过高评价。”

文革期间,吴组缃因个性使然,一早被打成了“牛鬼蛇神”,太太被折磨得精神失常。但他仍没有屈服于淫威之下,在军宣队召集的一次征求意见的座谈会上,他仍不讳言地道出他对文革的真实感受:“想起这场革命,我就有一种毛骨悚然的感觉。”当时许多人很为他焦急,怕他挨批受斗,劝他向军宣队自我检讨,承认这个说法不对。但吴先生择善固执,执意说这就是他的原始感觉,死不改口。

吴组缃在他的八十六岁高龄逝世,一个时代过去。现在让我们回顾这位老人所走过的人生历程,更令人肃然起敬。想起在近半个世纪的斗争运动中,有多少人为活命、为保存自己的仕途或生计,出卖自己的灵魂,甚至不惜诬告亲友?! 吴先生却始终秉承自己的道德标准,坚持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守则,永葆赤子之心。

猜你喜欢
生计吴先生围城
追忆黄蜀芹:敢拍《围城》,尽情绽放
月赚万元的茶叶包装骗局
社交电商的“围城”
冰天雪地的生计与浪漫
围城之外
打破无形的围城
微笑受害者
从玉米到蔬菜:一个山镇生计变迁的文化生态解读
新疆棉农生计与生计资本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