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保顺
亲情,是人间最伟大而又最真挚的感情,但是写起来往往不知如何下笔。比如说写父母,关于他们的材料就那么多,能掀起什么大的波澜?写其他的亲人也是如此。所以,为了交差,就只能编故事、说套话、抒矫情,这样的文章连自己都打动不了,又怎么能打动别人?
一、融会美好意象
多姿多彩的生活,每天都在拨动着人们的心弦。要写出感情真挚的作文,就要用心灵去感受生活,品尝积淀心中的那份情思,把美好的意象与伴随着欢乐与痛苦、交织着甜美与酸楚的感受融会到一起,将思想的触角延伸到心灵深处,寻找自己的那份期盼和感动。只要选择好一个恰当的突破口,它就能汩汩滔滔地流注于笔端,释放出在心中孕育了许久的情思。比如《亲情》(片断):
雨蒙蒙地下着,杨柳静静地立在路边。
一对老年夫妇要过马路,尽管汽车不多,还是很小心的样子。他的身体似乎不太好,拄着拐棍,还要老伴挽着;她虽然也已满头银丝,苍老的身体微微地颤着,却还要小心地扶着自己的老头子,并为他撑着伞。雨雾蒙蒙,将他们笼住,就像笼住两棵相依相偎的老树。
一辆奥迪从他们身旁减速驶过去。她为他擦一下脸上的雨水,竖竖领子,互相搀扶着蹒跚地踱过马路。老人的亲情就像这春雨一般,并非充满激情,却同样沁人心脾,令人感动。
该文如同画了一幅水墨画,淡淡的雨,浓浓的情。作者笔法细腻,如“她为他擦一下脸上的雨水,竖竖领子,互相搀扶着蹒跚地踱过马路”。本文的背景描写——“蒙蒙的雨,静静的柳”,烘云托月,美的人,美的景,和谐统一,连那一辆奥迪也“从他们身旁减速驶过去”,人与自然融合而成整体的美。
二、哀婉凄楚震心弦
生活并不都是馥郁的鲜花,也不都是浓香的美酒。它充满了酸甜苦辣,千般滋味。谁不向往杂花生树、芬芳扑鼻的春光呢?然而生活不完全等于欢乐与幸运,它毕竟还伴着悲哀与不幸。既然如此,我们为什么不可以抚摸一下生活留下的伤疤,描写我们经历的悲哀与不幸呢?有位名人说:“悲剧的效果是最能打动人心的。”在考场作文中,哀婉凄楚也同样动人。
比如有一篇追忆刚刚病逝的母亲的作文《深深地感谢》,其中有这样一个片断:
我走进重症监护室,想叫一声“妈妈”,想说一句“感谢”,可所有的感情在刹那间竟然全部化为了沉默。沉重的喘息声很清晰,似乎维持生命的是一根根管子,维护心跳和呼吸的是一台台机器,这已经是妈妈昏迷的第六天了。我看着她,脑子里一片空白,惟有那张永远和蔼、永远微笑的脸。我颤抖着伸出手去触摸我眼中那张模糊的脸,一滴热泪滴落在我的手背上,那泪,晶莹剔透,如同我17年来一直在享受的爱。
再次走进监护室,那一面,已是最后一面……我怀着无限的感激,却依旧沉默。我在心里反复地说,妈妈,下辈子,您还做我的妈妈……也许我们的心是连在一起的,妈妈似乎听到了我的呼唤,她奇迹般地睁开了眼睛,还是熟悉的关爱的眼神,目光中的坚毅告诉我——要坚强!要努力!之后,那双眼闭上了,而且永远不再睁开……
在这篇文章中,作者跳出了写这类文章絮叨罗列往事的老套,撷取“母亲”去世前后生活中的几个细节或镜头,以感情为线连缀成文。这个片断就是作者两次走进重症监护室时的镜头,写了母亲弥留之际的“一滴热泪”和坚毅的“目光”、“我”的“无言”的感谢。作者用“感情”的挚情串起晶莹的泪珠,泼洒着心声,哭诉着衷肠,这能不激起我们对已故亲友的思念吗?这能不唤起我们对生活的感悟和往事的回忆,产生同样的情感冲动吗?
三、巧用技巧织亲情
我们知道,如果要织成光彩夺目的绫锦来,必须巧妙地排列各色的丝线,把它们组织成美丽的图案。写文章也是如此。或许我们的脑海中积存着许许多多的写作素材,有着各种各样的复杂感想,如果不注意提炼加工,不注意写作技巧,也是很难织就亲情的美好篇章的。
1.注重细节描写。细节,是文章生命的微细胞,是生活感应的微神经,它在作文中有着一种撼人心魄的力量。请看一位考生的作文(片断):
父亲指着自己的形象说:“儿子,我这身西装怎么样?”我没有回答,因为我没看那身西装。我注视着他的脸,一张严肃而憔悴的脸。这张脸,曾在我四岁时,因冒着大雨送我上幼儿园而沾满雨水;这张脸,因为我的懒惰而愤怒地拉紧肌肉;这张脸,曾深夜归家,以为我睡着,而轻轻地贴在我脸上;这张脸,因为我偶然的一次好分数,而绽放出人间最灿烂的笑容。而如今父亲“功成名就”,那么多朋友围着他,可他脸上,却挂着些许的惆怅,显得有点孤独。
这段话,用“这张脸”作为提挈语,以感人的细节,构成了对父亲的一连串回忆。
2.抓住感情瞬间。古人云:“万古常青,只有一真耳。”也就是说,真实的事情,才能产生真切的情感,这就需要抓住感情的瞬间,我们从感人肺腑的文章里可以感受到这一点。我们来看一考生描写父亲的佳作《隔着代沟,我望见了您》(片断):
我不声不响地走进去。您还在忙着。光线并不明亮,我却看到了您头上几点晃眼的光。我头一次注意到您有白头发了。您费力地搬着桌子,额头上已经闪着莹莹的光。这就是我的父亲啊,曾几何时家里重活一人包的父亲,竟也变得这样虚弱!您还是老了啊!
那一刻,我突然感觉一股冲击从心底喷薄而出,震动着我的全身。我觉得那是源自割不断的亲情,那是心底的回音。突然找回了被父爱包围的感觉,这父爱不像从前那样广博而无微不至,但它却更深沉,更能激起我内心的共鸣。我觉得我重新认识了您。
这篇文章最大的特点是情真意切。它用叙事方式写了“我”和父亲之间的交流。这种交流主要是心理交流,显得真实亲切自然。代沟是种情感因素,感情的亲疏,也就是代沟的深浅,它成为“我”认识父亲的障碍。行文最后,通过父亲帮“我”清理教室这个真实的事例,抓住这一感情的瞬间,拉近了作者和父亲之间的距离,让人看后感动。
总之,情真为一切优秀作文之核。当然要想在高考作文中写出“感情真挚”的文章,最关键的还在于我们平时的积累,只有平时的生活积累、阅读积累、感情积累深厚,才能写出真情,写好真情,才能让真情飞扬,让文章闪亮。
【精段赏析】
1.我们在一起,算来也还不到五个年头。无论日子怎么坏,无论是离是合,你从来没对我发过脾气,连一句怨言也没有——别说怨我,就是怨命也没有过。我的脾气可不大好,迁怒的事儿有的是。你往往抽噎着流眼泪,从不回嘴,也不号啕。不过我也只信得过你一个人,有些话我只和你一个人说,因为世界上只你一个人真关心我,真同情我。你不但为我吃苦,更为我分苦;我之所以有我现在的精神,大半是你给我培养出来的。
前年夏天回家,上你坟上去了。那时坟上坟下密密地长着青草,朝露浸湿了我的布鞋。我和隐今夏回去,本想到你的坟上来,因为她病了没来成。我们想告诉你,五个孩子都好,我们一定尽心教养他们,让他们对得起死了的母亲你!谦,好好儿放心安睡吧,你。
——选自朱自清《给亡妇》
[点评]这篇悼文曾被时人评为“至情之文”。作者分别从亡妇为母为妻两方面,沙里淘金地选择一系列生动的生活细节,来表现“我”的感慨、怀念、歉疚之情。她心中装着丈夫和孩子,惟独没有自己。文章娓娓道来,写得情意绵绵,令人动容。
2.虽然父亲诚心诚意地把我当大人和朋友对待,还常常和我讨论一些严肃的问题,我反而常常强烈地感觉到,在他的心里我还是他的小孩子。有一次,我要去东北出差,临行前向他告别,他很关切地问车票带了吗,我说带好了,他说:“拿给我瞧瞧!”直到我由口袋中掏出车票,他才放了心。接着又问:“你带了几根皮带?”我说:“一根。”他说:“不可,要两根!”“干吗要两根?”他说:“万一那根断了呢,非抓瞎不可!来,把我这根也拿上。”父亲的这两个问题,让我笑了一路。
——选自舒乙《父子情》
[点评]儿女年龄再大,在父母的眼里都是孩子,因此他们有时显得啰嗦、唠叨,甚至婆婆妈妈,让人难以理解,但只要你努力去理解,你就会发现这就是伟大的父爱或母爱。在这篇文章中,父亲对自己已成年的儿子一点都不放心,仿佛送的是一个从未出过远门的深闺小姐。文章正是通过这种“婆婆妈妈”的细节来写父爱的。这种经过感情浸泡的细节,充满着真情与爱心。谁看了都会引起感情的共鸣,令人怦然心动。
3.我长小弟三岁。从我有比较完整的记忆起,生活里便有我的弟弟,一个胖胖的、可爱的小弟弟,跟在我身后。他虽然小,可是在玩耍时,他常常当老师,照顾着小朋友,让大家坐好,他站着上课,那神色真是庄严。他虽然小,在昆明的冬天里,孩子们都生冻疮,都怕用冷水洗脸,他却一点不怕。他站在山泉边捧着一个大盆的样子,至今还十分清晰地在我的眼前。
“小姊,你看,我先洗!”他高兴地叫道。
——选自宗璞《哭小弟》
[点评]这一篇是姐姐写弟弟的,回忆了他们童年的一些趣事,而这些陈年旧事深深地烙在姐姐的脑子里,几十年后写起来仍如此清晰。作者对此未作任何艺术加工,只是平平道来,但字里行间充溢了思念之情。
[作者单位:河北辛集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