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钧燕
刘淇在北京市第十次党代会上指出,今后5年是北京市人均GDP从6,000美元向1万美元迈进的关键阶段。根据世界银行的标准,人均GDP5,000美元~7,000美元的发展阶段是进入发达经济圈的准备阶段,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是从发展中状态进入发达状态的标志线。在这一阶段,高度重视教育发展和人力资源开发,为技术创新和产业结构升级提供智力支撑,是进入发达经济圈的有关国家和地区的共同特点,而对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技术创新和经济增长,高等教育相较于其他层次教育所发挥的作用更大。如何把握这一时期高等教育发展的新要求,积极有效地推动高等教育发展,对于北京近阶段以及长远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美国在20世纪70年代实现了人均GDP从6,000美元到1万美元的跨越,其高等教育在这个时段的发展情况对北京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人均GDP6,000美元~1万美元时期美国高等教育发展情况
(一)高等教育经费投入
20世纪70年代,美国普通高校经费逐年增长。以2000学年~2001学年美元不变价格计算,1970年美国普通高校总投入经费为520亿美元,到1978年时增加到720亿美元,年均增长率达到4.15%。其中,财政投入经费是普通高校教育经费的主要来源,占总经费的比例维持在60%左右且逐渐增加,1978年达到63.89%。同时,学费收入也是普通高校教育经费的一大来源,占总经费的比例维持在16%左右且有所增加,1977年时占到了17.14%,而其他来源渠道的经费占普通高校教育总经费的比例逐渐下降,从1970年的25%下降到1978年的19.44%。
(二)高等教育规模
20世纪70年代~80年代,美国高等教育规模明显扩大,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普通高校数量增长最快的10年,共增加了450所。1980年时普通高校共有2,975所,其中公立高校获得了较快发展,增加到1,310所;私立高校占普通高校总数的比例始终维持在55%以上,共有1,665所。在美国,许多私立院校享有其他国家私立院校所难以企及的声誉,使得各州的公立院校不得不在质量上向它们看齐。这些私立院校对维持高水准的美国高等教育起着重大作用。
美国的高等教育在规模扩张的同时呈现出分类协调发展的格局。公立高等教育以两年制学院为主且增长迅速,私立高等教育以四年制高校为主,且四年制高校数量的增长比两年制学院更多。美国现有的高等院校主要为两年或四年的学制,两年制学院又称初级或技术学院,大部分为公立学校,多半为地方社区所举办。两年制学院提供的课程有两类:一类为过渡性文理课程,相当于四年制大学的头两年,学生学习结束后可转入四年制大学继续深造;另一类为终止性职业技术课程,主要学习社会需求的技能和专业知识,毕业后直接就业。20世纪70年代,美国社会由工业化向信息化发展,工业生产从以劳动密集型为主逐渐转向以知识密集型为主,所有这些都要求工人受到高中以上的教育,具有较高的文化科学水平,以适应新技术革命的挑战,社会发展的需要给两年制学院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1970年~1980年,美国普通高校教师队伍规模也迅速扩大,10年增长了约45%。1970年时,普通高校共有教师47.4万人,其中公立普通高校教师为31.4万人,私立普通高校教师为16.0万人;1980年时,普通高校教师数量增加到68.6万人,其中公立普通高校教师为49.5万人,私立普通高校教师为19.1万人。公立高校教师数量的增幅更大,约达到58%。
(三)高等教育入学及完成情况
随着美国经济水平的提高和社会的发展,人们对高等教育的需求不断增加,越来越多的人接受了高等教育。1970年适龄人口普通高校入学率为32.1%,1980年提高到55.6%,率先迈入了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与此同时,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在性别和种族之间的公平程度提升:1970年在18岁~24岁人口中,普通高校男性入学率为32.1%,女性入学率只有20.3%;到1980年,两者普通高校入学率差距大大缩小,前者为26.4%,后者提高到25.0%。从种族情况来看,1970年在18岁~24岁人口中,普通高校白人的入学率显著高于黑人,前者为27.1%,后者只有15.5%;到1980年,这种差距明显缩小,非西班牙裔白人入学率为27.3%,而非西班牙裔黑人的入学提高到19.4%。
1970年~1980年,美国25岁~29岁人口的高中及以上学业完成率逐渐提高。1970年,25岁~29岁人口的高中及以上学业完成率为75.4%,其中有14.9%的人完成了部分大学学业,有16.4%的人获得了学士及以上学位;到1980年,该年龄段人口的高中及以上学业完成率提高到85.4%,其中获得学士及以上学位的人口比例提高到22.5%,完成部分大学学业的人口比例提高到22.2%。这一时段25岁及以上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也从1970年的12.2年提高到1980年的12.5年。可见20世纪70年代,美国的高等教育规模逐渐扩大,越来越多的人接受了高等教育,全民受教育水平提高。
20世纪70年代美国的高等教育培养规模扩大,尤其是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规模扩展非常迅速。1970年,美国共授予硕士学位208,291个,1980年增加到298,081个,增长了43.11%。这一阶段,本科生培养规模也明显扩大,学士学位授予数增长了17.30%,1980年共授予学士学位数929,417个,这10年是学士和硕士学位授予人数增长最快的10年。博士学位授予数增长不多,10年仅增长了9.20%,1980年共授予博士学位32,615个,博士培养规模的扩展速度远低于本科和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规模,仍然保持精英教育培养模式。
(四)高等教育国际化
优质的高等教育为美国高校吸引了大批外国留学生,其数量之大、来源之广、影响之深,均为其他国家所不及。
1980年,美国普通高校共有外国留学生311,880人,占其高校学生总数的4.3%。
二、对北京高等教育发展的启示
今后5年,北京的人均GDP 将从6,000美元提高到1万美元,经济社会环境将发生很大变化,要求教育为全面提高人口和劳动者的素质服务,为建设学习化社会和学习化城市服务,为首都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服务,北京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对北京的经济增长、技术创新、社会服务的影响将更加凸显。美国在经历人均GDP6,000美元~1万美元这一经济发展时段的高等教育发展情况对北京高等教育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启示。
第一,伴随着人均GDP朝1万美元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经济社会发展对人力资源开发和教育发展的要求不断提高,对高等教育的需求更加旺盛。从美国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到,这个时期不断加大对高等教育的投入力度,保证高等教育经费的稳步增长,而且财政投入经费是高等教育经费的主要来源。这一时期,北京应进一步完善和规范高等教育经费以财政拨款为主、其他多种渠道筹措为辅的体制,政府承担起高等教育经费投入的主要责任,不断加大高等教育投入力度,保证高等教育经费持续稳步增长。
第二,美国的民办高等教育对维持其高水准的高等教育起着重大作用,在美国经历人均GDP6,000美元~1万美元这个经济发展阶段时,私立高校获得了较快发展。在教育发展中,除了政府的力量之外,公民个人和社会力量也是教育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教育向民间开放,带来私人对教育的大规模投资,一方面可解决政府办教育的资源和供给不足的问题,另一方面可满足居民对于教育多样性的需求。北京应重视引进社会力量或非政府资源投入高等教育,进一步促进与规范民办高等教育发展,加快民办高等教育结构调整,加大扶持力度,重点发展民办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为首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作贡献。
第三,北京率先在全国实现了高等教育普及化,在人均GDP向1万美元迈进的时期,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结合将更加紧密,高等教育对地区的经济增长、技术创新、社会服务的影响将更加凸显,北京应统筹规划在京中央院校和地方院校,以及各类高等教育资源,建立符合首都实际的高等院校体系,形成层次清晰、定位明确、重点突出、互为补充的高等教育格局。支持部属高校进行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建设;积极引导地方高校科学定位,逐步形成高水平的地方综合性大学、艺术类大学、应用型大学、高职院校协调发展的格局,满足社会发展的多元化需求。
第四,美国高等教育吸引了世界各国的留学生,国际化水平很高,这不仅扩大了美国高校的国际影响,也促进了美国高校的发展。北京高校,尤其是重点高校应实行全方位开放式办学,搭建国际教育、文化、科技交流的桥梁,成为世界著名学者学术交流的中心和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基地。设立政府留学生奖学金,面向全球吸引杰出青年人才来京学习,不断提高外国留学生比例。同时,积极开展高等教育的国际交流与合作,鼓励高校与世界一流大学合作办学,通过多种渠道,采取多种形式引进国际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全面提高北京高等教育的国际化水平。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北京与美国之间的差距很大,同一名义GDP 实现的年份相隔数十年。随着时间的推移,世界产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从而经济发展的规律与要求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尤其是最近一二十年,信息产业的发展大大改变了各国的产业结构和经济运行特征,使目前中国的产业结构与发达国家同一水平市场汇率GDP 时的产业结构有很大的差异,这些差异也会给教育发展带来不同的影响。因此,美国在人均GDP处于6,000美元~1万美元这个时段的高等教育发展情况及某些经验对北京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但美国在那个历史时段的高等教育发展的情况和问题肯定与现今北京有着不同的地方,因此我们不能盲目、机械地比照和照搬。
(作者单位: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
[责任编辑:蔡桂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