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的路更好走

2008-07-06 09:36
意林原创版 2008年5期
关键词:刘小东中央美院陈丹青

吕 麦

2007年,刘小东的油画《三峡移民》,拍出了2200万的天价。一夜间,成为中国油画界最炙手可热的新锐画家。

对于自己的成功,刘小东说:“画画和生命过程一样是个‘熬字,不用着急、慢慢来,坚持走自己的路,不停地画,一切都会自然而来。”

刘小东出生在辽宁盘锦的一个小镇上,父母都是普通工人。四年级的美术课上,他的同桌,在小小的图画本上,满满当当地画了一朵水汪汪的大葵花,而他只画了一朵黑黢黢、瘦小小、抠抠搜搜的小葵花。老师表扬了他的同桌。他心里不服气,从此和画画较上了劲儿。这一较劲儿,就把自己“较”到了文化艺术气息浓郁的京城。

1980年,他成为中央美术学院附中恢复招生后的第二届学生。同学中,有的抱个吉他玩音乐,有的读著名的黑格尔,有的听列侬的披头士,而他除了会几招武术和素描,是个啥都不懂的“土包子”。他深知:必须靠自己的努力,才能融入到自己追求的生活中去。学习期间,他是班上最刻苦的学生,课下所有的时间,全部用来画画。

八十年代初期,随着国门的打开,一批油画家开始到西方学习。当时由于摄影术的发明,西方的油画正由古典主义向现代主义过渡,而第一次接触油画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大多是已经被奉为经典的古典主义绘画。但青春年少的刘小东,却偏与大形势背道而驰,坚持“就画我自己,我的生活,我的时代。”

由是,他和女朋友站在墙角下,和女朋友在树林里奔跑、散步,和女朋友在小河边划船、休憩的情景,都一一“记录”在他的画布上。

1989年的《中國现代艺术大展》,刚从中央美院毕业的刘小东,送去三幅画被选上两幅。这是他第一次参加全国性的大展。可热闹中,却根本没有人看他的画。他自己跑去“孤芳自赏”了很长时间,阿Q似的说:“画得太好了,回去继续画。”

1990年5月,被誉为80年代最具才华的油画家陈丹青,无意间在美国纽约城的中国书店里,看到一期《美术》杂志的扉页上,画的就是刘小东和女朋友站在墙角的那幅油画。当时,他根本不知道刘小东是谁,但他眼前陡然一亮,心里猛然一动,一下就觉得:中国可能出了一个天才。晚上回家,他迫不及待地给刘小东写了一封信:“我只是急着想告诉你,就这样画下去,已经非常好,再画得更好。你是一个真正的画家,我想你自己一定知道!”

刘小东收到这封信的时候,正辛苦地四处筹措资金,举办个人画展。陈大师的赏识和鼓励,如一场春雨,如一场春风,给了他更多的勇气和信心。

两天后,他的第一次个人画展,在中央美院画廊开幕了。在展览现场,刘小东不仅看到了自己的老师、同学和朋友,那些久闻其名的评论家和许多素不相识的观众的到场,更让他喜出望外。尤其让他意外的是,“天上掉了个大馅饼”:著名油画收藏家,吴尔鹿先生,从美国飞临画展会场,购走了他的多幅作品。刘小东兴高采烈,笑得像朵花似的说:“这就像一个演员在舞台上演戏,那么多人突然鼓掌,就是一种鼓励,一种对于成功的认可。”

1993年刘小东应伯乐陈丹青之邀,前往纽约参观了弗洛伊德个人大型美术回顾展。那一年,“土包子”大开眼界,接触了许多西方流行艺术。“他的思维、观念,依旧没有被他们牵走,依然坚持自己的风格。”只是在以后的创作上,完成了从一个关注自我,到关注社会的转变。他开始站在客观的立场,尽力在画布上呈现他所看到的真实事件,推出一系列新作:《白胖子》《猪》《违章》《笑话》《澡堂里的男孩》等等。但无论怎么变,他所呈现出来的内容,都是“看到的,生活的环境”。

“他打破了美术界长期教条的概念。”陈丹青先生如是说,“我在画西藏组画时,也曾经想走刘小东这样的路线——就是画我眼睛所看到的。然而,只是想做而未敢做。自己不是西藏人,却拐了个大弯去画西藏。而刘小东却能够只画他自己,画他的生活。把‘我这个概念在艺术领域里开始确立起来。”

生活中,我们太习惯走别人走过的路。我们偏执地认为,走大多数人走过的路不会错。但是,当我们这么想的时候,却忽略了一个重要的事实,那就是,走自己的路,也许更容易成功。

猜你喜欢
刘小东中央美院陈丹青
张岪与木心
张岪与木心
春拍中国当代艺术最高价:刘小东《电脑领袖》中国保利以4600万元成交
时代墨章
中央美院展现“传统的维度”
谁对谁好一点
写诗
离开故乡的人回过头来读诗
战航
陈丹青 “我是知青,没上过学,不懂外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