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NMASK的生存之道

2008-06-20 10:11
缤纷家居 2008年4期
关键词:艺术家摄影创作

张 密

UNMASK是近两年来活动较多的艺术组合团队,他们的小组早在2001年的时候就已经成立了,第一次去他们的工作室看作品是几年前了,那时的UNMASK只处于创作的初始阶段,刚刚应奥美公司的要求做了一件作品,得走过一个破旧废弃的厂房廊道上到二层,才能到在一个像宿舍一样的小空间里看到他们的作品。

印象里当时匡峻、刘展、谭天帏三人都为作品被人认可而兴奋,但他们又很谨慎的流露着内心的喜悦,谦虚地介绍着当时正在进行中的三个人物造型的进展状况,那正是在今天的画册中以他们个体形象为原形的作品。今天的UNMASK小组早已离开了在那个破旧厂房里租借的小工作室,而原来的厂房旧址也早被高价出租给了艺术创意园区,改造成了大规模的展览空间。LNMASK小组也由几年前的不为人知,一跃成为今天艺术和创意产业中声名渐响的艺术创意团队。不过,今天的LtCvlASK已经能更自信而主动地把握作品和思维在商业与艺术间的距离,在艺术创作与商业合作的交织空间里迈进,迈出……

作为从事艺术创作的个体。在今天这个时代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能与众不同,即便是作为普通人,都在努力将自己的个性表现出来,而你们从一开始露面就选择了隐藏自我的团队创作方式,这压制了你们各自的才华和个性优势吗?

UNMASK:不会。从一开始,我们就想走与别的艺术家有差别的路,做与中国以往经验中理念完全不同的艺术家。我们赞同陈逸飞提出的“大美术”观点,也希望艺术作品能在视觉上渗透于社会的更多领域,这样,单靠一个人的力量就太有限了。艺术团队的模式在欧洲已经被不少艺术家接受,和设计领域的设计团队是一个道理。我们看重心理上自我性格的认定,不是外在的署名方式。如果只在乎创作上个体个性的张扬,那我们最初也不会走到一起。即便以团队模式创作,我们依然能在思维和创意上施展我们自己的个性。

大概5年前,你们第一件拿出来给我看的作品就是为奥美制作的一件作品。是什么促使你们从一开始就密切地与商业联系在—起?

UNMASK:我们组建团队时,就已经看见了商业和创意合作的趋势,那时国外品牌刚开始将目光转向艺术家做设计,希望通过艺术家提出的艺术概念来影响人们的生活。这样的方式在今天的中国也被逐渐采用。设计原本是面对任何人的,但从消费设计的人群而言,在国内如果能影响到中产阶层以上就已经很不错了,这也意味着能通过艺术,对社会结构的审美和生活方式产生影响,它和我们想做的事很贴近。

艺术家都很在意自己赋予作品的最终呈现,当作品最终只能仅以一种视觉结果呈现时。你们在作品呈现上是否会发生较多的冲突?

UNMASK:因为每个人兴趣点和心志不一样,所以需要彼此思维碰撞,这需要各种方式的交流,最初开始创作时我们不可避免地在作品呈现上有较多的分歧,但几个回合后我们发现那都是技术上如何呈现的方式问题,实际上只要核心概念没异议,技术上最大力量地去完善,结果呈现上都会不错。现在很少有争执了,因为相互间都比较认可,也熟悉和了解很多。三个人更容易形成默契。

你们的目标是什么?

UNMASK大艺术。

你们自己对身份如何定位?是设计师还是艺术家?

UNMASK:我们没想过给自己划一个圈子,与其他创意行业的人区分开。当我们进行独立创作的时候,我们是艺术家;在进行自主的产品开发和与别人合作时,我们的工作更像是设计师。艺术品具有自身的商业模式,产品有产品的商业模式,尽管是两种不同的流通渠道,但对我们创作者而言,都是在以做作品的品质标准来衡量,并无本质差别,从这个意义上看,我们更喜欢“创造者”这个角色。

你们如何看待创意与生产的关系?

UNMASK:和商人不同,对于创意产业中的创意者而言,无论和商业接触多么频繁,都不可能只依靠商业这一条“腿”一直走下去,商业对我们来说只是生意,虽然艺术创作的结果最终也会有它的商业机制,但出发点是不一样的。每到一定时间我们就需要进行创作,根据能使用的各种资源进行创作,参与展览,做自己的产品,激发出更多的想象空间。

你们面临的瓶颈是什么?

UNMASK:国内的环境的确和我们最初预见的不一样,以最初对事业的估计在现实和市场中前行真的很艰难,很多我们开始认为可以融合着做的事,事实上是无法实现的,至少在目前是行不通的,这使得我们必须将不同性质的艺术创作和创意设计单独分开去做。

你们怎么看待品牌?

UNMASK:我们从来不拒绝和品牌合作,本身我们的UNMASK也是有注册的品牌,想通过介入品牌,借助品牌的力量来推广我们的品牌,就像之前的慈善参与,这样的合作对我们会相对单纯一些,但如果是纯商业上的合作,我们就会多少还是觉得有所缺憾。

最初你们想抹去文化身份的地域界限用了“UNMASK”的名字。现在在你们正在进行的创意产业产品中,你们又用中文音译了UNMASK作为品牌标识,为什么?

UNMASK:很早我们就在尝试着做产品,把商品的概念放到艺术中,成为产业化,2003年在上海最早参与了顾振清的“上海酷”展览,那是第一次参与以思考商业化产品对艺术的影响为主题的展览。之后,上海双年展做了一个超设计展,也是根据当时中国年轻一代设计师逐渐被看重的原因而发起的,可见艺术设计已经一种潮流开始兴起。2005年大声展,我们才开始真正做了50个1:1大小的人偶作品,并不断完善着相关的想法,这可以说是比较成熟的一次创意品牌的产品设计。作为产品,我们选择走品牌路线,我们想突出中国现在也在向创意发展,突出中国设计的概念,希望能为中国设计走向世界起推动作用,创意出口也是我们的理想,因为创意能改变中国经济。

介绍一下你们最近在做的事。

UNMASK:我们在延续布偶系列,在把延伸出来的设计完善,这个产品设计来源于我们的艺术作品,现在我们只是更清晰地将这个概念以更直接的产品方式呈现出来。

整个偶人我们只设计出基本版,没有任何特征,但我们随着包装会提供一些身体配件,如身体的某个部分,如性别特征,牙齿,毛发。买它的人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做成期望中的样子。比如身体毛发的分布特点和牙齿的特点,以及身体某处的疤痕,等等,进行后续的精致个性化完善。它们像商品一样可在我们的品牌销售处卖到,但又不问于以往的玩偶,应该说是一个艺术产品。此外,整个包装我们也做成了如我们自己希望买到的包装一样,只提供基本版。许多玩具的说明和图示,往往因为有很多包装,而被客户拆开后就扔掉了,但我们希望甚至连包装都能给每个人提供一个创作的空间,很多像普通包装上的标识符号我们都用一张完整的贴纸方式置于包装盒内,(比如说18岁以上,产品名,环保,可回收,产品型号等的标识)这样即便打开包装后,包装盒仍然能

通过具有个体化的再设计而被保留下来,成为能用的物品。

我们喜欢这种产品的包容性,喜欢有众多可能、无身份限制、公众化且开放的概念创意,它会令我们的生活更具个性和活力。

你们如何选择品牌合作?

UNMASK:像他们调查我们一样,我们也要调查他们,是否有能力保证品质?是否优秀?当然还要考虑其品牌的影响力。

对你们而言,最不能缺的是什么?

UNMASK:热情、理想,好的概念、钱。艺术家都不能丧失自己的目标。

对现在热闹的艺术市场和艺术活动,你们做何感想?

K:现在展览太泛滥,做展览也要做有一定品质和好质量的。

T:这说明基数大了,从业人员多了,这是个好事。

L:艺术经济的增长,现象的改变,不代表没有好作品和好的艺术家。很多人进入这个领域,无论是泡沫期还是经典期,都是好事,总是得先发展起来才能显现出不完善,先发展再解决。

你们的艺术作品现在处于什么价位?作品价格升得快么?

UNMASK:我们的作品价格大都在50万以内。一个展通常是自发创作后的结果,这种自发的创作带有很大的主动性,表达情绪,观念,具有独立的精神。升值速度比不上中国的艺术品升值速度,但能保持与欧洲艺术品市场一致的变化速度。

你们现在的状态怎样?

UNMASK:我们是比较早将艺术和创意作为目标全身心投入的创作团队,很难说是否已做到优秀,我们更多的愿望是通过我们的努力让更多的人看到希望。

“UNMASK”有什么特别的含意?

UNMASK:UNMASK无意义,是新的生活方式,是新的标志,是对生活的一种向往。我们只想淡化我们固有的中国文化身份,突出无地域性设计。我们更愿意让人去换思维和角度看待事物,我们的东西提醒人们换个思路看生活。科技发展,能改变生活,创意发展,也能改变生活。那我们选择做后者的工作。

如何评价现在的“UNMASK”?

L:年轻的,正在发展的。

T:有梦想的。

K:是一个团队!

UNMASK:看起来挺商业的,但骨子里还是有理想的,我们即使参与商业,也不会为牟利改变我们的原则。之前,有人认为我们的成立是荒唐的,和商业合作也是荒唐的;也有很多人了解我们做的事后都觉得很看好,但每次一提到投资就都退却了。同意和有潜力是一回事,但找钱投资时却很少能遇见伯乐,我们真的是在用行动坚持着我们的理想。

你们是明星么?

UNMASK:明星应该是签名的那种吧,也许算是圈里的明星,只是气质和外貌有点像。

你们说自己很爱玩?

K:玩是生活的一部分,不爱玩,就不会有灵感。我的理想状态:希望我50、60岁的时候还能玩得开心。

T:50、60就不用做事了,那就是天天玩了。

L:是啊,那时候“玩”就是我们唯一的工作。

划过时空的呼吸——南春模当代艺术巡展(F5艺术空间)

韩国艺术家南春模(Nam Tchun Mo)的作品,历年来已多次出现在国际艺术博览会中。他超越传统的绘画和雕塑作品,介于绘画和浮雕、雕塑之间。艺术家运用“线条”去体现。那些看上去像在流通的空气中呼吸的线条,宛如生命的个体,相互存在,相互连接,又互相抵触。

展期2008年4月20—5月18日

地点:北京市朝阳区安外北苑北湖渠酒厂艺术园F5

《新摄影1 994—1998》巡展于美国休斯敦第十二届国际摄影双年展FotoFest

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的开幕首展《新摄影》,于2008年3月巡展于美国休斯敦,成为第十二届休斯敦国际摄影双年展(HoustonFotoFest)的开幕展,吸引了大批当地观众和来自世界各地的专家学者及艺术家到场,深受好评。《新摄影》是由艺术家刘铮和荣荣于1 996年在北京创办的一本杂志,当时尚属民间状态的该杂志成为迅速发展中国当代摄影的一个有效媒介,并且成为促进中国当代摄影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谭盾·有机音乐(前波画廊)

谭盾的音乐表演里有着鲜明的视觉化呈现,2004年起他着手在空间里展示他源于音乐演出的装置作品。继展览《视觉音乐》后,此次谭盾将于3月31日在国家大剧院进行《有机音乐大自然的眼泪》的首演,将是他的又一场关于音乐视觉的展览,将表现作曲家谭盾对自然界里声音与物质的深厚兴趣及探索。

展期:2008年4月1—5月3日

地址:中国北京市朝阳区草场地红一号D座

行摄中国四十年——马克·吕布的个人作品展(巴黎·北京摄影空间)

作为著名的玛格纳图片社重要一员,马克·吕布拍摄世界各地人们的生活与景物,其作品能够通过一些细微的细节折映出一些重大和深远的意义。他在中国从事摄影活动已达四十多年。此次展览,也将作为“中法文化交流之春”活动的一部分。这也是马克·吕布在中国的首次个人作品展览,将展出马克·吕布在中国期间所拍摄的一些代表作品,时间跨度长达40年。同时也将展览其在世界各地拍摄的部分著名作品。

与此同时,另一位法国“yuagency”图片社的会员摄影家伊安·泰也将展示他的镜头中呈现出的中国过去十多年的历程。

“三影堂摄影奖”启动征集参选作品(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

作为第一个致力于推动中国当代摄影创作的奖项“三影堂摄影奖”,于2008年3月正式启动参选作品的征集。本年度“三影堂摄影奖”专注打造中国当代摄影的新面貌,对摄影艺术创作的新人敞开大门。提交申请参与评选摄影奖材料的时间,截止于2008年11月30日。评审团由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专家顾问团及特邀艺术家组成。入围的优秀新人,将在2009年春天,作为“优秀青年摄影家联展”的参展艺术家向公众介绍。展览期间,将遴选出年度新人大奖一名,并且将进行颁奖活动。一年一度的“三影堂摄影奖”的评选活动,将得到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策展、批评、出版和制作等的系统性支持,并同社会各界进行密切的合作。

建筑突变(FakeSpace北京虚空间)

奥黛丽西门(Audrey salmort)自2005年起,开始在北京生活和工作。来到中国是一份令人难以置信的都市体验,她对这个城市“欧洲”式的设想,被一种全新的建筑景观所打破、取代。在这里,人们会感觉到永恒不断的位移,因为“你几乎永远不知道身在何方,这里所有的一切每天都在变化”。

迷途症——叶永青艺术之旅(香港艺术中心)

此次展览,通过叶永青自1 983年到2008年的50余件作品,试图探讨艺术家在长期的艺术和人生沉思中,对绘画和涂鸦的坚持与痴迷。

令人内心震动的展览——信仰空间(艺术通道)

3月中旬,“信仰空间”系列作品展在北京大山子草场地艺术区展出。这是艺术家渠岩深入山西和安徽等地实地拍摄的各种规模和形式的乡村基督教堂。这些教堂有的是新建的颇具规模,有的则是在简陋人家匆促布置的,数量之多、参加颂者之众,以及活动方式的素朴,看了让人震撼。中国是个文化秩序大国,自古以来,人们就在一定的社会道德秩序和政治秩序中生活。这些年,由于人们将精力过分地倾注在经济建设上,往往疏淡了乡村的社会生活和人们的心灵秩序建设,无论乡村组织及人们的精神向度,都留下了急需填补的空白,而各类宗教活动场所的适时扩张,就成了时下人们难以回避和应予关注的议题。

猜你喜欢
艺术家摄影创作
Jazz
小小艺术家
小小艺术家
WZW—bewell摄影月赛
最美的摄影
摄影42℃展版
创作失败
关于《翔》的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