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民刚
《传奇故事·百家讲坛》(红版)2008年1月登载了李延军先生的大作——《赵武灵王:雄才大略的悲剧英雄》(三),文章中的一处叙述,我认为是值得商榷的。
文章中说:“当年武灵王的先祖赵简子,发现‘贱翟婢所生的儿子毋衈贤能有加,就毅然废了太子伯鲁,改立毋衈为太子,史称‘赵襄子,毋衈继位后,伯鲁已死,便封其子赵周为代君。襄子之妻空同氏虽生五子,但赵襄子高风亮节,坚持把王位传于伯鲁之后,立代成君之子赵浣为太子。赵襄子死后,王位和平传于赵浣。”
这一段叙述有几个要点:
一、赵简子毅然选择毋即,而放弃太子伯鲁。最终造成废嫡立庶。
二、毋衈继位后,为了补偿伯鲁,封伯鲁的儿子赵周为代君。
三、毋衈高风亮节放弃自己的五个儿子而和平传位于伯鲁的孙子——代成君赵周的儿子赵浣。
对于前两点我没有任何异议,关键是第三点。
《史记·赵世家》中记载:“其后娶空同氏,生五子。襄子为伯鲁之不立也,不肯立子,且必欲传位与伯鲁子代成君。成君先死,乃取代成君子浣立为太子。襄子立三十三年卒,浣立,是为献侯。献侯少继位,治中牟。襄子弟桓子逐献侯,自立于代,一年卒。国人日桓子立非襄子意,乃共杀其子而复迎立献侯。”(《史记·赵世家》)从这段话来看,赵襄子放弃立自己的儿子,而选择了伯鲁的孙子赵浣,一方面由于他自己的位置是大哥伯鲁被废而得到的,更重要的一方面是由于时代和家族的需要必须选择贤能的后代做储君。
但显然赵浣的即位并不是和平的。毋衈的弟弟桓子赶跑了侄子赵浣,并自立为君。一年后桓子死了,家族中的人们杀了桓子的儿子迎回了赵浣。《资治通鉴》中对此的记述是:“襄子为伯鲁之不立也,有子五人,不肯置后。封伯鲁之子干代,日代成君,早卒,立其子浣为赵氏后。襄子卒,弟桓子逐浣而自立,一年卒。赵氏之人曰:‘桓子立,非襄主意。乃共杀其子,复迎浣而立之,是为献子。”事情的发展顺序与《史记》记载基本吻合。
总的来说,赵襄子传位给赵浣并不和平,而是经过了两场血雨腥风的政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