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朝秀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自古以来就是人们心中向往的美丽圣地。近年来,经过三大工程的改造,有着数千年文化积淀的杭州又焕发出新的美丽和生机。
西湖综合保护工程
杭州倚湖而立,因湖而兴。西湖是杭州的根与魂,是杭州旅游业发展的核心因素和基本条件。为让西湖山水资源既能传诸久远,又能造福当代,自2002年起,在市委、市政府以及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下,杭州深入实施了西湖综合保护工程。经过几年的努力,新建、恢复景点100余个,西湖正在向世界级风景旅游景区迈进。
历史进入到21世纪,伴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和全市人民向着实现全面小康目标不断迈进的步伐,市委、市政府在总结建国以来西湖整治的经验教训和深入调研西湖景区现状与前景的基础上,提出了实施西湖综合保护工程的奋斗目标,具体有三大目标:恢复全景、提升格局、还湖于民。
西湖综合保护工程于2002年初正式启动,在此后的六年多里,新西湖已连续六次隆重推出。2002年国庆节前夕,西湖南线、雷峰塔、万松书院“一带两点”景区建成开放,新西湖第一次推出;2003年国庆节前夕,杨公堤、新湖滨和梅家坞茶文化村”三大景区”建成开放,新西湖第二次推出;2004年国庆节前夕,“一街、二馆、三园、四墓、五景点”15景建成开放,新西湖第三次推出;2005年在前几年基础上,成功实施“两堤三岛”、西湖博物馆、龙井村、龙井寺、韩美林艺术馆、北山街部分景点、灵隐头山门牌坊、西湖研究院等8个项目,实现了新西湖的第四次推出;2006年国庆前夕,通过实施灵隐景区综合整治一期、吴山景区综合整治一期和“龙井八景”恢复三大项目,在前几年恢复、修缮60处景点基础上,又恢复、修缮景点28处,新西湖第五次推出。至此,西湖圆了“一湖两塔三岛三堤”的全景之梦,重现了“一湖映双塔,湖中镶三岛,三堤凌碧波”美景,形成了西湖“东热南旺西幽北雅中靓”的新格局。基本实现了市委、市政府提出的打通西湖、还湖于民的目标。五次的推出并未停止西湖综合保护工程的步伐,2007年国庆节前夕,又建成实施了灵隐景区综合整治二期、吴山景区环境综合整治二期、高丽寺恢复、南宋官窑博物馆扩建、八卦田遗址保护、虎跑公园保护整治、虎跑路沿线及满觉陇村庄整治等项目,新西湖第六次推出。
六年来,西湖综合保护主要实施了以下几大工程:南线“一带两点”景区保护工程、杨公堤景区保护工程、新湖滨景区保护工程、梅家坞茶文化村和龙井村整治工程、北山街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工程、湖中两堤三岛整治工程、水环境综合保护工程、环湖交通组织优化工程、灵隐和吴山景区二期整治等工程。在对西湖核心景区进行综合保护的同时,对西湖历史文化的深度挖掘和开发工作也全面展开,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西湖博览会的恢复与成功举办。
杭州市第九次党代会明确提出要“构筑大都市、建设新天堂”,“建经济强市、创文化名城”,实施大都市发展战略,为西湖的综合保护创造了百年难逢的机遇。实施西湖综合保护工程,是维护和恢复西湖历史真实性和完整性的重大舉措,是对“保护第一,永续利用”理念的一次全面实践,是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具体体现,也是体民情、顺民意、为民办实事的民心工程,必将造福市民、游客和子孙后代。
实施西湖综合保护,是还湖于民的亲民工程。由于各种原因,过去的300年,西湖水域面积成倍缩小,西湖全景难觅,环湖周边的部分公共资源成了单位资源甚至个人资源,人们只能在湖上欣赏湖光山色,却无缘荡舟山间丛林寻幽觅胜。实施西湖综合保护工程,根本目标就是圆“一湖二塔三岛三堤”西湖全景“世纪之梦”,再现300年前“一湖映双塔”、“湖中镶三岛”、“三堤凌碧波”的历史风貌,实现公共资源的最大化、最优化,使西湖真正成为全体人民的大公园。
实施西湖综合保护,是保护西湖的生态工程。西湖综合保护工程实施前,环湖周边工业企业众多,违法建筑比比皆是,景区规划不合理,湖水严重污染,西湖水质已属劣五类,严重影响了西湖风景区的景观面貌和生态平衡。在西湖综合保护工程中,结合溪流整治规划,部分拓宽湖面,部分建成生态湿地,搬迁大批污染企业,对环湖地区保留的单位和住户全面实行截污纳管,同时大面积种植水生植物,加大西湖的引水量,实现每月换水一次的目标,西湖湖西地区“脏、乱、差”和环境污染严重的状况得到彻底改变,西湖水体质量得到明显好转。
实施西湖综合保护,是传承历史的文脉工程。西湖承载着悠久的历史,积淀着深厚的文化,凝聚着数千年来杭州人民在创造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过程中传承下来的文化精髓,西湖文化在杭州文化中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独特的位置。实施西湖综合保护工程,核心是保护好西湖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实现申遗。本着应保尽保的态度,对西湖风景名胜区内的所有生态环境、自然景观、人文景观、文物古迹、民居村落等,不惜一切代价予以保护,当好保护西湖的“薪火传人”,让这一人类共同财富永远可续利用。与此同时,工程还拆除了大量违法建筑,把建筑密度降到了最小程度,同时收复了大量的“失土”、“失水”,恢复了众多历史文化景观,适当增加了新的历史文化景观,体现了历史延续性。
实施西湖综合保护,是提升城市品位的竞争力工程。风景旅游业是杭州最具独特性、差异性的优势产业,是杭州的比较优势和核心竞争力之所在。实施西湖综合保护工程,就是要进一步做好西湖的文章,把它真正打造成一个世界级旅游景点,提升杭州城市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增强杭州旅游业的核心竞争力,提高城市的综合竞争力,加快现代化国际风景旅游城市建设步伐。
西溪湿地综合保护工程
西溪,位于杭州市西部,与西湖仅一山之隔,历史上有“西湖为主,西溪为副”之说。旧时,老和山以北,由古荡至留下,“群山四绕,曲水回环,茶竹梅桑,芦花盛放”,人们将以蒹葭里为中心、方圆10公里的水网地带统称西溪。清代的“西湖十八景”里,有“西溪探梅”:早春,梅花初放,香雪霏霏,四面袭人;秋时,溪流两岸,一片芦花,白如积雪。宋朝的诗人杨蟠《西溪》诗云:
为爱西溪好,尝忧溪水穷。
山源春更落,散入野田中。
相传宋高宗赵构定都临安,原想留此地,而后才选了凤凰山。他曾下左右言:“西溪且留下”。后人把“留下”这个地名直叫到今天。但是一幅西溪风景历史长卷,目前只有五常至蒋村南部一片水网平原自然环境基本保持完好,原蒹葭里一带,大致西起五常港,东止紫金港,南接西溪,北界文二路延伸线,水乡田园风光依旧存在,但只是梅枯芦衰。
湿地是自然界最富生物多样性的生态景观和人类最重要的生存环境之一,它不仅为人类的生产、生活提供多样资源,还在抵御洪水、调节径流、蓄洪防旱、控制污染、调节气候、控制土壤侵蚀、促淤造陆、美化环境等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湿地被誉为大自然之“肾”。西溪现有曲折河道100余公里,大小水塘11000余个,还拥有179种草本植物和上百种飞禽鱼类,是一处调节杭城气候、抵御洪涝灾害、繁衍动植物多样性的自然生态区,因此被誉为杭城之“肾”。在杭州“旅游西进”的步伐声中,开发与利用这一片近郊独特的自然景观和生态资源的呼声与日俱高,杭州开始打理自己的“肾”。
2002年2月,杭州市第九次党代会把西溪湿地综合保护工程列为市重点工程;2003年8月,西溪湿地综合保护工程正式启动;2005年2月1日,国家林业局批准建立了中国首个国家湿地公园——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
实施西溪湿地综合保护工程,就是以改善湿地水质、修复湿地功能为根本立足点,保护并修复西溪湿地的生态系统,保护和培育特有的网格状河网、水乡河泽资源,保护和培育柿树、樟树、柳树、笋竹、芦苇等构成的水生、陆生植物资源和鸟类、鱼类等野生动物资源,恢复和增强湿地的生态功能,改善湿地生态环境。同时,保护和修复其清雅秀美的自然景观、多姿多彩的人文景观,并积极调整当地产业结构、促进产业升级,促进杭州生态质量和城市品位的提升。因此,西溪湿地综合保护工程,是一项保护环境的“生态工程”、传承历史的“文脉工程”、造福于民的“民心工程”、提升城市品位的“竞争力工程”。
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分三期建设。一期工程于2003年8月开始实施,投资约20亿元,2005年5月1日完成并对外开放。一期工程东起深潭港,南至沿山河,西至五常港,北至新开河。工程面积3.46平方公里,比规划面积扩大了0.83平方公里。内有8大景点和124幢建筑。首期工程主要以生态保护为主,3.46平方公里的面积中,生态保护区、生态恢复区面积达3.25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近94%,历史遗存保护区和服务设施区的面积只有0.21平方公里,占6%。共拆迁农户624户,拆除建筑24.74万平米,迁移坟墓1600个,清运垃圾90余万立方米。
西溪国家湿地公园一期工程的建设,初步取得了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的丰硕成果。水质有了明显改善,园区大部分地点的水质均提高了两个标准,个别区域达到了三类水质,单项指标为二类、三类水质的地段明显增多,“杭州绿肾”正渐进地发挥出重要作用;动植物多样性得到保护,西溪湿地维管束植物从221种增加到262种,形成了多样性的湿地植物群落景观,鱼类及水系动物达到50种,鸟类由原先的89种增加到126种,已占全市鸟类种类50%。据统计,从2005年5月1日至2008年3月31日,西溪国家湿地公园累计接待游客198.1万人次,其中,公众开放日、持IC卡、特殊群体等免费入园的游客总计122.6万人次,占总入园人数的61.9 %,实现经营总收入7092.1万元。
西溪国家湿地公园一期工程的成功建设不但赋予了西溪新的生命,也为二期工程的推进打下了良好的基础。2006年5月18日,西溪国家湿地公园二期工程启动,投资36亿元,于2007年10月1日有限开园,2008年5月1日全面建成对外开放。
西溪湿地综合保护二期工程包括了“一片、两区、三带、五廊”的整体结构,将展现整个二期工程范围内“东静西闹,南雅北俗”的布局特征,同时二期工程规划充分考虑了与一期工程和规划中的三期工程的衔接。二期工程在汲取一期工程经验的基础上,以生态保护为主题,修复培育现有的池塘、河汊、港湾等环境的次生态,形成各类湿地生物栖息地,展示其良好的湿地生态系统;以历史文化为内涵,恢复秋芦飞雪、高庄宸迹、河渚听曲、曲水寻梅、柿林秋色等景观;以生态旅游为主线,修建生态廊道,串起湿地生态景观及文化景观,打造高品质的湿地生态教育基地和休闲度假区。二期工程相对于一期工程来讲,内涵更广、外延更宽,通过实施二期工程,进一步保护与展示西溪湿地自然生态和历史人文资源,完善湿地生态休闲观光旅游功能、生态科学研究功能、生态科普教育功能。
三期工程于2007年10月启动,计划投资近30亿元,工程规划面积3.15平方公里,计划2008年国庆节前实现有限开园。
在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建设过程中,杭州市严格遵循关于湿地保护的国际公约,结合西溪湿地实际,按照积极保护理念,始终坚持“生态优先、最小干预、修旧如旧、注重文化、可持续发展和以民为本”六大原则;坚持保护第一、应保尽保,切实保护好西溪湿地的生态环境、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运河(杭州段)综合整治与保护开发工程
保护大运河,申报“世遗”,已成为众多有识之士和运河沿线城市的共同意愿。杭州是一座“五水共导”的山水城市,有江、有河、有湖、有溪,又临海,水是杭州的城市特色。杭州是京杭大运河的南端起点。京杭大运河,不仅是中华民族的“国之瑰宝”,更是杭州的“城之命脉”。隋唐以来,杭州因河而兴;进入新世纪,杭州将因河而强。实施运河综合整治与保护开发工程,就是要实现还河于民、申报“世遗”、打造世界级旅游产品三大目标,为此,必须积极推进运河功能调整,摒弃运河的排污功能,弱化运河的水利、航运功能,强化运河的生态、文化、旅游、休闲、商贸、居住功能,把运河(杭州段)打造成“杭州的塞纳河”。
“环境立市”战略是杭州的核心战略。实施“环境立市”战略,关键是要保护历史文化遗存。从长远看,保护与发展并不矛盾。要牢固确立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是重要的政绩、保护历史遗产就是保护生产力、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人人有责、保护与发展可以兼得的理念,坚持积极保护的方针,以保护为目的,以利用为手段,通过适度利用实现真正的保护,实现保护和发展“双赢”。
京杭大运河是中国得以被世界认知的历史人文景观之一。杭州城市以其位于京杭大运河南端的地理位置优势而闻名于世。运河孕育了杭州城市、扩大了杭州地域、格局了杭州街巷、带动了杭州经济、奠基了杭州文化。
运河始掘于春秋末期,通于隋朝大业六年(公元610)。运河起于北京终于杭州,全长1794公里(不含1988年完成开挖的7公里河道),途经河北、山东、江苏、浙江四省,沟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运河杭州段北起塘栖,南至三堡船闸,与钱塘江沟通,途经余杭、拱墅、下城、江干四个区,全长约39公里,其中杭州主城区21公里,余杭区18公里。杭州城作为大运河的终点,依河而建,其繁荣和发展曾与运河的兴衰紧密联系在一起。杭州自秦设立钱塘县治后的800年间一直处于山中小县地位,公元610年隋炀帝开通了江南运河,杭州成为大运河南端的起点,杭州随之迅速发展起来。因为运河开通,杭州成为货物集散地,州城的范围不断扩大,人口急剧增加,经济日趋繁荣。唐贞观年间(公元627-649)杭州已有15万人,到开元年间(公元713-741)达58万人,成为“东南名郡,咽喉吴越,势雄江海”,“骈樯二十里,开肆三万室”的大都市,与广州,扬州并列为我国古代三大通商口岸之一。吴越称治时,“舟楫辐凑,望之不见首尾”,“由时钱塘富庶,盛于东南”。入宋以后,尤其是南宋定行都临安,中原士民沿运河扶老携幼南渡,使杭州的城市与人口有了极大的发展,先进技术也不断被带到杭州。南宋咸淳年间,杭州人口达120万,成为全国最大的城市。元代杭州最为繁华,马可波罗游历了中国的很多地方,他称赞杭州是世界上最美丽华贵的城市。明、清时期,江南财赋是朝廷经济的重要来源,因此十分重视大运河的作用,多次拨银对运河进行整修和疏浚,促进了杭州城市、经济的不断发展。运河便捷的交通和西湖的胜景招来了众多游客。旅游业的发展,一直是推动杭州经济发展的杠杆。可以说,杭州因运河而兴,得运河而成。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和現代化交通工具的崛起,大运河的交通功能首先被无情地淡化,运河(杭州段)昔日的辉煌渐趋黯淡,沿河原有因航运而兴起的商业日益萧条,许多历史人文景观已不复存在。为此,杭州市委、市政府展开了新一轮运河(杭州段)综合整治工程。
2002年,杭州市第九次党代会把运河(杭州段)综合整治与保护开发列为“十大工程”之一,从此,综合整治一期工程拉开帷幕。2003年4月,成立了运河(杭州段)综合整治与保护开发的专门机构,承担起运河(杭州段)的综合整治与保护开发的任务,2006年国庆节前,杭州主城区段(全长12公里)景观整治 “一馆两带两场,三园六埠十五桥” 运河综合保护一期工程全部完成并向市民开放。
运河(杭州段) 综合整治与保护开发一期工程竣工开放以来,美丽大运河得到众多市民、游客的肯定和喜爱,被誉为是“把西湖搬到了老百姓家门口”。2007年,运河综合保护一期工程余音未绝,运河综合二期保护工程已经扶马上路。保护工程计划用四年时间(从2007年到2010年),投资219亿元,实施水体治理、文化旅游、绿化景观、路网完善、民居建设、土地整理“六大工程”的建设。通过一年的建设,2007年国庆前夕,三堡引水工程竣工通水,小河直街历史文化街区、LOFT文化公园、富义仓遗址公园等二期工程首批项目建成对外开放。
通过实施运河综合保护二期工程,运河水质进一步改善,自然生态进一步修复,运河呈现流畅、水清、岸绿、景美、宜居、繁荣的新景象,成为广大市民和中外游客游玩、休闲、健身、赏景的大公园。通过实施运河综合保护二期工程,一大批历史文化遗存得到妥善保护和修缮,运河文化生态得以修复,为京杭大运河申报“世遗”作出了应有贡献。通过实施运河综合保护二期工程,“一廊两带三居四园五河六址七路八桥”串珠成链,运河民俗风情延绵传承,与西湖、西溪齐名的又一重量级旅游产品将浮出水面,杭州旅游将迎来了“双西共舞、五水共导”的新时代。
(文中照片分别由杭州市创建国家森林市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杭州市运河集团提供)
(责编:丛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