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黛婕
寒风呼啸着,放肆地寻找目标。雨也不甘落后,“哗哗”地下着。窗户被拍得“啪啪”直响。
那是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我和爸爸共撑一把雨伞走在回家的路上。一阵阵寒风呼啸着向我们吹来,我被冻得瑟瑟发抖。爸爸紧紧地搂着我的肩膀,顺手把雨伞挡住了我的面前,动作是那般自然、妥帖。我感到暖和多了,抬头看了看爸爸,他还是保持着以往的严肃。我低下了头,继续走自己的路。
过了几分钟,我觉得雨伞在微微地颤抖着,这才发觉爸爸那只拿着雨伞柄的手被冻得发抖了,我趁爸爸不注意,偷偷地碰了爸爸的手一下,哇。好冷啊!像冰一样。
我心疼地对爸爸说:“爸爸,你不用挡了,差不多没风了,我不感觉冷了。”
“没事,我不,不冷。”说话一向流利的爸爸,这时竟然变得结巴起来。
“爸爸,你还说不冷,你的手都冰凉冰凉的,跟真的冰没啥两样。”我望着爸爸又伤心、又感动,真是百感交集啊!
“别说话了,快点走吧!”爸爸又恢复了以往的严肃。
我只好又默默地走了起来。终于到家了,在灯光下,我才发现爸爸的大半个身子都被淋湿透了。我鼻子一酸,几颗眼泪从我的腮边流了下来……
我的爸爸就是这样一个人,在严肃中不乏深沉的爱意,默默的爱着我,关心着我,激励着我走向一个更美好的的明天……
[点石成金]
小作者描写细节相当出色,细节随着情感铺叙层层递进:先写爸爸的手发抖,才有“我”发现爸爸的手冰冷,“终于到家了”,才发现爸爸被淋湿。诸如此类,犹如抽丝剥茧,一点点地煽动读者的情绪,当读到作者为爸爸感动得哭的时候,相信小读者也会被父女那份真挚的情感所感动。
作者丰富的细节描写还表现在对爸爸动作的描写上,比如爸爸的“顺手”和“结巴”,一个关爱孩子的父亲形象在这些细节的铺垫中变得血肉分明。建议在小作者流泪和结尾一段之间再插入一些父女之间的互动,这样会使衔接更加自然,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指导老师熊佑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