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诗歌在今天究竟意味着什么?对一个诗歌写作者来说,答案或许五花八门,但在这些五花八门的答案中,我想有一个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一个真正的诗歌写作者必然在把诗歌当作自己的一种精神寄托和生命的安慰。而对一个刊物的主编或编辑来说,诗歌的写作更显得有不同于普通的诗歌作者之处。在他们的诗歌写作中,面对的不仅是某个刊物和某个刊物的读者,更重要的是他们的身份决定了读者对他们作品的更大寄望,这种寄望又反过来促使他们对自己的作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基于这一理由,我们在本期的诗歌栏目中选择了一组编辑人的诗歌,我们希望,他们的诗歌能给今天的诗歌爱好者和写作者以更大的启示。
清晨的蛛网
■林 莽
在几株新生的苇草之间
我看见那张闪着丝光的网
一只碧色小虫的抖动
使我查觉了清晨那微弱的风
在这被露水打湿的黎明
在我熟悉的水乡
挨过夏日的短夜
在岸边的苇丛中
我看见了眼前的这一幕
时间磨损的岁月
让我静下心来如此贴近地观察
一只即将被捕获的昆虫
我凝神于一片晨曦的明亮中
想那隐蔽之处
许多赤色的精灵
总在移动它们深褐色的肢爪
噢那阵我心中的大风
是在什么时候
猛地吹破了那些无形的网
(作者系《诗刊》下半月版主编)
不知名
——赠周墙
■树 才
不知名的树上
不知名的鸟儿
飞来飞去
跳上跳下
应该是小雀吧
叽叽几声
喳喳几下
在树叶间扑腾
一眼望去——
庭院的石上
好像昨夜有雪
此刻山庄无人
树叶在小雀的
爪子下,醒了——
只是颤了几下
又归于安静
落地窗内——
不知名的过客
看不知名的鸟儿
在不知名的树上
跳上跳下
飞来飞去
他心中陡生
不知名的奇妙——
鸟在树上
树在庭院
庭院在山庄
山庄在河边
(作者系《世界文学》编委)
我渴望与这世界融在一起
■世 宾
已是三月,我还必须忍耐多久
才能从寒冷和孤寂中脱身
屋里的家什零杂,心不在焉的样子
阳台上和街道上的植物
绿了,木棉花和角花红得耀眼
已是三月,我非常清楚,生机
已注入大地上所有生物的机体
溪水涨了,抬高了我们的视线
小草在土层底下,敲击着岩石
阳光变得热辣起来;已是三月
姑娘们的曲线获得了解放
我的心也狂跳不已,我的眼睛
发亮,在这欣欣向荣的景象面前
我要告诉每一个相逢的人:我爱
在我的内心深处,在每个血红胞
里面,我渴望与这世界融在一起
(作者系《作品》杂志社编辑)
关于我
■郁 葱
我真的觉得
没有什么不满足
我有东西可写
有人喜欢
读一些书
有欲念
总在远处,看着一些人
喜欢听音乐
爱看画展
有时,偏偏在下雨时
出去淋着
我真实,理想主义
喜欢洁净
我纯真而饱满
喜欢非常专注地
去做一件事
喜欢非常细腻地
惦记一个人
我走一条路
就会走得,很远
我撕一张纸
就会撕得
很碎
(作者系《诗选刊》杂志主编)
被拆除的地名
■李拜天
被拆除的地名
或许已换了新主人
或已经荒芜
杂草丛生,在齐腰深的时间里
若隐若现
散落的砖瓦
木料、门窗被路过的拾荒匠
用破旧的编制袋装起
吃力地背到历史的深处
再也难归故里
落魄的地名的命运
就这样被轻描淡写地涂改
如一阵风吹过
纸片被轻轻刮起
命运灰尘般随处散落
(作者系《星星》诗刊社编辑)
绿本身比春天更具有领袖气质
■老 巢
惊蛰日,万物苏醒
——题记
今天就是一个浑然天成的手势
自上而下的袭击直刺地心
像电,人类和所有动物的肉眼
看不见的锋芒。金属的声音
在稍后的日子被我们当成雷霆
惊动砖里的泥土和水。惊动书
书纸,纸里的稻草和树皮
和泥土下的先人,水底的城市
同时苏醒。一些往事在路上
与金木水火的纠葛中死灰复燃
分居之前,醒的行迹随处可见
再没有力量能够阻止我们
破土而出。我们很幸福的句子
从细枝末节,从草根开始绿
绿本身比春天更具有领袖气质
(作者系《诗歌月刊》下半月版主编)
晨 雾(外一首)
■李昌鹏
晨雾将荒野笼罩,我不能看见一大片败草
晨雾将火葬场笼罩,我不能看见粗高的树木
我不是该顾念所见的,应爱惜那随即便不见的
例如:晨雾
它乳白,正消失的身影
冬北京
咂着嘴巴里啤酒汁液的微苦经过冬北京
冬北京在积雪里沉醉,大小车辆在雪片下落时起伏
江汉平原一定遍地青麦苗
从青苗写到麦芽,在此省掉一个成长期限——
麦子灌浆,脱粒,麦芽变成酒汁
在我胃里翻涌,喷溅到雪地上
嘴巴两角的残余,挂成了线,麦芽香跟从了我
在冬北京,麦香扑鼻,舌尖是好啤酒的苦味
(作者系《中华文学选刊》杂志社编辑)
在墓地里,我一直无所事事
■郑德宏
在春日里,在一个向阳的山坡
一个人走着走着停下来,
指着一块墓地,对另一个人说
“这里面居住了
一个人,我不认识他
但我曾经读过他的
一首诗歌。”
他的声音是那么肯定
他的表情是那么严肃
我听了感到非常羞愧
在墓地里,我一直无所事事
(作者系《增城日报》社编辑)
责任编辑:远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