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人

2008-05-30 10:33
文史月刊 2008年5期
关键词:汉军赵军米芾

丁 杰

百无一用是文人,这种说法就不仅把个文人说得一钱不值,甚至将文人划到实实在在的勿容置疑的废物之列。这些人之所以把个文人贬低得一无是处,这也许与文人身上的毛病太多有关系。你想想,你家里要是有个文人,肩不能担,手不能提,农忙季节别人都在抢收抢种,汗珠子掉到地上摔八瓣,而文人帮不上任何的忙,却只能在旁边摇头晃脑地吟诵“习习谷风,以阴以雨”,你看了心里要不恼火才怪。

其实,令人恼火的还不是文人的肩不能担、手不能提,而是文人的愚。按说文人们读了书,应该聪明才对,其实不然。你只要看过马中锡的《中山狼传》,就不会对这种说法产生任何的怀疑了。

《中山狼传》说的是战国时期,赵简子打猎时打伤了一匹狼,这匹受伤的狼在无路可逃的时候遇到了东郭先生,便向东郭先生求救。东郭先生以为救了这匹狼,这匹狼定然也会像人一样地知恩图报,于是决定搭救这匹受伤的狼。东郭先生将驴背上装书的口袋搬下来,然后把口袋里的书拿出来,让那匹受伤的狼藏了进去。

等到赵简子走了以后,东郭先生把狼放了出来,想不到那匹狼不但不感谢东郭先生,反而凶相毕露,要吃掉东郭先生。要不是遇到一个老农设计相救,那东郭先生便早已成了中山狼一顿美妙的晚餐了。东郭先生是墨家学派的研究者,估计他从来没有研究过狼,不然他就不会连狼的本性都不了解。你想想那东郭先生救狼、幻想着让狼日后报恩,不是愚得可以吗。

说起来文人的毛病不光是愚,令人看不惯的毛病还有酸。《世说新语》中说,西晋时期,大司马桓温手下有一个参军名叫郝隆,虽然饱读诗书,博学多才,但却得不到重用,心里很是不快。后来他干脆辞去了参军职务,回到故乡隐居去了。

可能是气候的原因,每年的七月七日,当地有在这一天晾晒衣服和物品的风俗。后来这个风俗逐渐演变成为豪门富室夸耀财富的机会。到了这一天,有钱的人家便将绫罗绸缎搬到外面,依次摆开,可谓品种众多,光彩夺目。

看到有钱人家竟相夸富,郝隆也来到了太阳地里,解开衣扣,袒胸露腹躺到地上晒开了太阳。大夏天露着肚皮躺在太阳底下,我想那滋味不一定好受,所以人们见了也多有诧异,便问郝隆这是干什么,郝隆回答说:“我晒书。”

郝隆的行为在向人们显示,因为我读过很多很多的书,所以我的肚子里就装着很多很多的书。实际上读书都是读到了脑子里,并没有读到了肚子里去。郝隆也并不管人们都把书读到什么地方,他的本意是向世人显示,他读了很多的书,他是不同于一般人的文人。想一想郝隆那非比寻常的做法,也真是酸得可以了。

除了酸之外,文人们表现出来的毛病就是痴了。《宋稗类钞》说宋代的米芾给朋友写信,写到“芾再拜”的时候,马上就要放下手中的毛笔,将衣服整理整齐,面对着写好的书信,就像那位朋友真的就在眼前一样,端端正正地拜上两拜。

米芾的家人们,只在窗户缝里看到了米芾写完“再拜”时,对着信件认认真真地拜了两拜。令人惋惜的是,米芾的家人们并没有看到米芾写“叩首”。如果米芾写的不是“再拜”而是“叩首”,难道他也要趴到地上磕上两个头不成。要是米芾写了“叩首”就真的趴到地上磕头,那可就真是痴得可以了。

文人身上的毛病还有很多,不可能一一尽数。说起来也怪,文人在没成为文人之前,身上是没有这么多毛病的。后来只要读上两本书,一沾上文人的边,原先挺聪明的一个人,立刻就有了许多毛病,立刻就变得“愚”起来“酸”起来“痴”起来,以至于后来“文人”这两个字就成了“愚”“酸”“痴”的代名词。

其实文人们并不都是“愚”“酸”和“痴”的,有些文人不但不愚不酸不痴,而且做出了许多惊天动地的大事。只是这些文人做出了惊天动地的大事以后,人们就不把他们当作文人了。比如秦汉时期的韩信,人们都知道他是“领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的大将军,还有谁把他当作文人看待吗。其实韩信首先应该是个文人的。

公元前204年,韩信和张耳带领着没有经过正规训练的部队去攻打赵国。出了井陉口,背靠着河流扎下了营寨。赵军远远望见汉军“违反”军事常识安营扎寨,大笑不止。第二天上午两军开战,想不到汉军退退打打,赵军总不能取胜,于是倾巢出动进攻汉军。这时韩信预先派出去的两千轻骑兵,趁机冲进赵军空虚的营垒,在赵军空虚的营垒里插满了汉军的红旗。

河边的阵地上,战斗仍在激烈地进行。韩信和张耳所指挥的汉军,虽然没有经过正规的训练,但是个个奋勇,人人向前。赵军不但不能战胜汉军,反而被汉军打得筋疲力尽。赵军退到营垒门前,又见营垒中插满了汉军的红旗,以为是汉军占领了赵军的营垒,俘虏了赵王,于是纷纷落荒而逃。汉军前后夹击,彻底摧垮了赵军。

战斗结束,众将向韩信祝贺,并趁机向韩信请教。有人问道,兵法上讲究靠山扎营,将军反而让我们背水列阵。我们不但没有战败,结果取得了胜利,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

韩信说,这其实也是兵书上有的,只是诸位没有注意罢了,这便是兵书上说的“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死地而后存”。况且咱们的军队平时没有得到很好的训练,在这种情况下,不把将士们置之死地、不使他们人人为保全自己的性命而殊死奋战,战斗怎么可能取得胜利呢。

可见韩信是读过很多书的,起码他读过很多关于兵法的书,他甚至连很多人没有读过的书都读到了。只是他没有跑到太阳底下脱掉衣服去晒肚皮、去向人们显示自己读过书罢了。

韩信无疑是读过很多书的,所以首先他应该是文人。只是他和一般的文人不一样的地方,是他能够根据具体情况,将在书中学到的东西恰如其分地用到了实践中。他指挥了许多经典的战役,做出了许多惊天动地的事情,以至于人们只知道他是指挥打仗的将军,而忘记了他首先应该是一个文人。

如果说韩信长期带兵打仗,又没有写过多少文章,人们不把他当作文人看待也许还算正常的话,那么诸葛亮也是长期带兵打仗,而且还有不少著述,人们也不把他当作文人看待,那就有点说不过去了。

诸葛亮博览群书,广撷众说,不拘泥于一家之言,不局限于一家之书。他受儒家影响很深,却不独尊儒术。他也颇受道家、墨家、兵家、法家熏陶,尤以法家为最。他曾手抄《韩非子》、《管子》、《六韬》送给刘禅,前两本书是法家著作,后者是兵家典籍,这也从一个方面说明诸葛亮读书之广、学识之博。

诸葛亮一生虽然没有专门著书立说,但是他的著作却影响深远。如他的《诫子书》中的名句“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不仅他的子孙从中获益颇多,就是今人也大有可借鉴之处,可谓是一篇充满智慧的名篇。尽管如此,人们一提到诸葛亮,立刻就会将他和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等等头衔联系在一起,而很少有人说他是文人。

还有一个更加著名的文人曹操,每当人们说起他的时候,有人说他是奸雄,有人说他是枭雄,也有人说他是英雄,但是很少有人把他与文人联在一起。儒家讲究三不朽,即立德、立功、立言。在立言方面,曹操才华横溢,写下了许许多多千古不朽的名篇,成为建安文学的扛鼎之作,为后世的人们所传诵,所以曹操也是应该与那些有贡献的文人一起受到人们景仰的。

天下的文人中间,有东郭先生,有郝隆,有米芾,但是也有韩信、诸葛亮和曹操,不可一概而论的。

(责编 牛伟)

猜你喜欢
汉军赵军米芾
一张纸开悟“笨小孩”
成语名场面
用“心”写字
种树协议(原创)
抓住整体巧妙代入
背水一战
四面楚歌
七分审题三分做
七彩夜明珠
在棺材里等死的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