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后,心理不能成为废墟

2008-05-30 10:30何诺书
南方人物周刊 2008年15期
关键词:林涛人物周刊灾民

何诺书

灾后心理危机的表现会在两三天内出现,如果不及时进行干预,有可能在几个月后产生严重后果

唐山大地震震后二十年,一批心理卫生工作者对当年的受灾人员进行心理调查。结果发现,几乎所有的人当时都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有些人至今还没有完全摆脱地震所造成的心理阴影。一位经历了地震的老人现在几乎不敢面对雷雨天气,她像鲁迅小说《祝福》中的祥林嫂一样,无法从丧子的悲痛和自责中解脱出来,逢人就诉说这段凄惨的回忆,地震在她的心里留下了无法愈合的伤疤。

针对这种后果严重的灾害心理危机,国外从20世纪70年代就开始进行灾后心理卫生的研究,而我国则始于20世纪90年代,起步较晚,研究程度相对较弱。

2002年,北京市精神卫生灾后干预网络中心在北京安定医院挂牌成立,这是国内首家进行灾后心理干预和救助的专业中心。四川地震发生之后,医院和中心马上成立了灾后心理干预和救援队伍,于13日晚9点召开了战前动员会,第一批心理干预专家于一到两天内前往灾区。

本刊专访了北京安定医院临床心理科的主治医师林涛医生,他曾参与胶济铁路事故的心理干预工作,而他的爱人就是即将前往地震灾区的第一批心理救援人员中的一员。

回避不能解决问题

人物周刊:一般来说灾民在心理方面会有什么症状?

林涛:面对重大灾害,每个人的反应都不一样。一般来说,有三种表现。一是抑郁型,即表现木讷,对外界环境无反应,退缩出社会现实;二是否认事实,这是一种心理保护机制,他们往往难以接受亲人亡故的现实,不断要求继续抢救;还有兴奋型,主要表现为躁动,他们会一直大呼小叫,情绪激动,这是一种情感爆发。通常这些症状会在人们遭受灾害之后的两三天内出现,他们会反复回忆地震时的场景,这种闯入性回忆是控制不住的,他们会表现出焦虑、恐惧、内疚、抑郁等精神状态,某些严重的患者可能会产生轻生的念头。

人物周刊:你们的主要工作任务是什么?

林涛:我们会首先进行一个集体晤谈,以小组形式将灾民集合起来,引导推动他们倾谈从感官获得的信息,谈谈他们在地震中见到什么,听到什么,感受到什么。通常这些片段都是零碎的,这些零碎片段不断出现有可能对人的精神造成严重损害,我们要给他们机会进行整合,让他们从不同角度表达自己的感受,而且在集体中大家可以相互支持、鼓励。

人物周刊:这种时候要他们谈地震中的感受会不会产生更大的刺激?

林涛:此时不谈反而会加重他们的精神负担,回避是不能解决问题的。错过了这个时机,整合工作就会变得很困难。除了晤谈之外,我们还会组织一些放松训练,从他们躯体和生理上的调节开始,为他们缓解失眠、噩梦等症状。

心理干预需要协作

人物周刊:你预计在这次可能遇到的最大困难是什么?

林涛:应该是协作问题。灾后心理干预和救援需要各方面,包括政府、灾民和当地其他救援组织的支持和配合。而且,在认识上,必须加强对心理干预和救援的重视。近几年来,人们对心理治疗的观念也有所改变,其中媒体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人物周刊:在心理干预的过程中是不是经常会遇到灾民的抗拒?

林涛:是的,这个问题特别重要。有些灾民可能会认为心理干预是没有用的,对我们的干预行为产生抵触情绪。因此,在心理干预和救援工作之外,我们还要进行一些心理知识的宣传,必须先让他们接受,我们才能进行辅导,如果他们一直抱着抗拒的心态,我们什么也做不了。

人物周刊:2002年河南洛阳大火后,曾经有心理干预专家组队前往灾区对受难者家属实施心理救援,但当地政府以给家属“添乱”为由拒绝他们实施心理救援,应该怎样争取政府的支持,怎样与他们沟通?

林涛:当地政府可能不了解灾后心理干预的重要性,我们需要一个渠道向他们宣传,让他们了解灾后心理卫生的基本知识。总的来说,政府对我们的工作是支持的,前段时间发生的胶济铁路事故,就是国家公安部邀请我们前往开展心理干预和救援的,由于得到各方面的配合,最后的效果很好。另外,关于“添乱”,其实是要求我们按照当时的救助程序行动,无论任何时候,生命的救援都是首要的,只有存活下来,才谈得上心理干预。

人物周刊:地震中有数间学校倒塌,许多学生死亡或受伤,存活下来的学生今后的人生道路还很长,灾难可能会给他们留下永久的阴影,你们是否有专门针对这些受灾青少年的救助措施?

林涛:我们采取的方法是一样的,但在组织形式上我们可能会尽量组织同班的学生一起接受干预,因为他们都经历过一样的刺激,可以在他们一起分享经历和记忆、情感时进行治疗,同学相互之间的感情基础对治疗也有帮助。对孩子的心理干预要及时,因为有些孩子人格发展尚未健全,人格力量不够强,灾难会在他们记忆中留下很深的伤害,这种残留如果处理不及时的话,对他们以后的发展影响很大。

人物周刊:心理救援人员是否也需要接受心理干预?

林涛:凡是在灾难现场的工作人员都需要接受心理干预。他们中间有些人可能会在搬运尸体后呕吐,亲眼目睹灾难中的种种惨状也会减弱他们的心理力量,接受干预是保持战斗力的要求。

人物周刊:唐山大地震后,有些人至今无法摆脱心理阴影。对这种长期性的心理伤害,目前有没有针对性比较强的措施?

林涛:一般来说,灾后心理危机的表现会在两三天内出现,但也有人情况比较特殊,他潜伏的心理危机会在半年、一年后爆发出来,对这种心理危机持续时间长的患者,我们会加强跟踪治疗。但由于地域上的阻碍,我们在北京,灾区在四川,长期性的治疗更多的要依靠当地的医护人员。

链接

1962年广东河源地震

1962年 3月19日,广东河源发生6.1级地震,是中国第一个水库诱发地震。

1966年河北邢台地震

1966年3月8日至29日,河北邢台连续发生多次6、7级地震,共造成8182人死亡,51395人受伤。

1970年云南通海地震

1970年1月5日1时0分34秒,云南省通海县发生震级为7.7级的大地震。此次地震,震中烈度为10度强,震源深度为10公里,死亡15621人,伤残32431人,毁坏房屋338000余间,经济损失达38.4亿元,为中国1949年以来继1954年长江大水后第二个死亡万人以上的重灾。

1974年云南大关地震

1974年5月11月,云南大关发生7.1级地震,有感面积约40万平方公里。地震造成1423人死亡,1600余人受伤。

1975年辽宁海城地震

1975年2月4日,辽宁海城发生7.3级地震。由于及时预报和采取有力防震措施,地震时大多数人都撤离了房屋,人员伤亡极大地减少,伤亡人员总数为29579人,占总人口的0.32%,其中死亡2041人,占总人口的0.02%。

1976年云南龙陵地震

1976年5月29日22时,云南西部龙陵县先后发生两次强烈地震,震级7.4级。

1976年河北唐山地震

1976年7月28日,河北唐山发生7.8级地震。这是中国历史上一次罕见的城市地震灾害。地震共造成24.2万人死亡,16.4万人受重伤。

1976年四川松潘-平武地震

1976年8月16日,四川松潘、平武之间发生7.2级地震。

1988年澜沧、耿马地震

1988年11月6日21时03分和21时15分,澜沧、耿马先后发生了7.6级和7.2级两次强烈地震。本次地震和12年前的唐山地震一样发生在中国的“龙年”,又由于1988年中国灾祸频仍,使一些中国人加剧了对“龙年”的恐惧。

1998年河北尚义地震

1998年1月10日11时50分,河北尚义以东地区发生6.2级地震,地震中有49人死亡。

(资料整理:实习记者 储诚松)

猜你喜欢
林涛人物周刊灾民
问题:在经历中发现,在感悟后提出
许林涛作品
一个“太阳能灯”男孩
雪乡情
雪乡情
苏炳添 我担心以后的路怎么走
忻钰坤 “电影大国”道阻且长
苏炳添 我担心以后的路怎么走
忻钰坤 “电影大国”道阻且长
9岁男孩过生日不要礼物 要给灾民买比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