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与变异的接点

2008-05-30 09:46
译林 2008年4期

王 磊

摘要:在原始思维的呈递和民族文化心理的感悟中,星新一结合个人生命体验以及对时代、社会的观察和了悟,形成了独特的死亡意识,并赋予死亡丰富的艺术内涵。

关键词:死亡意识 创作主题 艺术内涵お

日本作家星新一(1926—1997)是一位既有艺术良知又有艺术个性的作家。他决不跟风献媚,随波逐流,在文学创作中始终恪守“不写闺房情事和凶杀;不写无聊的应时风景;不用先锋派手法创作”安源:《小小说大师星新一》,载《世界文化》1997年第1期,第7—8页。 的原则。他创作的小小说被称为“小说中之俳句”,一直深受人们的好评,不仅数量庞大,多达一千零一篇,而且题材广泛、视角新颖、言简意丰、发人深省。其中很多作品是以死亡为题材的,它们都是潜隐于作家内心深处的死亡意识在形而上的创作意识中有目的的显现。

一、 死亡意识的内容及特点

星新一是从写科学幻想小说走上文学创作之路的。其作品多以时间中的未来和空间中的宇宙为背景,通过视角的转换和价值的相对化,展现其具有传承和变异双重特性的死亡意识。

(一)对死亡的感觉

自古日本人就认为死亡是“自然的秩序”,是不可抗拒的宿命安排。人死魂存并定期返回家中和家人团聚。因此,日本人不把死亡看作是和日常生活的隔断,日本的传统文学作品中也没有“害怕死亡的踪迹”。

星新一则从“科学”和死亡关系的视角出发,也同样认为死亡是宿命的,“无论具有了多么先进完备的手段,也不能够阻止宿命的死亡到来。”面对不可避免的死亡,星新一提倡的是“乐生安死”的达观态度,“既然是不可抗拒的命运,就应该在和平中迎接它的到来。”

(二)对死后世界的见解

1.对地狱的见解

日本原始宗教和古代神话中死者的世界里没有惩罚,后受到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等世界性宗教的影响,地狱才逐渐变成了和现世隔断的“生前恶人死后接受惩罚的他界”。星新一作品中的地狱虽然同样是“生前恶人死后接受惩罚的地方”,但却不是和现世隔断的“他界”,因为现世世界已经成为了地狱的“分工厂”。

2.对鬼的见解

总结日本古典文学作品《日本书记》、《万叶集》、《出云国风土记》、《今昔物语集》和《宇治拾遗物语》中鬼的特点有:异形丑陋、具有超能力、邪恶、异族死者。后受到佛教、阴阳道的影响,逐渐成为了“头上长角,腰围虎皮,捉人而吃”的恶鬼形象。但是,星新一笔下的鬼虽然相貌特征和恶鬼相同,本质上却是善鬼:不仅不加害于人,而且文质彬彬颇有礼貌,在地狱里尽职尽责地监督着恶人接受惩罚。

3.对神的见解

在被奉为日本文化之根基的神道教中,神寓于世间万物,是具有卓绝的神秘的绝对能力的灵威存在。因它能给人世带来祸福而成为人们信仰的对象。星新一在《声音之网》中表达了几乎是如出一辙的见解:“它不被人察觉地隐藏起来,无所不能,明察秋毫,记录着每一个人的所作所为,即使内心深处也无法隐瞒。我们的命运都和神直接相连,它无时不能做出正确的评判。”

4.对西方极乐净土的见解

西方极乐净土是平安末期法然(1132—1212)创立的净土宗宣称的“万事皆足苦患全无之安乐世界”。只要相信阿弥陀佛普救众生之本愿并口念“南无阿弥陀佛”,就能升入西方极乐净土。星新一的作品《梦幻巨款》描绘了两个官吏因为贪污受贿等罪行被判入狱7年。可服刑期间好好改造、劳动的他们“一定会进入西方极乐净土的”。

5.对来世的见解

日本传统观念普遍认为死后的世界是一个“黑暗肮脏的黄泉”之地。但在星新一的《大转变》、《殉教》等作品中却是一个没有权力欲、憎恨、嫉妒、复仇心等俗世现象的,比现世更加“自由、美丽、合理”的来世。

由此可见,星新一的死亡意识在“死的宿命”、“对神的见解”方面和传统一致,保持了传承性,而在其他方面则表现了变异性。那么,其成因何在呢?

二、 死亡意识的成因

(一)传统文化的影响

“日本人没有什么特别的生存哲学,却有死亡哲学。” 李琦:《死亡就在我们脚边——川端康成小说中的死亡意识及成因》,载《伊犁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第1期,第56—58页。对死亡的思考最终会渗透到日本民族的集体无意识之中。日本文学传统也正是最好的诠释。自最古的《古事记》始,经《万叶集》、《伊势物语》到《源氏物语》形成了“物哀”的基本美学观念。之后的《平家物语》更是通篇的死亡充盈着“盛者必衰”的悲哀情调。这不仅对后来的日本文学产生了极其深刻久远的影响,也影响了许多作家的行为逻辑和人生道路。星新一的死亡意识也必定受制于民族文化传统,该传统是其具有传承性死亡意识的根本成因。

(二)个体生命的独特体验

作家的死亡意识,除了与生俱来的先天的种族、文化影响之外,还有他个体的因素:生长环境、社会经历以及他对社会历史的亲身观察和有意的分析。星新一出生于日本东京,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和文学的熏陶。1950年,东京大学农学部农艺化学系硕士毕业,丰富的自然科学知识激发了他原本就具有的超乎寻常的想象力。可是,另一方面,他的青少年时代是在摧残人性的战争时代度过的。即使是二战结束后,日本经济取得了神话般的成功,积累了巨大的物质财富,而这种物质财富由于社会的特殊性,并没有带来真正的“人”的幸福,从而引发了种种时代病、社会病。再加上后来坎坷多舛的经历,也使他对弱肉强食、尔虞我诈的社会现实具有了异常敏锐的洞察力和批判精神。这些都集中体现在其蕴含着变异性死亡意识的作品中:对地狱、鬼的描写是为了通过对比凸现现世的人比地狱的鬼更加丑恶的本真心灵;对来世的明朗描写并不是希望通过想象力虚设的永恒空间以及超验性东西的存在投以“光明”,而是饱含着对现实社会近乎绝望的批判,同时也寄托着作者对理想社会的希求。对西方极乐净土的理解则表达了比起宗教的信佛念佛等拯救方法,他更提倡重视道德伦理方面的合理性。这些作品都是通过死后抽象世界的设定具现其“坚忍的社会批判精神”。他的特殊形态化了的死亡意识,在本质上是对生的关注和最大限度上的尊重。

综上所述,日本传统文化的影响、民族文化的心理积淀、文学传统的继承、个人生命的独特体验、时代、社会等等因素的合力最终形成了作家富有鲜明特点的心理特质和审美情趣,这是他写作死亡题材作品的根本原因,也是形成其具有传承和变异双重特性死亡意识的根本原因。虽然其作品多以时间中的未来和空间中的宇宙为背景,但他并没有徘徊在空想和梦幻之中,也没有沉溺于单纯的个人咏叹之中,而是通过价值相对化了的具有变异特性的死亡意识对现实的人与社会进行了批判。

三、 结论

星新一死亡意识之根须深深扎进日本民族文化土壤,在原始思维的呈递和民族文化心理的感悟中,形成了其传承性。同时,也融入了现代意义上的个人独特的生命体验以及对时代、社会的观察和了悟,形成了他富有鲜明特点的变异性死亡意识。他以人类学家的眼、科学家的脑、文学家的口凝聚而成的死亡题材作品激发人们关注、思考死亡背后的生命意义,死亡在其创作中也获得了丰富的艺术内涵。

(王磊:河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日语系,邮编:453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