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错刀
上海的上层已和“全球化”紧密拥抱。他们的生活方式固然不可复制,但这种“拥抱”将会普及,我们也将在拥抱中得到提升。
王唯铭总爱别出心裁。譬如他有篇小说,名为《今夜我无法拒绝》,把挑逗裹在暧昧里,仿佛香艳正从远处隐隐召唤,勾得读者难以拒绝。如今,他又为自己的最新纪实作品取了夺人眼球的标题:《少数人的上海——富裕阶层生活方式探访》。
如副标题所示,“少数人”指“富裕阶层”,王唯铭又细分成中产阶层和富人阶层,各用一半篇幅详细刻画。这样的区分很有必要,在许多人的想当然中,“富裕阶层”似铁板,没有明显的界标和差别。这“许多人”曾包括我。
刚上大学那会,我趁课间和死党躲入教学楼第13层阳台,偷偷吸烟。阳台面朝高架,一辆辆车从脚下和烟雾下飞驰而过。死党号称车迷,对每款车型都津津乐道。青春期,偷烟的快感好比偷情,而经过嘴瘾和烟瘾的双重熏陶,更蹦出了一句很牛逼的话:“我将来要买四缸的,两缸?太省油啦!”
我频频点头,作叶公好龙状,内心却只当是来打酱油的。死党豪言状语际,头顶“轰隆隆”作响,是飞机路过。在我眼里,私家车和飞机同样遥远。对大学菜鸟而言,几十万和几千万的区别为零——零虽多,前面的1、2、3,可并未攥在手心。
时至今日,手心倒也攥了些1、2、3。后面的零虽寥寥无几,毕竟拉近了和私家车的距离。然我不敢往“中产阶层”靠,连“准中产”都不敢。媒体给出的“中产肖像”,把我吓住了:受过良好教育,气质优雅、事业有成、品位无可挑剔,拥有舒适居家、多种信用卡和会员证,以高消费、奢侈消费为特征。
据此标准,我这辈子都无缘沾边,只好“伪中产”过过瘾。孰料,从《少数人的上海》,透出几丝光亮。前半部“中产阶层篇”,王唯铭深度呈现了三大“中产阶层生活方式”:养马、打理花园别墅、潜水。这种生活今天仍算奢侈,然花费远够不上天价,距芸芸众生比汽车远些,而比飞机近太多。
近便是希望,中产并不外太空。想当年死党的“四缸宣言”何等豪迈,放诸六缸满街跑的当下,则形同揣测皇帝吃什么烧饼的老农。尤其令人振奋的是,王唯铭笔下的中产们有军人出身、教师出身、媒体出身、运动员出身,皆非三头六臂的神仙。出身混杂预示着无限可塑性,套用半句广告词:没有不可能。的确,中产阶层的形成与崛起已成事实,而书中的先行者,其生活方式应会逐渐普遍。
而王唯铭笔锋一转,后半部陡然转向“富人阶层”,一个真正难以企及的阶层。有的全亚洲整容,有的全世界洗温泉,买个包少说7万,甚至驾驭超豪华游艇……似18世纪欧洲上流沙龙,向外界封闭。用王唯铭的话说,这类生活是“绝对个人化的体验加上绝对排他性的高峰感受”,永远难以普遍。
一种不指向我们的生活,价值并未随之贬损。首先,追溯富人的利润来源不难窥探,上海的上层已和“全球化”紧密拥抱。他们的生活方式固然不可复制,但这种“拥抱”将会普及,我们也将在拥抱中得到提升。其次,中国富裕阶层虽有模仿欧美的浓痕,但随着时间推移,定会从本土诞生独特的生活方式。最后,也别戴着有色眼镜阅读这个阶层,其实,即便奢侈如购买超级游艇,同样创造了新的就业机会。
回头品咂《少数人的上海》,发觉它很像设置在走廊拐角处的“玄关”,既预示着可能,又映照着达不到。由此,“少数人的上海”显现出两个路径:由少数变为多数,或依旧少数着。这挺好。